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形成

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形成

总229期 第1期 2009年1月 贵州社会科学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ol.229,No.1 J anuary 12009  作者简介:何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形成何 平(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摘 要: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构成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三大来源。

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克列茨纳赫阶段、巴黎阶段和布鲁塞尔阶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历史思想中,他们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对一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的动因等都有非常中肯的讨论。

此外,他们也并没有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念;唯物主义;史学史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09)01-021-028 近代西方史学诞生以来,欧洲学者们就试图对人类历史进行新的解释,这种努力在马克思那里达到了高峰。

18世纪起,欧洲历史学家们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给予了诸多解释。

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如爱尔维修等从感觉论出发,认为人的思想意识中的所有表象和概念都是周围环境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的结果。

他们因此断言人及其一切意见都是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但他们又认识到任何民族亦不会和那个与他们的全部观点相矛盾的社会制度协调,而将起来反抗这种制度,并按自己的意见改造宪法。

因此,他们又声称意见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环境的面貌。

后来,他们又试图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这个二律背反。

1789年开始的法国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也使历史学家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形成了新的看法。

19世纪初,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西斯蒙第就声称:自然环境给一切人以一切,而政府则保存或取消在它们开始管辖时人们的那些人类共有的品质。

从古罗马到19世纪,意大利的民族性格变化很大,而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则没有变化,只是政府改变了———而这个改变总是先于或伴随着民族性的改变,因此,政府是民族性格、道德风习和人的意见改变的原因。

然而,当像西斯蒙第这样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作进一步分析时,又发现政府的性格有时也为民族性格所决定,他们的历史分析便又陷入矛盾中。

维科曾试图用政治革命的作用来解决这种矛盾,而后来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则用立法的作用来解决这个矛盾:一切从属于立法。

然而,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和结局———伟大的立法者和政治宪法相继更迭———驳斥了把社会环境的一切属性归因于“立法者”和“政府宪法”的观点。

法国大革命以后的历史学家如基佐开始意识到不应按照政府的形式来判断人民的状况,而应该首先研究社会,它的成员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阶级关系,总之,公民的生活。

另一些历史学家又提出,为了理解社会中不同的阶层,应该知道土地关系的性质及其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属于法权范围,历史家们便进一步探索是什么创造了财产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是征服。

但是在被问到为什么同样的军事征服在不同的国家,例如中国和英国这样的国家里,产生不同的结果时,他们又用人的本性来解释。

在他们看来,归根结底,人的天性,社会需要和理性是历史变革的最终原因。

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和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似乎都是靠诉诸人性来作为历史解释的最后依据。

[1](P593)原始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使人们怀疑18世纪启蒙哲学家所勾勒的理性王国。

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启蒙哲学家在寻求一种完美的政治制度时,按照人的天性,设计了许多乌托邦、“完美的”立法和合理的政府形式。

他们也试图理解社会发展动因。

他们当中头脑最深刻的,如圣西门,已把财产关系看作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在问到欧洲历史上为什么正是这些财产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起着这样的作用时,圣西门认为这是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但他最终还是把社会的发展诉诸于人性或理性。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圣西门和这些学者所持有的结构主义视野下的人性论观念,在他们看来,人的精神和行为中存在永恒的,不随人类历史发展而演变的品质和模式。

[2](P244) 一、马克思历史观念的三大来源 (一)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哲学家从另一个层面对社会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德国辩证唯心主义把社会发展看成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过程。

在黑格尔看来,启蒙学者和空想主义者所公认的那个观点也就是理性的意见支配世界,只在它也支配天体运动的意义上,即在规律性的意义上,才支配着历史。

虽然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但各个人的自由活动注定要产生某些必然性的东西。

世界史是在自由意识上的进步,应该从必然性上去理解这个进步。

黑格尔认为,问究竟是宪法依赖于道德风习还是道德风习依赖于宪法是不妥当的,尽管宪法和道德风习无疑是互相影响,但两者都是第三者,即“某种特殊力量”的结果,它既创造宪法,又创造道德风习,这就是理念。

理念是人的天性及社会关系的本性(社会性)所依靠的这种特殊力量和最后基础。

每个民族的历史就是它的特殊理念的实现,而每个特殊的理念,乃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德国唯心主义者最终还是在观念中转圈子,他们把人的思维人格化为绝对理念的形态,又在这个理念中找寻一切现象的解答。

希腊为什么没落?因为那个组成希腊生活的原则———希腊精神中心的“理念”只能是全世界精神发展上的一个短促的阶段。

黑格尔援引古希腊的经济现实补充说,拉开提蒙之没落主要地是由于财产的不平等。

这里,黑格尔又回到基佐和圣西门那里。

然而,财产关系又是从何而来呢?财产关系是由于自已内部力量而发展起来的法权概念的实现,黑格尔会这样回答。

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神学史观的“上帝”的影子。

德国唯心主义对社会关系的本性和它的现实基础的理解显然非常令人难以理解,当谈到历史发展的动因时,他们乞援于绝对理念,认为绝对理念的诸属性应该是这个过程的最后的和最深刻的解释。

然而,青年黑格尔派,如鲍威尔兄弟也开始把抽象的理性解释成是人的自我意识。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式的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人本主义。

在他看来,人创造了神,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的精神和思想是附属于人的肉体的,是头脑的产物,脱离了肉体和头脑就不能有什么精神与思想。

因此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不过是宗教神学理论中上帝的别名,也是上帝创世说的神学理论和宗教教义的翻版。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哲学关于思维先于存在,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是错了。

实际上应是物质先于精神,存在先于思维,思维和存在统一于人这个主体。

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像神学家在宗教领域内创造了上帝一样,在哲学领域内也创造了神———“绝对理念”。

他认为,正如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绝对理念也是人的意识的抽象化。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历史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22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29期 史。

人的本质是“自觉的自然本质”,因而是“类”,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但费尔巴哈又声称,人有一个独立本质,因为他有理性精神。

这样,历史又变成人的理性精神的发展史。

费尔巴哈回到了18世纪启蒙学派的出发点。

[3]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观点,也继承了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对黑格尔哲学的清洗,但超越了他们。

马克思承认人性中有不变的、共有的品质,又注意到相对主义的观点,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性有差异,换句话说,人性是变化的。

[2](P228、P245)他还进一步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活动改变社会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人的“本质”。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念欧文、傅里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圣西门,他有较为成体系的理论。

圣西门深受启蒙时代思想,特别是孔多塞思想的影响,他相信历史决定论,但又不像孟德斯鸠那样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决定影响。

他根据自己对古代和他所处时代社会的研究来预见未来社会,认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而新的社会制度总是优于先前的社会制度。

奴隶制的建立使统治阶级能够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挣脱出来,从事智力活动,中世纪把奴隶变成农奴,这就为劳动阶级的进一步解放创造了条件。

从精神方面来说,中世纪神学体系比希腊罗马的政治哲学体系前进了一步。

在希腊罗马,政权和知识被奴隶主所垄断。

中世纪政权对平民开放,平民可以参加教会,做教士、主教,甚至成为教皇。

工业社会政权更开放,更优越,但工业社会也是暂时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还在未来。

圣西门以人类精神和知识发展为标准把从古代埃及到近代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从原始时期到苏格拉底的预备阶段,人类把自然现象的原因理解为神的作用,多神教占统治地位。

在第二阶段,即从苏格拉底到近代以前的假设体系时期,人类思维为自然神论所支配。

在第三阶段,即实证体系时期,人类理性得到充分发展,产生人的科学。

这种历史分期理论影响了梯也里、基佐和米涅等人,也是后来孔德历史分期理论的直接来源。

圣西门已经注意到历史继承性。

圣西门认为“实业体制”与封建制都是暂时的,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

他特别重视所有权,认为14和15世纪的变革是由于武士和贵族的地位下降,实业家地位的上升,以及相伴随的所有权和生产领导职能的转移。

所有制是社会大厦的基石,政府制度只是形式,社会活动的目的是生产,所以管理生产的人总是会居于领导地位,国家最根本的法律是定义财产和保护财产的法令。

在他看来,近代社会的产生和进步同阶级斗争有密切关系,法国社会到18世纪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文明所取得的成就超出旧制度范围,要继续进步就只有摧毁旧制度,而当时已产生一个代表劳动和科学思想的实业家集团。

15世纪以前,社会生产的最主要部门是农业,领导农业的贵族,因此就掌握了世俗权力。

到了18世纪,工业和科学繁荣了,权力斗争便不可避免。

学者们对旧制度进行批判,实业家领导社会进行反封建斗争,要夺取政权,旧的统治终于崩溃,实业家取得政权。

因此法国革命是由于经济进步引起社会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

圣西门显然已有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的思想雏形。

在他眼中,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和必然的过程,没有偶然性存在。

社会的进步是理性和知识的进步所推动的。

圣西门还有历史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历史有延续性、继承性、前进性,社会历史是个新旧交替过程,新总胜于旧,新旧交替使社会发展进步。

总的说来,圣西门同启蒙思想家一样,也用人性来解释历史。

但他要对人的天性进行生理学的研究,企图以此来建立人的科学,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机体的功能,这种观点为后来的孔德所继承,并成为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圣西门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构想:未来社会的发展应该保证满足大多数人的生活基本需求;每个人不论其出身和经历都应受到同等对待,最有品德的人受到最大尊重;这个社会应能够鼓励劳32 第1期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形成动,并促进科学和社会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