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浅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1)

大学生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浅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1)

大学生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浅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摘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对大学生个人的和谐发展关系重大,同时对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文明进程都是密不可分的。

最近一段时间公众在遇到重大问题时表现的盲从、无知,不仅表现出提高国民素质的紧迫性,也体现了教育的重大漏洞,提示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不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通过科学的语言描述客观事实,不断求证和辨伪,反复地去伪存真,直至得出科学结论的态度。

而人文精神则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透过文字看思想,透过语言得精神,以情感、艺术、体验等方式来把握思想,“将生机勃勃的思想从死气沉沉的文字中‘活化’出来”。

[1]
一、人文精神的涵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人文精神的基
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2]
二、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大学生的心灵
几千年来人们通过实践和感悟,留下了人类几乎所有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阅历和丰富浑厚的人生体验的经典。

“这些经历过时间的汰选留存于世的历久弥新的典籍,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穷达安危、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

”[3]由于人文精神是人的内在气质外化的过程,所以,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提升。

对于如何滋养大学生心灵,美国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赫钦斯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习那些具有永恒精神的西
方伟大著作,它们代表人类的理智精神,是人类的最高遗产。

他曾说,一个从来没有读过西方世界任何伟大的书的人怎能称得上是受过教育的呢?反观大学生在各自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就业压力忽视对于经典的学习,功利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无暇顾及证书、技能等量化考核之外的人的价值、生命的意
义,空虚的心灵使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瓶颈。

因此,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加不能急功近利。

(二)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怀
高雅的文化氛围能使人追求美好生活、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

因此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对陶冶大学生情怀至关重要。

高雅的文化集中表现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它们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

大学生在培养艺术情怀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赋予更丰富的渲染,深刻挖掘蕴含的强大生命力,进而提升人文精神。

(三)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以文化传承的方式赋予个体以文化生命,使之获得自由和解放。

文化传统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饱含着个体获得解放的信息和密码,是道德教育传递的基本内容。

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指出,“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如悲剧与死亡并不受时代限制,文化传统的使命在于它使记忆连贯,告诉人们先人们是如何处理同样的生存困境的。

”[4]因此,文化是传统的继承,是人类的记忆,
历经世代人的努力构建,最终形成不朽的智慧。

抛弃传统将直接引发社会秩序的紊乱,同时个体由于丧失了文化的精神给养而在无意义感中走向疯狂或自戕。

因此,真正对个体具有解放意义的文化是超越时空的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文化传统。

(四)深刻的人生实践加深大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一个人熟知了某些人文知识和人文学科,不一定就提升了人文精神,关键在于是否把优秀文化的蕴含,化作了自己的精神品格,融入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把它们付诸行动。

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更多关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普世的永恒的爱,在实践中有更多感悟,深刻的体会,关心、关爱更多的生命。

三、培育人文精神的意义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对人类真善美的辨别力,这是学校教育最终应达到的目的。

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化作指导社会运行的根本法则,科学以及技术化作工具就成为一种“宿命”,而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性、人道、仁爱的人文教育被排挤到某个角落,甚至丧失
其生存空间,这正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人文精神的培育正是弥补长久以来人们所忽视的,而真正存在于内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j].高等教育研
究,1999,(6):17-20.
[2]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庞守兴.大学人文精神教育六问[j].江苏高
教,2009,(5):7-10.
[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