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一章总论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课程性质和意义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汉语作为外语或者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总结:教学需考虑学习者自身因素,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也起着中要的作用。

4、与其他学科联系。

(1)与外语教学有密切联系。

(2)与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外汉语教学法心理、社会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支柱1、语言学原理。

(1)一切外语教学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都跟语言有关。

如何对待并且处理这些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和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就构成了不同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

(2)每一种语言学派的兴起,都会形成以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新外语教学法流派。

十七八世纪,机械语言学:普遍语法——语法翻译法二十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存在普遍语法,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听说法二十世纪60年代,转换生成语言学:语言规则具有生成性,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规则——认知法二十世纪70年代,社会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功能法2、心理学原理。

(1)心理学研究什么?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活动情感、意志-->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脾气、内外向-->个性倾向和特征(2)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及个性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外语教学方法。

十九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诞生,提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感觉而非思维”,导致了直接法的产生。

二十世纪40年代,在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自觉对比法。

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在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听说法。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视听法。

二十世纪6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作用下,产生了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倡导自然法。

3、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1)教育学的发展影响外语教学法在传统古典教育思想(死记硬背)的制约下,只能采用翻译法。

捷克教育家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从而产生了直接法。

苏联教育学强调传授“正确的系统的知识”,对自觉对比法的确立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认知法的崛起。

(2)教育心理学为教学法提供心理学的基础。

三、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汉语特点与教学)(一)汉语语音、词语、语法的特点与教学1、汉语语音的特点与教学(1)汉语的音节由声韵调系统构成——重心放在声调的操练上没有复辅音;声调是难点(2)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教声母,强调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加强对比练习(3)汉语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多示范、多联系、多对比,利用教具,夸张发音等(4)汉语拼音的学习(字音与字形分离)——音义、形义、音形反复出现、刺激2、汉语词语的特点与教学(1)趋向双音节——用语素组同义词(2)缺乏形态变化——在词素的组合和词序的排列上多下功夫(3)词义引申——利用词义联想和联系帮助记忆如:光明——光亮——明亮3、汉语语法的特点与教学(1)不同层级内部组合的一致性:联合、支配、补充——组合和扩展训练(2)语序的配对特点(主谓、定心、状心、动宾、动补)——注意配对习惯和配对的语义关系(3)语序的变式——多做语序上的变换练习,丰富句型和句式小结:在教学中,学习者的经验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汉语的特殊性不容忽视。

当然,并不是像我们学习这样理论化,在具体学习中具体操作。

(二)学习者有无汉字背景的教学特点1、无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和教学(1)听说比读写容易特点:死记硬认;认读汉字分三步音义、形义、音形;只求听说,不愿读写教学:有计划、有步骤、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汉字(2)书写和识记汉字难教学:a建立汉字的笔画观:改弧形为弯曲,改圆形为方形,改斜线为撇那,化圆点为锋点b了解和熟悉单一笔画及其走向特点:汉字都由单一笔画组合而成;走向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思考:什么是笔画?基本笔画有哪些?(3)利用母语识记汉语词语教学:初学时可利用母语对应帮助记忆;在课文和句子中学习;群集再认分类记忆(4)句式的掌握和应用以简单句为主特点:对简单句掌握比较好,但复杂语句不易掌握教学:及时加快汉字教学速度2、有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和教学(1)阅读比听说进展快特点:母语书面语中借用汉字,可以猜测,阅读较好听说较慢,由于借用汉字读音不同影响,习惯用母语交谈,上课较为矜持教学:鼓励;训练快速回答、反映的能力;加强语音识别和辨析(2)利用汉字来识记和积累词语教学:指出形体、意义差异,加强读音辨析和记忆(3)受本国汉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干扰教学:调动和加强正迁移,控制和减少负迁移小结: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方面都有本身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习者注意到这些特点,提高学习和认知汉语的效果。

第二章语言教学法流派介绍一、总体介绍。

1、分类:按照语言教学特征可以分为:认知派:强调自觉掌握。

如: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

(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自觉掌握)经验派:强调习惯养成。

如: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

(强调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操练形成习惯)人本派:强调情感因素。

如: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

(强调人文因素,以学生为中心,教为学服务)功能派:强调交际运用。

如:交际法。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按照教学目标可分为:以听说实践为主: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等。

以分析理解为主: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等。

2、特点:每一种理论都有当时社会发展大背景的依托,并适应着一定历史时期语言教学的需要。

每一种教学法都是在前一种教学流派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具体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18世纪开始,19世纪初成熟)1、含义: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

也称为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

主要通过翻译手段,最终主要培养了第二语言的读写能力。

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共同的,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不同的知识词汇的语音和书写形式。

2、主要教学原则:(1)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

(要求学生熟记语法规则,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2)语言材料的内容服务于形式。

(内容编选不考虑趣味性、知识性等因素,只为了适应语法规则,往往枯燥乏味)(3)运用母语教学。

(翻译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4)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不重视口语和听力教学,主要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能力)3、评价:成就:(1)奠定了科学的外语教学法的基础(2)重视语法教学,较适应成年人学习语言时重理性分析和归纳的特点,使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发展了智力和能力。

(3)阅读原著和名著,学生文学修养高。

另外:便利易行,无需教具、设备;容易测试,班级易于管理。

不足:(1)过分强调语法学习。

学习手段变成了目的。

(2)过分依赖母语。

延缓目的语的使用,阻碍目的语思维形成。

(3)过分注重书面翻译。

忽视了口语教学,缺乏语言交际能力。

另外:阅读脱离实际;强调死记硬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绝对权威,学生缺乏主动性。

最根本的问题是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直接法d irect method (19世纪下半叶)1、含义: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

也称反语法翻译法、改革法、现代法。

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联系,而不依赖母语和翻译。

产生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国际贸易频繁,需要大量能用外语口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语言学观点: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方式和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连结,否认意识在其中的作用。

2、主要原则:(1)直接联系: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排斥母语和翻译;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常用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2)以口语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3)模仿为主,重复练习(4)句本位原则: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而不是从单音、单词开始。

(5)用归纳法教语法:先感知,再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主动形成习惯。

(6)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3、评价:成就:(1)提倡“言语——语言——言语”的学习途径,为后面流派开先河,促进翻译法变革。

(2)制定整套练习体系,编出教材另外:注重语言实践,多说多练;利用直观教具,加深学生印象不足:(1)过分强调幼儿学语的规律,抑制成人认知能力的发展(2)理性的东西很难用直接法教学。

另外:排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对读写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 (20世纪40年代产生,50年代推广到高校和中学,60年代全盛)1、含义: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听后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的运用语言(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一种方法。

也称为口语法、句型法、结构法、军队教学法等。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口语和书面语不一致,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结构,要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的习惯,二语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

2、基本原则:(1)听说领先:读写为辅(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反复模仿、重复、记忆(3)以句型为中心:通过学习句型掌握目的语(4)排斥或限制母语:教师尽量用目的语教学,以直观手段或情景、语境等辅助,要求学生也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重点。

(6)及时纠错,培养正确语言习惯:避免养成错误的习惯3、评价:成就:(1)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促进了外语教学的发展。

(2)建立起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外语教学的质量。

(3)把句型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利用对比法确定重点、难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习语言的自然法则。

(5)出版了大批优秀的听说教材。

如:《英语九百句》另外: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影等不足:(1)过分注意语言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材料的内容和意义,导致学习者不善于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交际。

(学习者只能流利地说出一些正确的句子,难以具备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2)过分重视机械性操练(枯燥乏味、不易引起学习者兴趣,也忽视了学习者认知能力的能动作用)不利于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活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