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语言焦虑问题及其对策[摘要]语言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本文着重于探讨其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
本文试分析了语言焦虑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其在口语学习时的表现,并从学生、教师、课堂教学角度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语言焦虑,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关键词]语言焦虑;英语口语;口语能力进入新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国际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而英语,则是对外交流的有力工具。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社会对学生外语水平与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2007年7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中便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急需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说能力。
实际情况是,在应试教育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指挥棒下,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听说能力是他们的短板。
尤其是口语能力,更是多数学生和老师的心病。
口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除了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口语学习中的语言焦虑问题也是制约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语言焦虑问题,并试提出相应的缓解方法。
一、语言焦虑的定义及其在口语学习中的表现语言焦虑往往被认为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
Oxford 甚至曾提出,不管在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语言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都是第一位的。
[2]59-67这一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有关文献中出现,它指的是“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所产生的担忧以及负面情感反应,属于特定情景焦虑”。
[3]24-45也就是指“个体在需要使用外语,但是没有足够掌握的情况下所体验的一种疑惧”[4]122-126。
美国心理学家Horwitz 等人提出,语言焦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交际恐惧,二是考试焦虑,三是对否定性评价的惧怕。
语言焦虑是一个人的自我感觉、观念、情感以及和外语课堂学习有关的行为的综合体,是由于外语学习过程的独特性而产生的。
[5]125-132而具体到英语口语学习中,学生的语言焦虑则有如下表现:“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冻僵的感觉;忘掉才学不久的词汇;甚至根本说不出话,只是保持沉默不语”[6]57-72等。
除此之外,这种语言焦虑在语言学习初期的负面作用尤为明显。
较为焦虑的英语初学者在口语练习中处于紧张状态,缺乏主动性,不敢开口,使得口语交际的过程更加艰难,且效果不佳。
长此以往,语言焦虑会妨碍其英语思维的形成与口语能力的提高。
二、试析语言焦虑形成的原因1.学生自身的个性因素。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天资与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其个性品质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其个性品质影响焦虑程度。
在诸多个性品质中,自信心是最为重要的。
英语,尤其是口语,作为一种交际技能,实践性极强,需要通过大量的开口练习来掌握。
所以那些自信心强、性格外向、勇于表现、不怕犯错的学生,会在课堂上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争取到更多的练习机会。
在学习初期,他们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而不是因为错误和不足否定自己。
即便受到了焦虑情绪的影响,他们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态度,更加努力学习,战胜这种情绪。
但那些缺乏自信、性格腼腆内向、自尊心强、怕丢面子的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紧张,不敢开口发言,害怕犯错,练习的机会大大减少,效果也不尽人意。
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多会采取消极态度,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又找不到疏解的办法,便极容易陷入语言焦虑。
一方面,语言焦虑降低了口语学习的效果;反过来,语言能力进步缓慢又加剧了语言焦虑,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可以帮助学生远离语言焦虑,而学生自身的一些其它对英语学习不利的个性品质会助长语言焦虑。
2.师生对语言模糊性的容忍程度。
接受语言模糊状态的能力即为对语言模糊性的容忍。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不是十分清晰的情况,如发音不清楚,听到的话不能完全理解,对自己所表达内容运用的句型、语法等拿不准,阅读时对单词的词义不确定等等。
从学生方面看,语言模糊性容忍度高的学生心态较平和,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初学阶段的这些模糊现象。
他们会先容忍它们,将它们放到一旁,暂不理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模糊状态会自然变得清晰。
在口语表达上,这样的学生有用自己有限的英语知识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的渴望。
他们能“容忍”着自己不够完美的发音、遇到不会说的词能想办法替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也较为“宽容”。
而对语言模糊性容忍度低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愿暂时把这种模糊现象暂时放在一边,而是急于解决。
然而,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个漫长艰辛的过程,这种“模糊现象”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样便容易引起焦虑,令他们不愿继续学习。
在口语表达上,他们总想不犯错或是少犯错,或是碍于自己的发音问题不愿张口。
遇到不会说的词,会倾向于中断表达,通过查字典等找到正确的表达方法,而不是找到相近的说法继续表达。
学生自身对语言模糊性容忍度低是语言焦虑的根源之一,而教师对语言模糊性的容忍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焦虑程度。
尤其是在口语课堂,对语言模糊性容忍度低的教师多会随时中断学生的发言,纠正学生的任何小错误。
这样一来,会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加剧他们的语言焦虑。
相反,对语言模糊性容忍度高的教师会倾向于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急于纠正他们的错误,这样更容易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的语言焦虑。
3.竞争与考试压力。
竞争是一种与他人作比较并竭力超过他人的欲望。
积极的竞争心理会让学生认清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而消极的竞争心理则会让学生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心理落差,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他人的好成绩产生嫉妒心理,急于想超过他人,但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从而产生语言焦虑。
在口语课堂内,许多课堂活动都是语言焦虑的导火索。
如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对许多学生来说都会有紧张和焦虑情绪。
而在小组讨论中,人缘好、能力强的学生会更具优势,无形之中会形成一种“隐性的竞争”。
相比之下,人际关系和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而且课堂发言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竞争心理,引发语言焦虑。
在课堂以外,考试压力也是诱发学生语言焦虑的根源。
考试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形式,其激烈程度是平日的课堂活动所不能及的。
在升学压力和四六级考试等的硬性要求下,多数中国学生和教师更注重的是英语的阅读,应试等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对口语能力的培养,这无形之中在客观上为学生在口语上语言焦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考试过程中,对分数和前途的担心,对他人评价的顾虑等情绪已经让学生在考试面前十分紧张焦虑,而从前的失败经历和学习中的挫折经历会加剧学生的紧张焦虑。
尤其是在口语测试中,过度的紧张焦虑会让学生出现大脑一片空白,声音颤抖等现象,影响学生的表现,而不尽人意的成绩又会加强学生的挫折感,加重语言焦虑。
而在考试排名与分数的比较中,对一些学生来说,便会伴随着不良的竞争心理和焦虑情绪,甚至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产生怀疑,在今后的学习中,语言焦虑更为严重,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正常英语学习。
三、浅谈缓解语言焦虑的对策(一)学生自身1.保持适度焦虑,树立学习信心。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减轻语言焦虑,必须从学生自身想办法。
首先,应该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不要过度为自己的焦虑情绪担忧。
要让他们知道,保持适度的学习焦虑是对学习有利的。
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适中的焦虑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过低或过高的焦虑水平都对学习不利,即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所以,应让学生们保留适度的焦虑感和紧张感,保持高效学习的状态。
其次,学生自身要坚定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信念,多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缓解自身的语言焦虑。
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也会影响其语言焦虑。
学生的学习能力越强,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也就越强,从而大大减少了陷入焦虑的可能性。
因此,在口语学习中,学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会,多开口练习和发言,多就学习中的困难与教师和同学沟通。
在语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后,语言能力增强,抵御语言焦虑的能力也便能相应地增强了。
2.运用想象,缓解焦虑。
想象是缓解焦虑的一个好办法。
Sarah Edelman 博士在书中提到过,“想象一些让人平静的场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紧张,降低消耗,并加深放松的程度”。
[7]所以,在陷入焦虑情绪时,不妨试着想象自己身处自然美景,如森林、海边,或是回忆一些温馨的场景来转移注意力。
具体到英语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在大脑中想象运用所练习的语言时场景。
如在练习英语演讲时,可以在头脑中设想同学们在听自己演讲时的情景。
练习对话和句型时,最好多思考所练内容可以在什么情景中用到,或是想象一下与外国人对话时的场景。
这样不仅能增加学习的乐趣,同时,在脑海中“预演”过类似的情景,会在相应情景之下降低紧张程度,减轻焦虑感。
(二)教师1.对学生多鼓励,少苛求。
学习一种新的语言,面对新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学生难免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焦虑感。
再加上口语学习对许多学生来说不完全可控,因为对话场景、主题丰富多样,而搭档的问话与回答又无法预料。
这样,学生的焦虑感会进一步增强。
因此,教师在口语课堂上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难处,对学生推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缓解语言焦虑。
教师要提高自己对学生的语言模糊性容忍度,对学生的错误要抓大放小,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
并且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语言的初期,犯错是一个必经过程,在不断的尝试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口语才能取得进步。
让学生敢于“犯错”,而不是因自己发言中的错误而自责焦虑。
此外,对学生提问时,在学生回答有困难时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与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还要多观察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2.适时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他人评价的担忧和对自身水平的不确定是语言焦虑的根源之一。
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适时而正确的评价让学生得知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评价,明确自身的学习水平,看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之处。
顺应教学改革的脚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不应只是单一的期末纸质试题。
当今,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种测试方式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进步,是较为科学和客观的,较之传统的期末考试,能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
教师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感知自己的进步。
3.增强对学生的个别关注与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尤其是那些语言焦虑较为明显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多在回答问题时容易紧张,对课堂活动缺乏热情。
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对其提问时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多加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