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题目:人类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生姓名:张琬群学号:201004010201学院: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班级:园林102人类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口增长迅速,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双重任务.只能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为了清晰阐明未来人口增长怎样影响人类前途,我们从16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粮食和农业的影响1.粮食生产从1950年到1984年,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幅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此后粮食产量的增长一直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人均粮食产量下降了7%(每年下降0.5%)。
1984年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减缓,其原因是缺少新垦土地和减少了灌溉和用肥的投入增长量,所以土地回报率下降。
既然农业已元尚待开发的耕地供开垦,那么未来粮食产量的增长几乎完全要靠提高现存土地的生产率来实现。
令人遗憾的是这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均灌溉量下降和作物产量随过量用化肥而减少时,世界农业正面临着扭转这种日渐下滑局面的挑战。
2.耕地从本世纪中叶以来,产粮面积——通常作为耕地的代名词——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却增长了132%。
人口增长使耕地退化、产量减少,乃至挪作他用。
随着人均粮食面积的缩减,越来越多的国家承受着失去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危险。
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4个国家的情况十分明显他说明这种发展趋向。
在1960-1998年问,巴基斯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伊朗等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40~50%,预计到205O年将进而减至60-70%——这只是假定农耕地不再减少条件下的一项保守估计。
其结果会使上述4国人口总数在10亿以上,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仅在300-600平方米——小于1950年人均耕地面积的1/4。
3.淡水不断扩延的缺水或许是当代世界最被看轻的资源问题。
但凡是人口还在增长的地区,人均淡水供给量都在减少。
河流干枯和地下水位下降,被视作水资源紧缺的证据,如尼罗河、黄河和科罗拉多河几乎无水人海。
目前,包括主要产粮区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美国南部的大平原、中国华北平原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地下蓄水层正日益桔竭。
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预测,到刀50年有些国家共约10亿人口生活将面临绝对缺水的状况。
这些国家必将减少农业用水,以满足居民和工业的用水需求,中国和印度被认为世界两个灌溉农业大国,将要大量减少灌溉供水。
4.海洋捕捞1950年以来:人类对海味的摄人量增长了5倍,使大部分渔业资源的捕捞量已达到或超出其可承受的极限。
海洋生物学家认为全球各海洋水域不能承受大大高于9300万吨的年捕捞量。
人类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时,对渔业的过度捕捞已成惯例而不例外。
在全球15个主要海洋渔业区中,就有11个渔场捕捞量下降。
大西洋鳕——长期来一直为西欧人的主要食品——其捕捞从l968年的最高数量减少了70%。
自1970年以来,西大西洋的金枪鱼贮量下降了80%。
随着目前海洋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未来对海味需求的增加只能靠渔业养殖来满足。
而当世界转向以水产养殖满足其需求时,鱼类便开始与家畜家禽争夺饲料,如谷类、大豆粉和鱼粉等。
在下个世纪上半叶,很有可能出现某些鱼种绝迹于世,捕捞到的海味也质量下降,但其价格会居高不下,并且为争夺渔业资源国家而矛盾加剧。
与1988年人均17.2公斤(37.8磅)的最高捕捞量相比,未来海洋每年人均捕捞量下降大致相当于人口的增长量,而到2050年会降至人均9.9公斤(22磅)的海产品捕捞量。
5.肉类产品在一些传统低工资人群中,当人们的收入开始增加时首先使其饮食多样化,这要消费更多的家畜产品。
自从1950年以来,世界肉食产品增加速度几乎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
肉食产品的增长最初集中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日本,但近20多年来在东亚、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也快速增长。
牛肉、猪肉和家禽占世界肉类产品消耗量的绝大部分。
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在1998年世界18.7亿吨的粮食产量中,估计37%将被用于喂养家畜家禽,生产牛奶、鸡蛋及肉食类产品。
现在粮食被用作喂养家禽家畜,如发生世界粮食危机时,是主要的食物储备。
估计全球肉食品消耗总量将从:1997年的2.11亿吨上升到2050年的5.13亿吨,会增大世界粮食供给的压力。
环境与资源6.自然保护区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曼谷,世界各主要城市人口增长惊人——由此造成城市无计划的扩延及其污染——威胁到市区周围的自然保护区。
在世界各大洲,人类的侵占不但减少了自然保护区的规模,而且降低了它的质量。
在人口快速增长已超过当地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国家,受保护的区域变得特别脆弱。
虽然在工业化国家,保护区与野营、郊游和乡间野餐是同义语,但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数的国家公园、森林和保护区,已为当地人栖居或被用于自然资源。
在许多的工业化国家,移民人口的增长也在危及自然保护区。
例如,随着几百万新移民移人佛罗里达西部,沼泽地国家公园会面临毁损之危。
以高的移民费用长期等待迁人少数幽景区的大量移民犹如冰山即倾,随着移民人口增长除打破保护区目前的平和和恬静外,还将使异采纷呈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消失殆尽。
7.森林相对于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全球森林面积减少是随人口的增长而推进的。
但是,20世纪世界森林减少就要占75%左右。
在拉丁美洲,经营牧场是砍伐森林唯一最主要的原因。
此外,过度放牧和过量采集木柴——往往是人口增长所致——使世界现存大片原始森林的15%退化。
追踪近十年对木材需求所造成的森林砍伐,与人均木材消耗量的上升密切相关。
从1961年以来,全球人均用纸和纸板的数量翻了一番。
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森林功能的衰退,这些包括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碳贮藏量(调节气候的关键),土壤浸蚀控制、跨雨旱季蓄水以及降雨量调节。
8.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现代生活中,物种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这是从6500万年前白圣纪末期恐龙绝迹以来,动植物最大量灭绝的时期。
物种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大导致了动植物生存自然环境的恶化。
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特别适于生物繁衍,但又非常脆弱,区内就居住世界人口的60%以上。
例如,沿海湿地就繁殖了世界所有营业性捕捞2/3的各种鱼类,而珊瑚礁是继热带雨林之后具有世界生物多样性次高密度。
然而,人类的逐渐侵入及其污染使沿海地区的环境日益恶化:粗略估计世界盐沼和红树沼的1/2巳消失或被彻底改变,而且世界2/3的珊瑚礁已退化,其中的10弧“不能辨认”,随沿海移民的继续——不出30年沿海居民可能要占到世界人口的75%——其产生的环境压力很有可能继续增加。
9.气候变化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碳排放增加速度几乎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使大气层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浓集度比前工业时期提高了30%。
矿物燃料使用的碳排放量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4。
因此,在经济活跃及相应用能增长最快的地方,有出现区域性碳排放增长的倾向。
由于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大量依赖于煤和其它富碳能源资源,所以在未来50年中国的碳排放增长速度预计比人口增长速度快3倍。
根据政府向气候变化小组委员会和美国能源部的估计,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将增加3倍,而工业化国家的碳排放将增长30%。
尽管工业化国家目前每年碳排放量仍高于发展中国家两倍,但到2020年,后者将超过前者。
10.能源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
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因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的富裕,其能源消耗将会更多。
当人均能耗居高不下时,即使人口低速率增长也可能对总的能源需求有重大的影响。
例如。
到2050年预计美国新增人口7500万,其能源需求约增加到目前非洲和拉丁美洲能耗量的总和。
世界石油人均产量1979年达到最高水平,而此后下降了23%。
预计全球石油产量从2011年-2025年将达到最高极限,这就预示只要石油仍然是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燃料,未来的油价仍会大幅上升。
在未来50年中,能源需求增幅最大的地区将是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亚洲,尽管人口增长仅仅50%,但能源消耗却要增长361%。
在拉丁美洲和非洲,能耗量预计增长分别达到340%和326%。
上述三地区,在森林、矿物燃料储备和水资源等能源资源方面正面临巨大压力;11.废弃物因为在未来半个世纪中世界新增人口将达到34亿,所以废料排放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很可能更为严重,而在近——中期内提供可资利用卫生环境的希望也十分渺茫。
人口增长增加了社会处理废弃物的头痛事——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料必须得到处理。
即使在人口基本稳定的地区——许多工业化国家一废弃物流入垃圾填埋场和河沟,也通常在持续增加。
在未来几十年中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将同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难以处理的小山似的废弃物很有可能向市政和国家管理机构提出挑战。
经济影响和生活质量。
案例1二战后,亚非拉地区人民在夺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各国在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进口一些粮食,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但是大多数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不多。
特别是1971年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致使人均产量开始下降。
近些年,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国家,情况相当严重案例21325年,当人们在一片湖泊中央的一个岛屿建起这个当时叫特亚奇提特兰的城市时,它还根本不起眼。
经历过战火之后,1924年墨西哥联邦议会决定,定都于墨西哥城。
此后这儿的大部分湖泊经填充和排干,城市开始向各个方向发展。
到1995年,其市区人口达到1630万,也就是说全国1/3的人口都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墨西哥城成为今日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城市,为世人所瞩目。
然而,问题与奇迹相伴而来。
这座曾以“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而著称的城市,近年来因人口过多,工业迅速发展,已被淹没在蒙蒙的烟海之中,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还有便是它拥挤的交通和频繁的事故,在路上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祸从天降。
案例3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每年雨季来临,长江水位暴涨,水位高于洞庭,江水注入湖泊,洞庭湖起接纳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冬季相反。
因此,洞庭湖对长江水位起天然的调节作用。
但近年来由于泥沙的淤积,湖底抬高,特别是周围地区为了生产而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少,仅1977年到1985年,其水面就减少了46%。
这样,其分洪能力大大降低,致使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中下游地区洪水暴涨,险象环生,直至造成九江大堤决堤,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