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完成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部分,为继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和县域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其中县级市369个、县146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1.1.1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或简称全国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10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江苏省29个、浙江省24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6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江苏宜兴市、浙江绍兴县、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

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当年价比,下同)、%、%、%、%。

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8个:江苏新沂市、辽宁凤城市、辽宁大洼县、四川郫县、辽宁调兵山市、湖南醴陵市、江苏高淳县、福建闽侯县。

1.1.2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变化特征全国百强县空间分布上继续存在着“辽宁现象”和“苏北速度”(在第十届评价报告中,已对“辽宁现象”和“苏北速度”进行了专题分析)。

在本届评价中,辽宁省有3个新进全国百强县,江苏省有2个新进全国百强县,东部福建省、中部湖南省和西部四川省各有1个县新进全国百强县。

1.1.3 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五省百强县对比在第九、十届评价报告中,对江苏-山东-浙江三省百强县进行了连续比较。

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和福建五省数量最多,各有特点。

本届评价报告将对五省进行比较,为全国其他省市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参考。

(1)百强县数量:江苏省的百强县数量最多,比例最高,规模最大,见表-1。

(2)百强县经济发展速度:辽宁省最快,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率均远高于其他四省。

(3)百强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比:浙江省最高,江苏省次之,山东省最小。

(4)百强县县域相对富裕程度:浙江省最高,百强县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均是最高级A+级,其他省份都有A级存在;辽宁省富裕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居民富裕指数偏低,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

(5)百强县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山东省百强县县域相对绿色指数等级A+级县(市)数量最多,江苏省其次,福建最少。

(6)百强县居民满意度:山东省百强县居民满意度等级A+级县(市)数量最多,远高于其他四省,江苏、浙江和辽宁三省比较接近,福建省较少。

中国西部百强县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十二个省市区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1.2.1 第十一届西部百强县评价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十一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17个、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重庆市7个、四川省20个、贵州省8个、云南省11个、陕西省12个、甘肃省1个、青海省1个、宁夏回族自治区6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个。

?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四川双流县、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陕西神木县、新疆库尔勒市、陕西府谷县、四川郫县、四川西昌市、内蒙古鄂托克旗、内蒙古霍林郭勒市。

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4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6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2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当年价比,下同)、%、%、%、%。

新进西部百强县(市)有6个:甘肃华亭县、陕西凤县、广西田东县、宁夏永宁县、贵州福泉市、宁夏中宁县。

1.2.2 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变化特征在第十一届评价中,中国西部百强县变化的最突出特征是甘肃华亭县进入西部百强县,实现甘肃省西部百强县零的突破。

中国中部百强县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1.3.1 第十一届中部百强县评价第十一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6个、安徽省13个、江西省12个、河南省36个、湖北省13个、湖南省14个。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湖南长沙县、【河南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湖南浏阳市、山西孝义市、湖南宁乡县、江西南昌县、安徽肥西县、河南永城市、江西丰城市、湖南醴陵市。

其中河南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连的五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中部第二位。

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8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2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当年价比,下同)、%、%、%、%。

新进中部百强县(市)有3个:山西汾阳市、安徽怀宁县、江西上栗县。

1.3.2 第十一届中部百强县变化特征在第十一届评价中,虽然中部百强县竞争程度没有西部百强县激烈,但是可以看出河南省中部百强县的数量优势在减弱。

中国东北三十强县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东北三省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东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三十强县(市),简称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

1.4.1 第十一届东北三十强县评价第十一届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在东北三省的分布是:辽宁省22个、吉林省5个、黑龙江省3个。

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前十名是:辽宁瓦房店市、辽宁海城市、辽宁庄河市、辽宁普兰店市、辽宁大石桥市、吉林延吉市、辽宁东港市、辽宁开原市、黑龙江肇东市、辽宁凤城市。

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4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9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当年价比,下同)、%、%、%、%。

在第十一届评价中,辽宁凤城市、大洼县和调兵山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1.4.2 第十一届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变化特征在第十一届评价中,辽宁省强县异军突起,中国东北三十强县数量增加6个席位,总数达到22个,超过三分之二。

2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为了推动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对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科学发展进行深入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包括“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和“县域居民满意度调查与幸福县域建设指数”评价等三个方面。

第十一届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为倡导“强县富民”的理念,促进“强县”与“富民”的统一,对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进行评价。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是以“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结合消费、储蓄、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等方面来开展的反映富裕程度的评价工作。

2.1.1 在第十一届评价中,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三十强县)共326个,其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在四个等级中分布是:A+级96个,占%;A级 89个,占%;A-级119个,占%;B级22个,占%,见表-2;其中A级数量比上届增加,B级和A-级数量有所减少,说明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得到较快提高。

从连续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比例比较图中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这一变化。

通过对比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一届的变化情况,我们发现B级比重在逐年下降,A级比重增加较快,见图-1。

?报告还显示,第十一届的“强县富民指数”为,比上届提高了个百分点,也说明“强县富民一致性”继第十届又得到进一步改善。

2.1.2 在第十一届评价中,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在四种类型中分布是:Ⅰ类156个,占%;Ⅱ类22个,占%;Ⅲ类34个,占%;Ⅳ类114个,占%。

Ⅳ类数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县域经济强县的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有待加强。

?2.1.3 在第十一届评价中,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前十名是: 江苏昆山市、浙江义乌市、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江苏江阴市、福建石狮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太仓市、内蒙古霍林郭勒市、江苏常熟市、内蒙古准格尔旗。

2.1.4 在第十一届评价中,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为A+级、类型为Ⅰ类的县域经济强县共有96个,浙江省24个、江苏省19个、山东省18个、内蒙古自治区9个、福建省5个、陕西省4个、山西省3个、湖南省2个、河北省2个、辽宁省2个、四川省2个、广东省1个、河南省1个、吉林省1个、青海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云南省1个,其中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具体情况见表-3。

?第十一届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为了倡导“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在第十一届评价中,继续对县域经济强县开展“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包括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宜居等三个方面,参照国家有关部门业已开展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县(市)、绿化模范县、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理念和有关指标,制定出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的基准指标值,再评价各县域经济强县的相对绿色指数。

2.2.1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分四个等级,分别为A+级、A级、A-级和B级。

在第十一届评价中,最高等级A+级有46个,占%;A级有172个,占%,比例最大;A+级和A级比例占到%,说明大部分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比较注重绿色县域建设。

详情见表-4。

2.2.2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类型分四种,分别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