第二章房地产物权法
两层含义:1、物权登记具有公信力 2、善意第三人受到法律保护。
乙只能向甲提起损害赔偿请求权,若错误登记是 由登记机关造成的,则乙可以请求国家赔偿。
第三人受公信力保护应满足的条件: 1、登记错误不能从登记簿中发现。 2、第三人应为善意 3、应基于法律行为 4、应按物权登记的公示方式转让物权。
五、物权行为理论
第二章
1、直接支配性
房地产物权法论
第一节、概述 一、房地产物权的概念
权利人可以随时独立地依自己的意思与行为支配特定物,不需要征 得他人的同意。 抵押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诉讼,申请直接拍卖该房屋,以实现优先 受偿。
2、排他性
除了国家可以依法干预外,任何主体都承担不干涉的义务。
3、享受物的利益性
物的全面利益 用益物权方面的利益 担保物权方面的利益
(一)、一物一权主义 何为一物?何为一权 一个物上只可以设定一个所有权,还可以设定内容上不相冲突的两 个或以上的其他物权。 举例: 物权的客体的特点: 1、有体物 2、客体必须是单一物 3、必须是独立物。 4、必须是特定物
四、房地产物权的基本原理
(二)、法定主义 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只能由法律规定 查一下物权法 (三)物权效力的优先主义
2、物权行为 • 构成要件:成立要件:物权意思表示和公示登记或交付 • 生效要件:处分权 • 特征:物权行为是处分行为,债权行为是负担行为。 • 物权行为的核心是物权合意
处分行为中意思表示指向标的是既有权利 负担行为中意思表示指向标的是负担人自身的行为。
物权行为的三大原则 1、物权区分原则: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 2、物权行为的抽象原则,又称无因性原 则。
二、房地产物权和债权的联系和区别 物权是债权产生的前提, 债权是物权变动的途径
具体来说:
1、权利性质不同:物权是对物的支配权,债权是对人的请求权。 2、义务主体不同:物权是绝对权、对世权;债权是相对权,对人 权。
3、权利的客体不同:物权客体是一般的物,债权客体是给付行为
二、房地产物权和债权的联系和区别
登记对抗要件主义: 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公式:债权合意=物权变动生效 登记=对抗第三人效力
登记成立要件主义: 公式:债权合意+登记=物权变动生效(包括物权 变动时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2、公信原则
物权的存在以登记或占有为外观表征,而赋予法律上 的效力,即使外观表征与真实的权利状况不符,但对 信赖外观表征并从事物权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应加以 保护并承认其法律效力。
பைடு நூலகம்
排他效力 优先效力
物权效力
追及效力 物上请求权
四、房地产物权的基本原理
优先效力的三大具体表现:
1. 后成立的物权让先成立的物权发生效力
2. 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
看一个案例: 3、物权优于债权
四、房地产物权的基本原理
(四)公示、公信原则 1、公示原则: 物权变动时必须向社会公开 公示方法:对于动产,转移占有即交付 对于不动产,以登记为准。
4、权利的效力不同:物权具有独占性,债权具有相容性。物权优
于债权。 5、权利设定方式不同:物权的设定必须对外公示,如不动产变动 必须采取登记的方式。而债权有时需要保密。 6、在保护方法上的不同: 物权人具有请求他人返还原物、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的权利。 债权人只能令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以使债权人得到赔偿。
1、物权变动: 包括物权的取得、变更和消灭 物权取得包括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 原始取得:必须是所有权,如拾得无主物 • 继受取得: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如买卖、赠与等
物权消灭:包括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物权变动的原因:
1.法律行为:如物权的转让 2.事实行为:如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建设。 3.公法上的行政行为:如国家征收、法院的 判决。
原因行为的无效,不能导致物的履行行为的当 然无效
3、形式主义原则
以不动产买卖为例: 若签了合同,仅成立了债权行为,买方只获得了 债权。 双方进行了不动产登记,买方才获得了物权,成 为不动产的所有人。
第二节、房地产所有权
特点:土地和房屋各自成立所有权
三、房地产物权法的概念和特征
1、房地产物权法是强行法。债权法是任意法 问题:怎样区分强行法和任意法? 2、房地产物权法具有公共性。
3、房地产物权法是固有法
NOTE: 继受法是与固有法相对应的概念,继受法即主要参照、吸收 和借鉴国外先进立法而制定本国法。 4、是实体法,同时兼含程序法
四、房地产物权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