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鉴赏优秀的小说,无论长短,每篇都是一个精美的世界。
鉴赏,就是在这个世界中,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的交流。
通过长期的鉴赏,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阅历、知识、才华、情趣,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开阔、充实、美好。
正因为这样,小说鉴赏在语文教学和各级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小说解析1、小说释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
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某大学举办了一次超短故事比赛,并要求内容要涉及宗教、王室、性和神秘。
获得比赛第一名的某大学生写的故事是:“我的上帝,女王怀孕了,谁干的?”当时,女王未婚,但女王却夸奖了此文的作者。
美国科幻小说家蒂支·布朗曾写出过一篇只有25个字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2、小说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以及微型小说(如《德军剩下来的东西》);按照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莎菲女士的日记》)、书信体(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按照小说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等;按照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如《促织》)、白话小说(如《祝福》)。
3、小说的历史(古代小说)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谈神说鬼)、“志人”(记录名人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的小说初具规模。
主要作品有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唐代出现了唐代传奇。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著名传奇有: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
《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
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
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
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李娃传》通过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
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笔法清丽。
(4)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话本是讲故事的人用的故事底本)。
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5)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
话本的大量刊行,逐渐引起文人注意,他们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进而模拟话本写作,这就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通常称之为拟话本。
冯梦龙在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加工编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
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个拟话本集子,简称“二拍”。
“三言”和“二拍”代表了明代短篇小说的成就。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话本小说描写京师名姬杜十娘的爱情悲剧,着重刻画了杜十娘、李甲和孙富几个人物的形象,个性鲜明,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
《卖油郎独占花魁》在描述感情如何成为美好婚姻之基础的同时,还突出了妇女维护人格尊严的要求。
花魁娘子莘瑶琴作为一个名妓,周旋于公子王孙之间,在奢华的生活中感受到的却是人格的屈辱;而在卖油小商人秦重那里,她才得到近于痴情的爱和无微不至的体贴。
这使得她终于摆脱了对秦重的身份地位的偏见,而宁愿跟随他去过一种相濡以沫的朴实生活。
(6)明、清出现了章回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名著。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
(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二、小说鉴赏1、人物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是几乎所有小说理论家的共识。
虽然并不是没有例外,比如在寓言小说或某些带有突出的实验性特征的小说文本中,人物的重要性相对来说会小得多,但就整体而言,成功的人物塑造仍然是大多数伟大的小说家们卓越成就的标志之一。
我们的阅读经验也能够证明这一点。
事实上,一般的小说读者读过一个小说文本之后,也许很难详细地复述出小说的故事情节,很难记住小说对某个场面的生动描写,他甚至可能不去注意小说的主题意义,但大多数人却都会记住小说刻画的人物,比如阿Q,比如贾宝玉,林黛玉,比如张飞、关公、诸葛亮,比如老葛朗台,安娜·卡列妮娜……等等,只要谈到我们读过的相应的小说文本,首先被我们想起的往往就是这些人物。
而且,他们甚至以他们具有的某些鲜明的特征而“活”在我们的日常言语之中,被我们用作“典故”,来指代生活中类似的人、事。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技巧是鉴赏小说的重要内容,要正确的把握小说的人物描写技巧及其重要作用,应先了解人物描写技巧所涉及的具体方法,这其中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把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分析好人物形象进而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小说的主题。
下面我们便结合小说,进行具体的探讨。
(1)肖像描写,即对人物外表、形态的描写。
小说中的人物要做到形象鲜明,就要对人物外貌、神态、身材、服饰等作一番具体的描绘。
我们不赞成好人永远是靓女俊男,眉清目秀,坏人永远是奇丑无比、青面獠牙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做法。
但人物外貌与内心也须有一致性,常言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果戈里也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请看曹禺在剧本《日出》中对顾八奶奶的描写:穿一件花旗袍,镶着金边,颜色鲜艳夺目,紧紧的箍在她的身上。
走起路来小鲸鱼似的。
她脸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她用很厚的脂粉把这些深深的纹路遮藏着。
她总是兴高采烈的笑。
笑有种种好处,一则显得年轻些,二则以为自己笑的时候很美,三则那耀眼的金牙只有在笑的当儿才完全地显露出来。
她的眉毛像一条线,耳朵上悬着珠光宝气的钻石耳环……“穿鲜艳夺目的花旗袍、镶金边、涂脂抹粉”是为了表现她的老来俏,“小鲸鱼”的比喻是为了表现她的胖,圆鼓囵墩。
“猛劲地笑好把金牙露出来”是为了表现她的俗,镶金牙在当时也是一种时尚。
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自作多情、俗不可耐的胖女人的形象。
用以表现那种打情骂俏、吃喝玩乐的奢侈糜烂的生活。
《红楼梦》“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汉乐府诗《陌上桑》描写采桑女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不从罗敷本身实写她的美貌,只从旁观者的神态动作中加以烘托,表现罗敷美到了极点。
再如: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写小芹和小二黑。
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好得多。
年轻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
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说到小二黑的漂亮,那不仅在刘家峤有名,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论去到那一村,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
对这两上年青人的美貌,作者并没有直接出面加以描写,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反映,侧面地加以表现,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行动描写,即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
人的行为完全受其思想、意识的制约,因此写了人物的行动,也就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请看小说《守财奴》中对葛朗台的一段描写: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瞪着金子的眼光”写出了葛朗台一看见金子时那种贪婪、攫取的目光,而“一纵”“扑上”等动作,写出了已七十六岁高龄的葛朗台的敏捷、迅猛,看似与年龄不符,实则反映了他对金钱的痴迷、强烈的占有欲。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葛朗台的贪婪本质。
《鹿鼎记》公主一摆门闩,喝道:“有种的,快起身再打。
”呼的一声又是一闩打在他肩头。
韦小宝“啊”的一声,跳起身来。
公主挥闩横扫,掠他脚骨。
韦小宝侧身闪开,伸手去夺门闩,公主叫道:“来得好!”门闩挑起,猛闩他胸口,韦小宝向左避让,不料那门闩翻了过来,砰的一声,重重打中了他右颊。
韦小宝眼前金星乱冒,踉跄几步。
公主叫道:“你这绿林大盗,非得赶尽杀绝不可。
”门闩猛力横扫,韦小宝扑地倒了。
然后是“一闩又一闩”,竟似要把韦小宝当场打死,韦小宝不得已还击,又被公主诱以色相暗算:突然之间,韦小宝背心一阵剧痛,脚下被她一勾,附跌在地。
原来公主悄悄取出藏在小蛮靴中的短刀,冷不防的忽施偷袭,左足踏住他背脊,提刀在他左腿右腿各戳一刀,笑道:“痛得厉害么?你说‘还好’,那么再多戳几刀。
”(韦小宝)身子甫动,屁股上又吃了一刀。
接着“火烧藤甲兵”;又割得韦小宝全身是伤口,往伤口内撒盐;后又要挖眼珠。
韦小宝被逼得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奋力屈膝撞向公主胸口,“公主身子一晃,软软摔倒”,韦小宝将她痛殴一顿:(韦小宝)伸手拍拍两个耳光,当胸一拳,右足横扫,公主又即跌倒。
他跳将上去,倒骑在她背上,双拳便如擂骨,往她腿上、背上、屁股用力打去,叫道:“死小娘,臭小娘,婊子生的鬼丫头,老子打死了你。
”大致数一下,这一节用“打”字至少有三四十处,其它“掠”、“夺”、“挑”、“戳”、“扫”、“滚”、“闪”、“挡”、“跃”、“扑”、“勾”、“跌”、“扭”、“撞”、“踢”、“割”等等凡人能有的动作全都毫不客气地用上了。
这一段相打把建宁公主野蛮残忍的个性和一对冤家初会“不打不相识”的希奇缘分刻画得生龙活现。
两人的拳脚交接和口舌之争无不惟妙。
(3)细节描写:即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
细节描写虽然“细小”,但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
请看:鲁迅小说《药》中华老栓买药前的一段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去了。
老栓的洋钱来之不易,平时节俭度日,“抖抖”装入衣袋不算,还要在外面“按”上两下,以证实这洋钱确实可靠地放进了衣袋才安心,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这位贫穷、俭朴而又谨慎的老人形象,也表现了他的愚昧——他深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