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

浅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

浅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字号:小四,楷体)(作者单位,省城市邮编)[摘要]:人类已进入了管理时代,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单位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并且这种管理必须是有效的管理。

要达到行政管理的目标,重要的一条就在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行政效率的高低,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本文从准确把握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内涵出发,有针对性地浅述了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

[关键词]:行政管理效率内涵现状基本措施行政管理效率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奏效。

一、行政管理效率概述(一)行政管理效率的概念所谓行政管理效率,就是在圆满完成行政机关的使命与任务以及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投入的工作量与获得的工作效果之比。

尽管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的人,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是有高有低的,但是,并不能迁就低水平、低效率。

为了充分调动积极性,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尽力求出每件工作消耗的工作量和所获得的工作效率的比率,以最少的人办最多的事。

不仅要使每项工作在“投入”和“产出”方面有一个数量的比较,而且要以此作为考核和奖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之一。

当然,有些行政管理的效率难以用数量来表述,这是因为行政管理是一种产生社会和法律后果的行为,检验行政管理首先应着眼于这一行为是否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对社会有益的目标。

也就是说,先要看行政工作的质的方面是否做好了,否则,再快的速度,再多的数量,也可能是南辕北辙。

此外,行政管理的效果如何,常常是许多因素的综合。

它是一个综合指标,不能简单地看成数量变换,逐一加减,必须注重行政管理效率的质的方面。

因此,行政管理效率应该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是功效与价值的统一。

讲行政管理效率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适应人的需要和特点,顾及社会因素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而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二)行政管理效率的内容行政管理效率的内容一般大致分为三个管理层次:高层的属于决策层次,通常是指国家主管行政部门为了完成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决策、安排、协调、沟通等工作。

效率高低的主要标志在于国家主管部门是否根据国情,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国家行政工作的方针、政策。

这一层次追求的是组织效率。

中间管理层的属于管理层次,通常是指省、市行政部门为遵照上级行政部门的决策,而进行的最有效的分工合作和监督,全盘解决行政组织与行政管理的问题,这一层次追求的是管理效率。

执行层次通常是指县、区、乡行政部门为贯彻上级方针政策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具体工作。

这一层次追求的是机械效率。

三个层次的效率指标构成了行政管理效率的完整体系,上、中、下三层的效率都达到了标准,才称得上达到整个行政管理系统的效率标准。

当然,三个层次追求的效率角度不同,决定依据也不同。

组织效率主要决定于信息搜集和反馈的科学合理决策;管理效率主要决定于综合协调和管理水平;机械效率主要决定于办事人员的能力,全面准确地执行政策,妥善地处理问题。

每一层次所追求的效率也可以互相渗透,只是主要追求目标不同,有所侧重而已。

行政管理效率的内容非常广,但究其实质,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一是内因。

组织效率包括行政领导的才能、领导方式、组织结构、集体观念、干部的精神面貌和智力水平,指挥系统以及中、下层行政干部的素质。

管理效率包括权责划分、管理幅度、行政制度和方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岗位责任制,协调、沟通能力。

机械效率包括行政干部的特长、知识更新、士气、能力、劳逸结合、机构精简、群众心理等。

二是外因。

主要是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如:政治、法律、团体、战争、文化、舆论、时间和群众文化水平,自然条件以及其它附着力、外向力。

(三)行政管理效率的标准关于行政管理效率的标准,专家学者曾有过热烈的争论,一般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行政管理系统的合理程度。

行政行为主要与人、财、物三个因素有关,高效率的行政管理,应该使不同素质和不同水平的人员以最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守、权限和责任,达到“人尽其才,财宏其效,物当其用,事竟其成”的行政管理目的。

2、行政管理流程的通畅程度。

行政管理活动是个不间断的流动过程,是若干个环节连接在一起的统一体。

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人流”和“信息流”两个方面。

所谓人流,指人员的流动;所谓信息流,指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处理过程。

二者息息相关,如果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整个流程会受到阻塞,造成失误,影响效率。

3、综合社会效果的大小程度。

每项行政管理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综合社会效果。

所谓综合社会效果,就是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和量。

只要把行政管理活动所付出的消耗和所得的效果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就能知道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

综合社会效果与行政管理综合消耗的比例,也是衡量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标志。

速度和质量的统一,是保证行政部门高效率的关键所在,理应是衡量行政管理效率的标准。

(四)行政管理效率的要义行政管理的成败与否,最终要通过行政管理效率来体现。

行政管理反映了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种职能。

它通过对国家的行政制度、法令、规定等业务的管理,执行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决定,实现最高决策者的预想。

从行政管理这方面说,行政管理效率是检验其是否科学的标准,是衡量行政管理是否奏效的尺度。

行政管理效率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水平,而且可看出一个行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所付出的消耗同所获得成果的比例。

但是,它本身不是行政管理的一个环节或手段,它只能是行政管理中各种因素和手段的综合反映。

从行政管理效率这方面说,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渠道,都必须作出全面的努力,才有可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并且,现代化管理的高效率需要分工,因为分工本身就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综合。

另外,高效率还与计划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因素有关。

因此,要及时适应形势要求,不断摸索出行政管理的规律,讲究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追求行政管理的高效率。

二、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从实践上看,我国行政管理的效率是不如人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影响。

经济发展状况是提高行政效能的物质基础。

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经济发展的类型及水平相适应。

行政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极大的影响着行政活动的效能。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很多的冲击和阻力,这些困难和阻力又会给政府活动带来影响,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2、行政组织机构方面。

我国行政机关十分庞大,并且职能交叉,机构重叠。

以一个省的办事层次为例,政府下设委、办、厅、局,厅局下有二、三级单位,有些行业系统的主管委、办内,又设立与一些厅、局职责相对应的处、室,处室以下又对口设科到人。

莫说是基层办事要“过五关、斩六将”,就是省级厅、局办一件事,往往也要经过七、八个环节。

3、人员素质方面。

当前,人浮于事不仅简单地表现为工作人员多,而且表现在领导干部多,虚职、副职过多,造成了职务贬值,有职无责,有职无权。

据了解,有不少厅局,处级以上干部占到70%以上。

官一多,一方面容易助长官僚主义,上情不易下达,下情不易上送,人为地阻碍了政令的畅通;另一方面,形成了多头领导,搞得下属不知听谁的好,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

4、行政管理方面。

少数领导片面强调政策性,对于职权范围内的事,该拍板的不拍板,该决定的不决定,往往事无巨细,都要通过“集体领导”、“民主评议”,形成无休止开会讨论、长时间议而不决的循环公式,以致经常错过时机,贻误工作。

一旦出现一些失误,即以集体名义承担,这不仅是怕负责任的表现,而且是行政部门工作低能、低效率的重要根源。

此外,在贯彻执行上级决议时,往往也是几经周折,一拖再拖;合“胃口”的就执行,不合“口味”的就拖着不办,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对上级的文件断章取义,按需宣传,各执一端;有的甚至明从暗抗,阳奉阴违。

5、公文处理方面。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对业务不太熟悉,不易指导;有的是因情况不明,难于批办;有的是意见不一,无人裁决;有的是不偏不倚,画圈了事;有的是互不见面,打笔墨官司;有的是碰到问题等等再说;如此一来,对下级来文所请示的问题只能是久拖难决了。

加之审批程序也往往要转几个环节,从申请单位到主管部门,再从主管部门到分管口子,然后再报同级有权审批的行政部门,其中有很多中间环节夹在里面只是起了传送带的作用,增加了传递时间。

此外,办事手续多。

要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是要想办一件事情,常常要提出报告,向上呈递,上级批办,部门主办,主办部门代为拟稿,有关部门会签,接着,再转上级承办部门签收,审稿,与其它一些部门协调、沟通,然后,送审批、付印、分发(这里尚未提及本部门内部的拟稿、复核审稿、定稿、签发多个环节)。

基层想办一件事,不盖上三、四个图章就办不成事,往往是你在火里,他在水里,你急他不急,慢条斯理,按部就班,少则数月,多则几年,真是“跑穿鞋底,磨破嘴皮”。

6、会议制度方面。

至今仍有部分同志认为,只有开会才能贯彻上级指示,似乎只有开会研究了一项工作,才算是放到了议事日程,会议开得规模大、级别高,才是“领导重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出现了不少的“四无”会议,即:无所谓的会,无成效的会,无准备的会,无决议的会。

由于会议多,加之有时时间安排上比较集中,有的无法形成有效的决议;有的对会议上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在会上定下来,喜欢在会议结束总结时,来一套“拟会议之后,与某某部门研究,再发文告知”云云,会议一散,许诺的话就烟消云散;有的会议虽然作出决议,但由于一个会套着另一个会,也顾不上抓落实;有的即使传达会议精神,也是“依葫芦画瓢”,传达会一开,就算完成了任务;还有个别会变成了“答谢宴会”,你请我,我邀你,今天你请客,明天他作东,乱拉领导出面陪会,使得会议常年不断,屡开不凋。

据报载,由各级政府召开的会议不少于一亿个,每天30万个,仅会议差旅费就达500亿元之多。

7、党风、政风方面。

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造成物质诱惑的不断增多。

党内一些腐败分子因私欲膨胀而丧失党性和人格,其中受贿赂者有之,渎职作假者有之,卖官者有之,执法犯法者有之,腐败现象的存在成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极大阻力和威胁。

(二)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1、旧观念的束缚。

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思想影响很深,因循守旧的观念危害甚广,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小生产观念、私有观念严重,这些反映在行政部门中造成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衙门作风”、“手工劳动”、“以我为中心”。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行政部门虽然一直致力于根除这些弊端,并且有很大的成效,但是,肃清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