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让学习焕发生命的异彩摘要:“互助学习”源于合作学习中同伴互助的原理。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
80年代后,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于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其中洋思中学的“兵教兵”的互助学习模式就是合作学习收获巨大成效的典范。
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并研究合作学习,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关键词:互助合作学习生命化课堂“合作探究的课堂”应该是生命化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应做到“三个不讲”:学生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学生未讲之前老师不讲。
“构建有生命的课堂”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新型教育理念。
有生命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堂;有生命的课堂,一定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一定会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
明确一个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提升小组合作的实效通常一个班采用四人小组面对面的形式。
将全班学生根据性别比例,先按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分成好、中、差三类,再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收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阅读书本的能力、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归纳和记录整理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使每组保证都有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1:2:1,即1为优,2为中,1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这样,各组间的整体水平较平均。
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使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
每个小组的组建犹如班级的缩影,而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就是所谓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这样编排可以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又可以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展开公平竞争。
其次,还可组建两人小组。
这样的小组人员组成要求水平相当,彼此乐于接受,合作学习效果会不错。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小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习小组进行动态的管理,只要学习有进步就可以成为小组长,在平常的学习活动当中,教师可以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合作要求。
二、利用激励机制,培养互助合作的习惯合理的激励评价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为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建立一种促进学生能够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使评价落到实处我们必须系统的设计评价的指标,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小组合作行为才是好行为。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设立评价内容,制定相应的表格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际互评、教师点评。
以下的三个表格就是这几种评价方式的量表,教师通过这种表格的评价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附表一:小组学习情况评价表科目小组名称时间预习20 展示20合作10交流10分工10纪律10完成任务情况20总分100附表二: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评价表班级姓名日期你所参与的小组方案名称或编号定量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自评组评师评合评交流我的发言始终紧扣主题,保持较低的声音,与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很好地交流,并不打扰其他的小组。
倾听我是一个好听众,会倾听每个组员发言,采纳有价值的意见。
合作我很乐于和同学在一起合作交流,我不用别人提醒就可以符合我们小组的合作要求。
活动我在不打扰、不接触他组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等活动,并对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帮助。
责任我对自己与他人负责。
我努力达到小组的目标而不是妨碍目标的实现。
附表三:小组合作学习捆绑式评价表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单科总分三科总分周冠军语文第组数学第组英语第组总冠军第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捆绑式评价。
学生上进心强,集体荣誉感强,小组间的竞争,无疑给了每个小组进步的动力,但为了给组内多加分,组内好学生便会在课堂上多次发言、在作业上更加认真、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这样学差生便会变得无事可做。
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必须制定特殊加减分标准,如:组内学差生每发一次言加50分,优生发一次言只加10分;学困生作业认真完成加30分,优生加10分;学困生成绩每提高10分可与90分以上学生加同样的分;学困生进步大时要加双倍甚至多倍的分……这样,组内会更加团结,优生会更加真诚地去帮学差生,从而实现“一帮一,一对红”的预期目标。
三、开展家庭互助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家长的学习指导能力有一句话说:“助人者自助”助人自助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助人,可以包括任何有助于社会、有助于他人的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会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这其中就有理想的实现、自身价值体现的需求。
一个人只有与社会、与他人相互作用,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满足被别人尊重的心理。
所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不仅能从中获得友谊、信赖,还能真正获得好评、尊重,并且从中享受人生的乐趣。
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1】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洋思中学——“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的当代中国名校,是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现代学校的一面旗帜。
1980年,当时泰兴县天星镇六个村的农民,为了解决子女就近上初中的问题,集资了两万元钱,买了七亩地,建了26间房,办起了洋思中学,当时只有5个班,13名教职工,220名学生。
从那时起,洋思中学就没有让政府投过一分钱。
可是,在1982年以前,洋思中学的学生也没有一个能考上高中,参加中考也没有一个学生的数学能考及格。
1982年末,当时的民办教师蔡林森始任校长,局面开始转变。
从1987年至今,一直保持着合格率、巩固率、升学率三个百分之百和优秀率一个一流的记录,有80%的学生升入省重点高中。
这个原本是“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的农村联办初中,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质量。
如今已是:省德育先进学校、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省模范学校、省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
按照江苏省的规定,不足5万人口的乡镇只能有一所初中,而该镇现在已有三所初中,洋思中学地处长江边上,学区内生源不足400人,这所学校应该撤消。
可是洋思中学不但没有撤消,反而越办越兴旺,现有在校学生3600多人,其中有3200多人是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交费生。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外人到这里来参观学习,至今前来取经者累计已超过30万人次;商家也打起了“洋思中学”的主意,竖起了“洋思中学招待所”之类的招牌,一所学校居然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洋思中学是一个奇迹,但并不是高不可攀。
那么洋思中学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洋思人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都坚信这八个大字,十几年如一日,他们努力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
洋思中学的这个信念是由蔡林森校长树立起来的,这是他从自己三个孩子的教育经历中悟出来的道理,并且在洋思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了,才取得了如今这样的效果。
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候都在老家的小学里上学,成绩均不理想。
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曾经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 分;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初中班倒数第一,是全镇26名未考取的学生之一。
小学老师对蔡林森摇头叹息:“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三个孩子先后离开老家,进了洋思中学读初中。
蔡林森义不容辞地成了三个孩子的“辅导老师”。
每天中午,他叫孩子口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口答习题,如果哪一道错了,就在那道题的旁边打一个“?”,但不告诉她答案,让孩子自己看书、思考、更正。
孩子拼命地动脑筋,满头是汗,不停地自问:“怎么错了?怎么错了?”蔡林森只是默默地看着孩子,耐心地等待。
等呀,等呀,孩子终于惊喜地叫起来。
蔡林森笑着说:“对呀!”以后,蔡林森利用散步、洗脚和躺在床上临睡前的时间再问一些类似的题目,看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
每天晚上,他还让孩子默写英语单词,错了的,自己更正并记下来,再反复默写、检查。
星期六回家,蔡林森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一边赶路,一边把本周学习中做错的题目再查一遍,如果错了,就再更正。
这样,20几里的乡间小路,成了孩子总结一周学习的“课堂”。
三个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学,读完初一,都一跃成为优秀生并且越来越爱学,越学越好。
后来,大儿子考取上海交大,小女儿考取华东师大,并先后赴美留学,大儿子已获得博士学位;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入了党,提了干,现任中国石化二公司财务科长。
活生生的事实引起蔡林森的深思: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教不好呢?由这个朴素的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始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从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到上帝般的令人敬畏”的教育教学质量。
信念产生胆识与气魄,选择、不挑剔学生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
蔡林森是这样说的,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
在蔡林森看来,“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状态(璞),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
让学生由“璞’成“玉”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风险。
洋思人为什么敢于这样做?这是因为他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蔡林森说:“如果有的学生没教好,那也是暂时的,是因为方法不对。
”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
〔二)有一套科学具体的操作办法1.从坚定信心抓起——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
学年开学初,洋思中学要举办三次全校演讲会,一次是教师演讲会,一次是学生演讲会,一次是新同学演讲会,主题都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以此来坚定师生的信心,鼓舞师生的士气2.从上课抓起——建立了一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实质:全过程让学生学第一、介绍学习目标。
(一分钟左右)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主要通过投影等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简明扼要,明确本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教师不做任何说明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