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企业成长如同人的成长一样,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回顾“十一五”,陕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安排城乡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但与江浙川渝晋豫等省(市)相比,陕西中小企业,既存在数量扩张问题,也存在质量提升问题;既存在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一些不利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其为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开展了陕西中小企业总体成长问题研究。
一、陕西中小企业成长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推动和政府扶持的共同作用下,陕西中小企业较快发展,成为推动陕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改善中小企业成长所需的金融支持、社会服务和政策法规环境,陕西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到137.99万户,从业人员700.5万人;其中法人企业单位14.18万户,个体经营户123.81万户。
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4596亿元,营业收入12861亿元,利润总额1158亿元,实交税金533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23%、27%、28.9%和2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8亿元,比2009年增长32.08%。
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资产总额达878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4344亿元;资产总额比2009年增长33.58%,比2007增长114.4%。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数一、二、三次产业的分布为2.47%、19.36%和78.17%;中小企业增加值一、二、三次产业的分布为1%、66.95%和32.05%。
第三产业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2007年增加了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2007年减少了3.18个百分点,但其增加值所占比重仍然保持在66.95%。
(三)社会贡献逐年扩大。
1、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38.50%、41.05%、43.30%和45.86%,年均提高2.17个百分点以上。
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速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6.5%、17.0%、18.2%和23%,分别高于全省GDP增速0.5个、0.2个、4.6个和8.5个百分点。
2、对就业增收的贡献近年来,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全省每年约有10多万农业人口向中小企业转移,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2007年617.99万人,2008年633.99万人,2009年667.44万人,2010年达到700.5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70%。
2010年,中小企业新增就业33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90%以上。
全省中小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稳步增长。
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410.65亿元、478亿元、605.77亿元和780亿元;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人均年工资分别为6644元、7540元、9079元和11350元,年均增长13.5%。
3、对优化产业结构的贡献“十一五”期间,陕西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从事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其企业数在企业总数中的占比由2007年的73.87%提高到2010年的78.17%,增加了4.3个百分点,为活跃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经济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2007年减少了3.18个百分点,但其增加值所占比重却上升了5.32个百分点,表明第二产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工业主体地位更加凸显,结构不断优化。
4、对县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07年是46.6%,2010年超过51%。
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名前30位的县(市)中,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的占70%;发展排名前8名的城区,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的城区占60%以上。
2010年,全省有35个县区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超过50%的县、区达到25个,超过40%的县、区达到50个,分别比2009年增加10个和6个;一半以上县、区中小企业实缴税金占县域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40%。
许多县、区取消农业税后,中小企业税金已成为县域税收的主要来源。
二、陕西中小企业成长存在问题总体来看,陕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和推动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与发达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问题分析1、规模小、龙头少,总体实力偏弱2009年,陕西中小企业县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县均法人企业数、法人企业年均营业收入、县均中小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均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4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江苏省的7.3%。
2、产品科技含量少,产业层次低全省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中,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层次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极少。
大部分企业技术构成低,加工手段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少,竞争力不强。
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比重仅3.3%,我省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仅占全国的3.15%;全省专利超过6000项,但专用技术利用率仅4%。
3、人才缺乏,经营管理粗放人才缺乏是陕西中小企业的一大软肋。
2009年,我省法人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平均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人员0.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0%,明显低于江浙川渝晋豫等省市。
4、产业聚集度低目前,陕西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技术扩散型、资源加工型和市场聚合型的产业集群,为工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全国发达省市相比,陕西产业集群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2009年,陕西县域工业集中区18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平均营业收入8.6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
大企业在省内相关产业产品的配套率不到30%,对小企业的带动和催生效应不明显。
三、陕西中小企业成长制约因素分析1、融资难问题突出贷款环境仍显“外松内紧”,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现有的担保机构资本金过亿元的仅有3家,最少的只有200万元;二是中小企业与银行、担保公司合作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对担保的认同度低,担保贷款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过长;三是担保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
2、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一是技术支持和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陕西是科教大省,但长期以来产学研结合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2009年全省专利超过6000件,但专用技术利用率仅4%。
二是培训平台的运作还不够规范。
虽然全省在64个县(区)建立了中小企业远程创业培训基地。
但是,培训平台的运作还不够规范化和制度化,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还不够强。
三是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的信息平台建设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信息网络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尚未得到全面推广。
3、成长模式粗放陕西中小企业许多是从家庭企业发展而来,不少企业还是因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家族式经营的特点明显。
股权社会化、责任社会化程度低,集约化经营程度低,国际化程度更低。
从总体上看,我省中小企业家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相当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所需的发现市场机会的能力、开发商业计划的能力、针对市场机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现代化的融资、理财、新产品开发、生产运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
四、“十二五”中小企业转型成长总体思路与目标任务(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建立完善服务体系为支撑,以发展为大工业配套、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快催生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实现全省中小企业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双突破,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全省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和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为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原则1、坚持扩大总量和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既坚持鼓励全民创业,加大催生小企业力度,做大中小企业总量,又坚持着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扩大企业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走科技支撑、特色发展的路子,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坚持园区化承载和集群化发展的原则坚持优势资源和规模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专业协作、成龙配套、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便利的集群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快推进结构优化的原则按照资源、区位、发展基础及经济社会诸要素组合的不同特点,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规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坚持加强科技支撑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原则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下大气力培养和引进创新性人才,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搭建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积极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整合资源要素,不断提高土地、能源、水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
(三)成长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8%左右,“十二五”末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5%左右。
全省中小企业(含个体经营户)个数达到148万个,年均新增2万个;从业人员达到800万人,年均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
——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有新突破。
建成100个规模相当、设施完备、功能明确、特色明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培育一批具备现代企业制度、拥有知名品牌、管理科学、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实力强、效益好、带动面广的产业集群。
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广泛进入各类国家和省级开发区、产业基地,以多种方法融入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有新提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建立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产学研机构,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一大批产品的质量水平、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显著提高,促进一些关键行业和领域实现由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的转变,全省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