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5)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2号),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制定本方案。
一、需求与现状(一)需求分析《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
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迫切要求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当前,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迫切要求针对现代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迫切要求围绕粮食生产全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在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的发展目标,在商品粮基地建设、核心产区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后备产区生产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需要农业气象围绕增产和减灾两大目标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需要围绕农业生产的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运、加工等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迫切要求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增多、并发和加重的趋势,农作物产量波动加大。
迫切需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对策研究,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增强农业抵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徽,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生态监测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
为合理地利用气候生态资源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省建设,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生态监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开展农村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气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力。
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带来了新机遇。
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滞缓,既滞后于综合观测体系的发展,也滞后于预测预报体系的发展。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发展,是农业气象业务在新形势下适应我国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体现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现状分析一是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观测网络。
我省建立了包括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2个、省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0个和1个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2个省级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网络,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专业化观测,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二是省、市、县三级布局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全省各市均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除马鞍山、芜湖、铜陵、巢湖、淮南市外,其余各市均有农业气象业务,农业气象已成为我省发展最早、相对成熟的专业气象业务。
三是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领域不断拓展。
我省各级农气站点不仅为各级政府指挥农业生产、组织防灾减灾等提供决策农业气象服务,而且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作物病虫害气象业务服务等方面不断拓展,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已成为国家和各地党政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
四是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不断深化,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应用推广逐步发展。
通过大别山区气象科技扶贫,开展了优质茶叶引种和高产栽培、山区水稻高产栽培、脐橙种植技术等开发及应用推广。
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试验研究,推广温棚果蔬花卉高效栽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精细化区划,粮食生产气候承载力评估等。
有效提高了我省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是建立了安徽农网和覆盖全省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网。
安徽农网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普及包括农业气象和气象防灾减灾等信息在内的农村综合信息的重要平台。
通过多网合一,加强内涵建设,全省1327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已经成为集“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气象为农服务载体。
六是培养建立了一支有一定数量、一定水平的农业气象专业队伍。
通过有计划地引进应用气象专业毕业生,定期开展农业气象业务培训和竞赛,加强农业气象科研和技术交流等手段,我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队伍初具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面对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
一是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分布不合理,观测内容、方法和手段有待调整、改进、充实和完善。
我省农业气象观测站点明显偏少;农林小气候、设施农业小气候、特种种养小气候的观测还几乎是空白;农业气象观测项目偏少;观测仪器更新换代速度缓慢,观测能力明显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共享、标准化处理和传输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资料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气象试验站发展十分缓慢。
二是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薄弱,农业气象业务产品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我省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精细化不够、实用性差、服务形式单一、服务领域不宽,已经不能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等对农业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
三是农业气象科技开发能力不足,农业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乏力。
农业气象科技开发领域拓展不够,高效优质农业的气象保障技术、粮食生产安全气象保障技术研究较少;农业气象服务缺少系统的指标体系支撑,分析评估产品定性多、定量少,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仍显落后。
四是农业气象业务力量薄弱,业务规范管理不适应发展需求。
全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总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基层农业气象业务力量薄弱,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农业气象业务规范管理不适应发展需求,农业气象业务与天气气候业务有机结合不够,在共同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科学发展方面不能充分形成整体优势等。
以上问题亟需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导向,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安徽实际,依靠科技进步,构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试验、预测预报、分析评估等业务能力,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质高效农业气象服务,为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
以现代农业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明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
从实际出发,根据安徽农业布局地区差异和天气气候的区域特征,构建具有安徽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坚持突出重点,集约发展。
以农村防灾减灾、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以客观、定量、动态、精准为业务技术发展思路,突破关键技术和发展瓶颈,优化业务环节与资源配置,强化市、县等基层农业气象业务,实现集约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整合资源,统筹协调,使我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方向明确,结构更加优化,优势更加突出。
以稳定现有农业气象业务为主,科学谋划,分步推进农业气象新业务。
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安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满足粮食安全保障、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与整个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协调发展,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省、市、县三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实现传统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转变。
(二)分项目标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系统。
完成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与试验站布局优化和任务调整,初步形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观测体系;农业气象试验站的观测、试验、示范和推广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观测自动化、资料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质量控制、装备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预报技术系统。
拓展农用天气预报、作物发育期预报、作物最佳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作物产量预报、土壤墒情与灌溉预报、物候期预报、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预报业务,实现农业气象预报业务产品的多元化,提高预报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精准化水平。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分析评估业务。
实现我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风险分析和预警预估、灾中跟踪监测诊断、灾后评估分析,形成稳定的业务能力与规范的业务产品,灾害评估的范围和种类明显拓展,定量化程度和时效性明显提高,基本满足农业防灾减灾、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保险的需要。
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业务。
农业气候资源评价达到客观化、定量化、动态化,实现农业气候区划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能力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和适应性分析等基本形成业务能力和较为规范的服务产品,基本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完善农业气象业务组织与布局。
农业气象业务组织与布局进一步完善,形成以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机构为研究开发核心,以农业气象试验、观测站为试验示范基地的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各具特色、上下协同的省、市、县三级业务布局体系。
发展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建设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依托安徽农网和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网,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用户的广覆盖。
四、主要任务(一)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
建立完善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实景观测试验示范;逐步建设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温棚小气候观测试验和服务示范;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建设,面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示范,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完善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实验平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试验室,开展农业气象移动观测和野外调查;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建立完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模型;开发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技术,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县级农业气象监测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