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笔记: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现状一、发展1. 历史悠久:汉代最早对外汉语教学唐代培养留学生的鼎盛时期清代衰落因此(语言学校——国力国际地位)相关2.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项事业,一门学科1978为界(1)50年代——70末开创教学事业时期1、初创(1950-1961):1950 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主动提出交换留学生;6月,周恩来向罗马尼亚、朝鲜邀请(10名)留学生;7月,清华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专修班(第一个对外教学专门机构);特点:A.区分了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和对本国人的母语教学B.著名语言学家的参与(王力吕叔湘周祖默朱德熙赵元任)C.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经验和成果2、巩固(1962-1966):1962,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成立;1964,改北京语言学院;1965,成立全国性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3、恢复(1972-1977):197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中日建交,恢复北京语言学院,其他学校成立相关机构;1973,联合国将汉语作为大会和安理会工作语言之一;(2)70年代末——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时期1、建构学科理论框架(80年代)特点:A.科学研究:研究课题涉及面和参加者广泛性空前B.学科建设高度开始宏观系统研究C.成立对外汉语研究机构D.教学法:结构与功能结合/交际性原因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科研成果在量和质上的突破和深化,体现在:A.高度重视语言习得的研究B.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渐改变了纯语言学的路子(心理学教育学语言习得理论社会学文化学)二、现状成就:1、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汉办2、学科地位: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来建设专业刊物:世界汉语教学研究机构专业出版社3、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4、学科理论体系:论文著作科研项目5、教师队伍建设:本科硕士博士教师培训班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一)区分: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第一语言是人们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学习和使用后的另一种语言(第二外语)2.母语和外语:国家的界限母语: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外国、外民族的语言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言语社团通常为民族界限蒙古语汉语4.目的语:指人们在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第二语言是培养学生利用目的语交际能力(二)区分目的:为了研究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规律(三)区分难点:第二语言和外语二、对外汉语教学名称对外汉语教育: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汉语教育:教学对象不明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应用语言学:太广泛外语教学外语教育学第二语言教学国际汉语教育:太宽泛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一)性质: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分析:a.语言教学(不同于语言学教学)不同:1.教学目的不同:语言学教学——提高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语言研究、教学能力语言教学:提高运用语言交际能力2.教学内容不同:语言学教学——语言理论、致事、研究方法语言教学——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相关文化知识3.教学原则不同:语言学教学——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4.教学方法不同5.教学技巧不同b.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1.第二语言教学从培养学生最基本言语能力开始2.第二语言教学面对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3.第二语言中文化障碍、冲突c.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1.教学重点不同:量、补2.教学内容编排顺序3.处理所说读写关系的原则、方法不一定相同d.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教学)(二)特点:1、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预测出学习的难点、重点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6、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较集中课时较多内容密集教学较快班级规模小互动频繁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学科体系:理论基础、学科理论、教学实践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基础理论:对外汉语语言学(内容)对外汉语学习理论(对象)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教学法应用理论:教学评估学科发展和建设四、学科定位1、“小儿科”论2、“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3、“应用语言学学科”论第三章理论基础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一、语言学基础:(一)什么是语言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约定俗成)一对一;一对多(同音词、多义词);音义结合;口头;系统(1)口头语言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2)系统:语音、词汇、语法A.系统中有各种元素B.元素之间有联系:聚合/组合关系给语言教学带来的启示:1.掌握音义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2.学习教学应从听、说开始,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3.具有系统观念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对言语的抽象和概况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语言的表现形式言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具体的启示:汉语教学中,注意言语和语言,言语层次的教学与语言层次的教学的统一。
A.从言语入手3.语言有生成性: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
启示:培养引导学生创造性、灵活运用语言。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交际双方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言语活动进行表达和理解。
言语技能: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技能:在语用规则指导下对言语技能的应用正确性得体性启示:A.对外汉语教学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B.语言课要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不能仅教授或学习语言知识。
而是要加强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5.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不同民族的思维能力一样;但思维方式有共同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
启示:A.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B.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上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
6.语言产生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离不开人类社会、大自然不同民族的语言系统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启示: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这个社团的文化,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有学习的基础(1)完善的发音器官(生理基础)(2)发达的大脑有形象、抽象思维能力启示:语言是可以学会的;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心理因素。
(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1、有利因素:(1)语法:无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2)语音:400多个基本音节,十四声二1300多个音节;声调的变化;多数的汉语词有时由单音节或双音节组成(3)词汇:词音节(利于理解);词汇的结构方式(词根多,可解释);构词法;常用词的覆盖率较高;(4)汉字:偏旁2、不利因素:(1)语法:语法重意不重形(2)语音:声调,送气不送气(3)词汇:词汇多(4)汉字:意音文字、方块字二、文化学基础:(一)什么是文化1、定义:广义: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文学、艺术,跟科学、教育相提并论。
具体的:“茶文化”“酒文化”2、分类:(1)文化人类学角度C-正式文化C-普通的社会习惯(2)语言教学:知识文化交际文化语言交际文化非语言交际变化(3)一般:1.物质变化:表层文化2.行为文化:习俗文化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的习惯3.制度文化4.观念文化:深层文化(二)文化属性:1.通过实践创造出的2.民族性3.社会性4.系统性:各种文化现象以一定方式联系在一起。
5.是建立在一定符号系统之上的。
6.阶段性:任何民族的文化随社会发展而渐变。
(三)语言与文化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记录文化、思维交流工具)3.语言是文化的发展基础启示:要理解研究一种文化,须掌握相关文化语言,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语言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
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
体现在:词汇、语法、语用系统1.词汇系统:(1)无对应词: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汇受物质生活条件....受社会和经济制度....受精神文化生活.....(2)有对应词:词义范围大小不同词义褒贬不同引申义和比喻义不同启示:这部分是民族文化特征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是语言交际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常常和词汇教学结合在一起。
2.语法系统: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1)词性变化的有无:汉语重意念、重逻辑,不重形式(2)句子的组织形式不完全相同,汉语语言结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竹式结构,省略句,语序)(3)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不同3.语用系统: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称呼,称赞和批评、自谦和自尊、邀请和应邀、问候和道别、隐私和禁忌(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1.背景:蜜月阶段、挫折、调整、适应2.原则:(1)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阶段相适应(2)有针对性(不同国家学生)(3)有代表性,主流文化、国家文化(4)有发展变化的观点(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3.方法:“文化揭示”注释、融会、语言实践第四章第二语言学习第一节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一.学习的定义:(心理学的概念)广义上: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人类的: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工具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被动的,受经验主义影响)迷箱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刺激-反应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 俄国生物学家巴首洛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判斯金纳箱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反应一同激小白鼠(2)认知学习理论: (主动的,受理性主义影响)二.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一)区分学习和习得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狭义的学习。
习得:自然的语言环境潜意识学习:在课堂环境下有意识学习和习得是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两者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例:儿童获得母语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学习不同阶段(二)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不同1、潜意识——有意识2、在使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课堂环境3、注重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注重语言的形式4、方法:语言交际活动——大量的模仿和练习5、时间:长——短结论: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