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课时【能力训练】1.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农村的环境污染正在蔓延B.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C.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之一D.环境标志认证是成功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基本前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此回答2~5题。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依经济规律办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4.下列言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②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提倡塑料袋购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绿色冰箱的开发,主要是为了保护A.水资源B.臭氧层C.气候资源D.对流层6.下列情况,不符合我国国情突出特点的有A.人口过多、底子薄B.资源相对不足、不均,但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前列C.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文化科技水平低D.农业资源丰富,粮食增产,前景乐观7.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际行动的是A.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B.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C.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D.1972年人类环境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8.有关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2倍的人口B.我国以占世界约10%的耕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C.我国有高达1/3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D.我国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使得我国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9.我国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有A.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蔓延B.庞大的人口压力C.自然资源总量少D.自然灾害频繁【能力拓展】10.读下表及下图,分析回答:(1)该图表反映了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即;①______,原因是______;②______,原因是______;③______,原因是______。
(2)图中“对现有土地过分使用”主要指A.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不合理灌溉B.半湿润地区的陡坡开垦C.草原地区过度放牧D.乱伐森林(3)该图、表反映了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十分巨大,表现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11.读下图,回下列问题:(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
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沙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治理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
(4)④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
(5)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______。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______和______所造成,这些都是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第二课时【能力训练】下图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1~3问题。
1.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A.核工业B.耕作农业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2.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①增加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3.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5.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计划生育B.鼓励生育C.采取移民政策D.鼓励人员出国6.我国资源利用率;主要体现在A.单位产品耗水量低B.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C.单位产值能耗低D.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高7.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A.耕地人均占有量逐年下降B.东部众多荒地未开垦C.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高D.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逐年下降国务院曾发布通知,在内蒙古草原禁止挖发菜、甘草、麻黄草。
据此回答8~9题。
8.促使国务院做出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A.上述植物属于珍稀植物,必须加以保护B.研究发现食用发菜等有害人体健康C.甘草、麻黄草属于淘汰使用的药材D.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荒漠化、沙尘暴9.下列各项法令、法规通知,其目的惟一与上述不同的是A.鄱阳湖冬季休渔B.北京限制重工业的发展C.青藏高原禁止捕杀藏羚羊D.三江源地区禁止砍伐森林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10~12题:10.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总土地面积的A.1%B.20%C.19%D.21%11.该地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沙漠化B.水上流失C.土壤盐碱化D.温室效应12.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B.退耕还林、还草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13.下列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坡度较大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②加大科技投入,扩大某些农作物的区位范围③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④中国人口多,需求粮食数量大,应把一部分草地、林地辟为耕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4.读下图,回答:(1)图中我国三大常规能源的调运线分别运送的常规能源是:A______,B______,C______。
(2)C能源在该地区十分丰富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3)B线建成后,对上海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哪些重大影响?(只要能答出三点即可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看,结合我国国情,谈谈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图反映的是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三个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具体情况,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
据此回答问题:(1)利用A、B两点显示的数据,绘制出该乡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柱状图。
(2)所绘柱状图可以说明,该乡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______的增加,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请用数据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柱状图中______的增长幅度最快,依据所给的资料分析,造成它迅速增长的深层原因是______,柱状图中______的增长幅度快于______的增长幅度,说明该乡采取的是______式的农业经营方式。
(4)该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势头已经减缓,下面哪组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这个问题:___A.粮食总产量B.耕地面积C.人口数量D.人均粮食占有量E.粮食单产第三课时【能力训练】据报道,天津市政府决定,从2001年起,将原有的1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和小麦,据此回答1~2题。
1.天津市政府作出农业决策调整的原因是A.华北地区居民习惯吃面食,大米销售有困难B.水稻单产低于玉米、小麦,经济效益较差C.华北地区缺水日益严重,而种水稻需水量过多D.种植水稻需喷洒农药,会给环境造成污染2.这项农业决策调整A.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政策B.充分考虑到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C.说明市场的需求量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影响最大D.说明对于食物的偏好是影响作物品种选择的最关键因素3.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含义包括①以市场为导向,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路子③努力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④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协调发展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4.目前能解决华北平原春旱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发展节水农业5.清洁生产包括A.清洁能源和清洁产品B.清洁厂房和清洁机器C.无污染的生产过程D.清洁的道路和清洁的交通运输方式6.下列发展农业的对策,正确的是①大量施用农药、化肥②充分利用太阳能及其他陆地自然资源③大量投入人力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④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良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⑤各地都要集中发展某一、两种产品,以实现农业专业化,推进现代化⑥要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读下图,并回答7~8题。
7.图中甲表示下列哪种生活用能比率A.薪柴B.秸秆C.煤炭D.油8.图上表示的生活用能结构不合理,改变这种状况应A.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小水电B.加快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C.把生活用能结构调整到均衡状态D.大力发展煤炭工业以改变现有状况9.下列因素中能促使图中所示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是①原料和燃料②水源③环境④劳动力⑤科学技术⑥社会协作条件A.②④⑤B.①②③C.①④⑥D.③⑤⑥10.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A.石油农业B.生态农业C.能量密集型农业D.立体农业【能力拓展】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山区。
山区发展,希望在山,潜力在林。
下面是“山西、陕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该区域尖锐的人地矛盾,如果继续按照Ⅰ阶段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该区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3)本区是我国最大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你认为如何避免因煤炭开采而引起新的大规模水土流失?1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