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技巧

(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11讲文言文阅读技巧
姓名______ 得分_______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乐亦在其中矣”,“矣”语气助词,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闲哉,回也”中“也”表判断,可不译。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河中石兽》中“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状语后置)。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果得(石兽)于数里外”(省略宾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
找到了石兽。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文言文练习
(一)《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

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

②比:副词,接连地。

③还:通“环”环绕。

④朝:早晨。

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翻译画线句子。

5、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欲以去.热也
仕.席上啖.菱我非不知.此
2.
其人自护其短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曾子杀彘
选自《礼记》
【选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

”适市回③,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⑥。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女:同汝。

顾反:反通返,顾与返同义。

彘(zhì):猪。

③适:往。

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开玩笑。

⑥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其子随之而泣()
③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曰()
⑤听父母之教()⑥今子欺之()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四)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解释加粗字。

(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4)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王冕“已而复如初”中的“如初”指什么?你从王冕的身上学到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