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
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都是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

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孤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德拉。

2.湖畔派湖畔派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

主要代表有华
兹华斯、柯勒律和骚塞。

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金钱关系。

湖畔派诗人起初都同情法国革命,随着革命的深入,由害怕革命而退却,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

骚塞和华兹华斯曾先后被敕封为桂冠诗人。

湖畔派诗人在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有过贡献,在诗歌的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是一般而言,湖畔派诗人代表消极浪漫主义倾向。

3.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它是
由法国革命开始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时代的产物;它在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感伤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浪漫主义作家热爱大自然,重视民间文艺,以此与他们厌恶的城市文明相对立。

在艺术上,他们反对古典主义因袭陈规,主张创作自由,喜用夸张、对比等手法。

4.《瓯那尼》决战《欧那尼》是雨果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悲剧,剧中完全打破了古典
主义戏剧的惯例,地点任意转换,不遵守时间的一致律,并把悲剧因素和戏剧因素糅合在一起。

《欧那尼》的上演产生了巨大影响,掀起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决战,结果古典主义遭到彻底的失败。

这次事件被称为是《欧那尼》决战。

5.多余人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
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然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群众;虽然不满社会现实,却缺少反抗的行动,可以说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意站在征服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都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和底层人民相结合来改变俄国现状。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6.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后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流,因其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
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主要是改良主义,它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其基本特征为:
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等等。

7.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思想理论基础是孔德
的实证论和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

在创作上,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生活现实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自然主义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
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文学创作上的典型代表是龚古尔兄弟,二人合写的《日尔米尼·拉赛德》是一部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品。

8.《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总集,共有90多部小说,塑造
了2000形象。

它采用分类研究和人物再现的方法,把众多的人物和篇章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全部作品氛围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其中风俗研究是主干部分,又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六个生活
场景。

这些作品形象地再现了19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种种罪恶,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9.人物再现法人物再现法由巴尔扎克所创。

就是将同一个人物,让他在不同作品中连
续出现。

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巴尔扎克将“人物再现法”用于《人间喜剧》的创作之中,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把《人间喜剧》的许多典型人物贯穿起来,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到了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充分发展,而且把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10.精神苦行法“精神苦行法”是鲁迅在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的一种评
价。

鲁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以残酷的拷问官出现,布置了精神上的苦行,把人物放在了万难忍受的境遇里试炼,深层剖析他们的灵魂,让他们经受精神上的痛苦的磨练,善于描写高度紧张的情绪化心理,表现人在异常状态中无法解脱的激烈的内心冲突。

拉斯科尼科夫就是“精神苦行法”的典型体现。

11.含泪的笑果戈里在《旧式地主》和《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中,讽刺了宗法制庄园
地主生活的空虚无聊、庸俗腐朽。

别林斯基将果戈里这种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称为“含泪的笑”。

其以喜剧形式写悲剧内容,发掘生活中可悲而又可笑的事加以夸张,进行讽刺、揭露,在嘲笑、批判的背后,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丑恶庸俗而感到悲哀,让作品开始引人发笑,最后催人泪下。

12.小人物“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的
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夺、被欺凌的典型形象。

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创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尔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小人物”的形象。

13.《红与黑》司汤达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开端的标志。

小说原名《于连》,
后改名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副题是“一八三〇年纪事”。

小说把主人公于连的生活经历和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真实地地反映了法国在19世纪20年代复辟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

主人公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

这一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抗性、妥协性和动摇性。

司汤达通过于连的形象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复辟思想。

14.心灵辩证法“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价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技巧时用
的一个专门术语,它概括了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根本特征。

托尔斯泰善于深入各种人物的内心,抓住瞬间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展示人物性格的演变,通过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和斗争,展现其辩证的发展过程。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塑造则更加熟练的表现了“心灵辩证法”。

15.社会问题剧19世纪60-90年代,易卜生针对挪威社会存在的道德、法律、婚姻、
教育、妇女解放和民主政治等问题,写出了十多部剧本。

这些剧本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冷酷无情的法律、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政客的丑恶。

这些剧本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真实的艺术技巧轰动了西方剧坛,并引发了19世纪末欧洲戏剧的一场革命。

16.卡拉马佐夫性格卡拉马佐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中《卡
拉马佐夫兄弟》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卡拉马佐夫出生于一个“偶合家庭”当中,而这个“偶合家庭”分崩离析的历史,实际上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和金钱势力冲击下发生悲剧的缩影。

卡拉马佐夫一家表现出一种共同的“卡拉马佐夫性格”,即贪财好色、恣意放纵、卑鄙残忍、自私自利。

这种性格是19世纪后期俄国病态社会中,地主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小市民劣根性的集中反映。

17.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

它的基本内
容是“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其理论基础是基督教人道主义.托尔斯泰的上述主张在青年时代已有萌芽,世界观激变后正式形成。

“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

但是,其基本上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