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2点为:今义小于古义,3456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前出事表》)上面例句中,句①中“善”和句②中的“亲”、“远”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均为动词,分别解释为“交好”,“亲近”、“远离”。
3)名词作状语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②其一犬坐于前。
(《狼》)上面例句中,句①中的“箕畚”意为“用箕畚”,句②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怎么样”的意思。
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生”和“肉”意为“使……复生”和“使……长肉”,②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5)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如: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上面例句中,①中的“异”和②中的“奇”和“宾客”为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感到奇怪”、“认为与众不同”、“把……当作宾客”。
以上五类为常见的词类活用,此外,较为少见的还有: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第一个“圣”和第一个“愚”作名词,意为“圣人”和“愚人”。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活用后,应译为“来到这里的人”。
(二)特殊句式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另一重要环节,为明了起见,将其列表如下:(表格内容见本期16页表格)(三)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基本方法有六种,即:对、换、删、补、调、留(见下表)。
(表格内容见本期17页表格)能力训练(一)崔枢举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
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势疾不起,番人重土殡,脱①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
曰:“某有一珠价万缗②,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
敢以奉君。
”崔受之。
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③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
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
乃于亳来追捕。
崔曰:“倘窀穸④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
”遂剖棺,得其珠。
注释:①脱:如果。
②缗(mín):一千文铜钱串在一起为一缗。
③瘗(yì):埋葬。
④窀穸(zhūn xī):墓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崔枢举进士()②其人得疾既笃()③脱殁()④荷君见顾()⑤实至宝也()⑥崔游丐亳州()2.“君能终始之否”中“终始”的含义是()。
A.从始至终,即从头到尾)。
B.使“始”终,使当初C.终止当初(的友谊)。
D.最后和开头(保持友谊)。
3.“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两句中两个“见”字,与下面“见”字相同的一项是A.曹刿请见B.扁鹊见蔡桓公C.远见卓识D.见教(二)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
仁师至,悉脱去杻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
还报,敕使将往决之。
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
”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短,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
”伏伽惭而退。
及敕使至,更讯诸囚,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
”无一人异辞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收系满狱()②崔仁师覆按之()③与饮食汤沐()④止坐其魁首十余人()⑤自规免罪()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悉脱去竏械竏械:刑具B.敕使将往决之敕使:宦官C.万一暗短暗短:愚昧短浅D.事无枉滥枉滥:冤屈失实(三)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
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官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③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注释:①衮(gǔn)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
②绂(fú)绣:祭祀时穿的礼服。
③枵(xiāo)腹:空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乃丧厥躯()②适以自杀()③孰非我为()④会伺其间()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指代什么。
口吐经纬()遂为文章()3.“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中的“之”指代,“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中的哪两个“为”的意思是相同的?_______。
(四)随州①大洪山李遥杀人亡命。
逾年,至秭归,过市,见鬻柱杖者,等闲②以数十钱买之。
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
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
”遂以告官司。
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③。
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
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山杀人之罪遂败。
卒不知鬻杖者何人。
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注释:①随州:古州名,今湖北境内。
②等闲:轻易,随意。
③榜掠备至:受尽拷打。
1.上文中有三个“市”字,“过市”、“市人”中的“市”的词性是,意为;“以数十钱市之”中“市”的词性是,意为。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语句:①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②卒未有以自明(五)唐高祖第三女,微时嫁柴绍。
高祖起义兵,绍与妻谋曰:“尊公欲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惧后害,为计若何?”妻曰:“公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别自为计。
”绍即间行赴太原,妻乃归鄠县,散家资,起兵以应高祖,得兵七万人,与太宗俱围京城。
号曰“娘子军”。
京城平,封平阳公主。
葬时,特用鼓吹,以赏军功。
1.与“绍即间行赴太原”一句中“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岂远千里哉。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翻译下列句子:①尊公欲扫清多难________②为计若何________(六)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①难近②。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注释:①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
②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
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欲以为御史大夫B.河东吾股肱郡C.待罪河东D.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2.选出“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正确解释。
()A.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B.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C.我担心天下的人,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D.我担心天下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人,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参考答案(一)1.①指报考。
②深重。
③死。
④承蒙。
⑤极,最。
⑥乞求,此处指谋生。
2.A。
3.D。
(二)1.①拘囚。
②审察。
③给予。
④定罪。
⑤打算。
2.B,“敕使”是皇帝指派官员。
(三)1.①却。
②正好。
③哪一个。
④正。
2.蜘蛛的丝;花纹、图案。
3.蚊虻蜂蝶;前两个“为”的意思是相同的。
(四)1.名词,市场;动词,买。
2.①这时秭归恰好又有县城的百姓被人杀害。
(要点:“是时”、“适”和被动句)②始终无法自己辩明。
(要点:固定句式“未有以”译为“没什么可用来”、“无法”)(五)1.A。
(例句中的“间”与A句中的“犬”均为名词活用为状语,B句中的“美”和C句中的“远”为意动用法,D句中的“活”为使动用法)2.①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