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考试资料(打印版)

犯罪学考试资料(打印版)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三、名词解释(24%)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犯罪预防3、犯罪原因4、犯罪条件5、犯罪学6、被害预防四、简答题(32%)1、犯罪被害人研究的意义是什么?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有哪些?3、举例说明犯罪现象的相对性.4、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五、论述题(20%)请分析文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犯罪学复习试卷(一)答案三、名词解释: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国家政权、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犯罪预防是指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3、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与犯罪相关的因素。

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犯罪产生的现象。

4、犯罪条件是指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主要包括犯罪工具和侵害对象(人、财、物)等诸要素。

5、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犯罪的对策的科学。

6、被害预防,又称之为被害防范,主要指从潜在被害人与既然被害人整体被害现象、被害趋势及各类被害的具体情况出发,为避免各种被害性原因和条件的产生、存在,防止、减少潜在被害人初次受害或既然被害人的再度被害,而在一定时空内由各方采取综合性措施、方法、手段,从而形成的对被害人保护和被害人自身保护相结合的有机过程。

四、简答题:1、答:(一)有助于客观地揭示犯罪现象(二)有助于全面地认识犯罪原因(三)有助于完善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2、答:(一)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三)属地管理原则3、答:所谓犯罪的相对性,是指对某一行为的犯罪标定具有可变性。

此时此地是犯罪行为,彼时彼地则可能不是犯罪行为;反之亦然。

(1)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区域对同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

(2)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

由于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

4、答:(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的法律科学,它以成文法为依据,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侧重揭示犯罪的法律特征以及犯罪与刑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准确地惩治犯罪。

犯罪学则不同,它从犯罪发生的过程入手,通过揭示犯罪原因,寻求预防犯罪的方法,以制定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

例如,这两门学科都研究盗窃犯罪,但研究的着眼点不同。

刑法学注意的是盗窃罪的构成、盗窃数额等犯罪情节、应判处的刑种和量刑幅度等;犯罪学注意的重点则是盗窃犯罪发生的一般规律、盗窃犯罪产生的原因及怎样预防这类犯罪的发生。

(二)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两门学科虽然互有区别,但又因研究对象互有重叠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如它对犯罪行为法律特征的确定、所确定的犯罪种类,为犯罪学研究方向及范围的界定提供了条件。

同时,刑法学中所研究的刑罚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功能,也是犯罪学中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刑法学的研究—诸如在犯罪的心理态度、量刑原则、刑罚种类、量刑制度等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服务。

五、答:(一)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规范不同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对抗现象。

1.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主文化和亚文化、宗教中的正教与邪教等的冲突。

2.文化冲突严重地障碍着人的正常社会化过程。

3.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将导致一些社会成员出现越轨行为,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二)亚文化与犯罪1、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2、青少年亚文化形成的起因与过程3、个人与犯罪亚文化群接触,就可能由此习染、同化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三)文化垃圾对犯罪的诱发作用1、不健康的书刊报纸、影视对于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的灵魂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使一些人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犯罪学复习试卷(二)三、名词解释(24%)1、犯罪2、犯罪学3、犯罪原因系统4、犯罪被害人5、犯罪预测6、犯罪预防四、简答题(32%)1、当前国外犯罪预防理论的新动向有哪些?2、家庭对犯罪的影响有哪些?3、简单说明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关系.4、举例说明犯罪现象的相对性.五、论述题(20%)请阐述被害预防体系的构建.犯罪学复习试卷(二)答案三、名词解释1、犯罪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主观罪过触犯了刑事法律规范而应受到处理的行为。

2、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犯罪的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多种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有序动态的构成体系。

4、犯罪被害人是指因他人犯罪行为的侵害,直接或间接使身心、经济或其他基本权利受到严重损害或侵犯的人。

5、犯罪预测是指在正确认识犯罪现象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犯罪现象及其他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现象的数量增减、种类变化等一系列客观项目和微观项目所做的推断与预见。

6、犯罪预防是指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四、简答题1、答:(一)综合治理已经成为治理犯罪对策中的全球性共识(二)环境预防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三)公众参与、社区预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四)犯罪防治问题上的国际合作日益深入2、答:(一)残缺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二)问题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三)贫困家庭对犯罪的影响3、答:1、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相互联系。

(1)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总体目标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2)以往广义的犯罪预防包括了被害预防。

2.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互有区别。

(1)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在防范对象上侧重不同。

(2)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直接目的是不同的。

(3)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措施、方法及手段是不同的。

3.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互相影响、互相转化。

(1)有效的或恰当的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互相促进。

(2)无效的或不恰当的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互相抵触,易导致消极的效果。

4、答:犯罪的阶级性、社会性必然派生出犯罪的相对性。

所谓犯罪的相对性,是指对某一行为的犯罪标定具有可变性。

此时此地是犯罪行为,彼时彼地则可能不是犯罪行为;反之亦然。

1.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区域对同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

第一,犯罪具有阶级属性。

第二,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国家的法律无不打上了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烙印,因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就导致了不同的犯罪观。

2.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

五、论述题答:(一)被害预防的三个层次1、社会被害预防2、群体被害预防3、个体被害预防(二)被容预防的三个阶段1、被害前预防(1)被害前的社会预防(2)被害前群体被害预防(3)被害前个体被害预防2、被害中预防(1)被害中社会被害预防(3)被害中个体被害预防3、被害后预防(1)被害后社会被害预防。

(2)被害后群体被害预防(3)被害后个体预防犯罪学复习试卷(三)三、名词解释(20%)1、犯罪率2、暗数3、犯罪的起伏律4、犯罪的不同接触论5、犯罪产生的条件四、简答题(30%)1、简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2、简述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犯罪发展的概况。

3、简述犯罪预防的分类。

五、论述题(18%)试述犯罪预测的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犯罪学复习试卷(三)答案三、名词解释1、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案件或经刑事诉讼程序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2、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3、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都必将出现时起伏、波浪式的变化。

4、犯罪的不同接触论:人的犯罪行为是习得的,是人们在交往的互动过程中学到的。

5、犯罪产生的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是引起犯罪现象发生变化的第二位原因。

四、简答题1、答:(一)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是相互对立的1.相互对立的角色扮演。

2.在犯罪过程中双方互相排斥。

3.在犯罪后果上,以侵害与被侵害对方的权利而形成了权利与责任对立的关系。

(二)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被害人与犯罪是相互依存的1.相互对应的角色扮演。

2.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双方彼此互动。

3.犯罪人与被害人在犯罪与被害过程中互补。

(三)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角色转换1.“被害前”的被害转化。

2.“被害中”的被害转化。

3.“被害后”的被害转化。

2、答: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犯罪状况(1950-1955年)从犯罪类型看,一是暴力性犯罪多;二是反革命破坏案件多;三是经济领域犯罪突出。

从犯罪人员看,一是,敌对分子多;三是,惯犯、累犯多。

二、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时期的犯罪状况(1956-1965年)第一,犯罪较之前一时期明显减少。

第二,犯罪类型结构中,反革命犯罪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第三,犯罪成员中,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多。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犯罪状况(1966-1976年)第一,犯罪数量增多,发案率较高。

第二,财产犯罪多。

第三,青少年犯罪增多。

四、改革开放之后的犯罪状况(1977-1996年)3、答:(一)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重点预防和特殊预防(二)依据犯罪预防的着眼点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三)依据犯罪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犯罪后预防(四)依据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人防、物防、技防(五)依据犯罪预防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体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邻里预防等(六)其他一些分类方法。

五、答:一、犯罪预防的重要性(一)预防是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对犯罪的控制是整个社会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1.犯罪控制是社会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需要。

2.犯罪控制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最根本途径二、犯罪预防的可行性(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矛盾可转化理论是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理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可转化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理论。

(二)人类社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经验(三)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犯罪学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四)在我国,治理犯罪问题具有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五)国际性、地区性犯罪预防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三、名词解释:(15%)1、犯罪亚文化群2、犯罪被害人3、犯罪预测四、简答题:(30%)1、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