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方课程教案第一、《弟子规》节选一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教学难点:学习会理解教学过程:一、话题内容导入: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二、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
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
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三、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小朋友重复一句。
也可老师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
根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四、讲解内容: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
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
比如:孔子、孟子等。
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
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
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
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
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
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
谨:谨慎。
做事要慎重小心。
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
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
做事还要讲诚信。
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
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
不是指单纯的情爱。
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
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
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
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
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
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
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
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五、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
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
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
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
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六、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七、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理解文意。
第二、《弟子规》节选二教学目的: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教学内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教学重点:会读;能背教学难点:识其文;懂其意;能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内容: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让小朋友举手自己来说做了哪些?反复强调,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二、讲解内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1、好:喜欢恶:厌恶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
力:是尽我们的力量。
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
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
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
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
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2、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
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
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3、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
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
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
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
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
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
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
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
为我们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你的家长会为你感到自豪吗?三、朗读课文:请小朋友打开书,进行指读训练。
从总序复习到这堂课的内容,每天争取边读边认,天长日久不但会背诵,而且也会认字。
个别的字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加深印象。
四、作业: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五、小结:学会尊敬,会意道理。
第三、《三字经》之《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心,专业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五、总结:善良是本性,共性近,学坏则远,学习贵在有恒心。
第四、《三字经》之《子不学》教学目标: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教学重点: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
[爱的鼓励]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
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
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学习古人的礼仪道德,尊师敬长辈,与人为善。
第五、《三字经》之《昔仲尼》教学目标: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
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
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
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
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学且勤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