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一、夏商政治形式1.夏朝政治形式: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制度: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教材补缺商汤的“仁德”政治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

他“以宽治民”,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扩展了统治区域,远居黄河上游的氐人、羌人部落等纷纷来纳贡归服。

商汤有许多轶事典故,其中“解网施仁”反映出他“仁德”治国的思想,是成语“网开三面”的历史来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4)影响①积极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瓦解①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②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③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图解历史分封制的演变及影响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

(4)作用①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易混易错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教材补缺西周乡遂制度乡遂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乡遂”制度也就是“国”和“野”对立的制度。

西周、春秋时期,周王和诸侯都城及四郊以内的地区,称“国”,“国”中之人称“国人”;四郊以外的地区称“野”,“野”的居住者称“野人”,或称“庶人”“鄙人”。

“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进行管理,“乡”以下分为州、党、族、闾、比。

“遂”的范围指边远农村地区,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进行管理。

春秋中期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废弃。

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1)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2)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4)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5)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归纳总结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商鞅变法(选修1)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考点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

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

2.“封建”的不同含义(1)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2)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针对练1(2018·衡水中学一调,1)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和控制。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可知,封建不是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排除B、D两项;宗法制与题意无关,A项排除。

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4)在后世朝代的变异:西汉、两晋、明初、清初都曾实行过“分封”。

但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的“分封”已是过时的制度,在大多数时候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分封的“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他们只能享受衣食税租之利,没有任何实权。

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共同体意识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考点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1.宗法制与宗法观念(1)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亲亲尊尊,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2)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的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

2.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1.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针对练2(2018·衡阳一模,24)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 B解析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故B项正确;“三家分晋”是在战国时期,与A项中的时间“西周”不符,故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表述错误,均排除。

2.“兄终弟及”继承方式与“嫡长子继承制”孰优孰劣(1)“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式,主要实行于夏朝、商朝,“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后,这一惯例基本结束。

宋元出现过这种做法的回潮。

在私有制社会,“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缺乏硬性的纽带,因为“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兄弟之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

可见,“兄终弟及”原则容易导致权力的纷争。

(2)“嫡长子继承制”根据“嫡”“长”这些先赋的条件,把王位继承资格最大限度地限制在一个人身上,确立起较明确的标准,减少了诸子争立、骨肉相残的局面。

材料一中国自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

在这种经济关系中,血缘宗法关系浓厚,以家庭内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劳动关系,使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家长专制的存在成为普遍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