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作文指导课件:写景要抓住特征

高中作文指导课件:写景要抓住特征




怎样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呢?通常有触景生 情、寄情于景等方法。 触景生情是指眼前的景物触动和引起了作者内 在的思想感情。作者由此展开联想,抒发自己 的情思。 寄情于景是指作者在写景时带着某种主观感情 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 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 以客观之景来寄寓主观之情。
此时他们除了喜庆,还是喜庆。用喜庆之气谱写了一首歌舞升平的 曲子,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欢悦。 秋难道仅仅只能用悲来形容吗?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是美不胜收的景色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秋最美,最独特的景象。 它美不过春吗?美不过夏吗?美不过冬吗? 秋最懂人们的心。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带来了人们最想要的。 是人们的贴心朋友。难道不是吗?? 一年的果实快要吃完了,秋,风尘仆仆地赶来,带给人们新的 食物以备来年的食用。在夏季的高温酷暑下人们正煎熬着。在草木 奄奄一息下。秋带来了凉爽的风。解救了万物。难道这不是秋喜爱 人们吗?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秋会这样? 没有了秋谁来解救人们和万物。没有了秋。果实将有一部分不 会成熟。没有了秋人们还会有那么美的景色吗? 那将会使民愤怒。民意不可违啊!那些诗人才人不是悲秋吗? 那没有秋能行吗?大自然能运行吗?
布置作文
《校园的秋天》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的天地充满 了绚丽的色彩,春天的柳絮、夏日的荷 花、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飞雪——选取 最能震撼自己心灵的自然画面,写一则 描摹景物的作文。 要求: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做到情景交融。 不少于800字。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 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 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 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 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 慢慢 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 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 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 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 因 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 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 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 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如果说朝气蓬勃,春色满园是春的特征。那么金黄满地,果实累 累就是秋的景色。 如果说夏日炎炎,晴空万里是夏的本象,那么秋风瑟瑟,晚风习 习就是秋的表现。 如果说白雪皑皑,寸草不生是冬的个性,那么青霜白雾,黄叶翩 翩飞舞就是秋美不胜收的景象。 以一敌三,何乐而不为?秋不是令人生厌的。也不是寂寞无趣的。 它更不应该遭受着千古冷漠的对待。秋实最棒的。 有人会这样说秋季将万物的三分之二都剃得光光,这样还美吗?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它,美!美得无与伦比。这光秃从艺 术的角度来欣赏那它就是一种艺术呈现的绝美。从正面来讲它的光秃 是一种大无畏的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天的落 叶就是为了来日的枝繁叶茂。 冬是冷酷杀手。能逃过它的追杀会有几种物?秋是优秀领导者, 领导它们战胜强大的敌人。这是秋的大无畏的爱啊! 四季之美都各有特点。缺一不可的。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四季就是 要四季和睦相处。共同向前。 做秋的知己,不如做四季的知己,做四季的知己,不如做自然的 知己。
《春》片段欣赏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 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 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 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 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 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 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 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 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 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 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 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 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 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 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 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 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 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如何写景呢?
。要想抓住 景物的特征,当然离不开“观察”。只有深入细 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景物描绘 得生动形象,完全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 结果。 观察,不仅靠眼睛,它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 觉、味觉等多方面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 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 感。 观察,要选择好观察点,适当变换观察角度,按 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绘,或由远而近,或由近及 远,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 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 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 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 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 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 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 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 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 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三峡之秋》
秋—知己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果真如此却不知“秋日胜春朝”。 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迷惑着我。为什么千古以来的诗人,甚至人 们见秋而悲呢?为什么不悲春、夏、冬?难道是秋得罪了他们?是 春、夏、冬给了他们什么好处吗?到底是秋不好,还是他们自身的 问题? 秋的千年悲苦。又有谁去聆听?有谁会去体会?为此我觉得秋很 像我。同时也很悲哀。 今日我想为同属一类身心悲凉的人推翻他们认为不可更改的事实。 景的方面就远远胜过其他三兄弟。 它以金黄为基,金黄是高贵的象征,是丰收的标致。黄叶在天空 翩翩飞舞。跳出它最美的舞姿。风是他们的号令。风来之它们便开 始了一年一度的斗舞大赛。 个个黄衣仙子跳出她们精心准备的舞蹈争夺那舞后的宝座。赛舞 之时虽有点群魔乱舞的感觉,但不免是欢乐的气氛。 农家在园中收获那满目琳琅的果实,个个脸上都是面带笑容,喜 庆洋洋。因为他们收到了汗水换来的果实。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 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 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 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 步、 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 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 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 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 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 容易, 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 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 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 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 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2、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 人、对比、通感等。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 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 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
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 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 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能力提升
示例:
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 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 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 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 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 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 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观察,还应着眼于变化,以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景物的形状因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 者当细心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写景要抓住特征
三维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能对自然有所感 悟。 2、能抓住特征写景,并通过写景提高自己 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3、能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写得 情景交融。
我们先来回顾下面一段文字:

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 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赏析: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 味。一痕、一点、一芥、三两粒,高度概括,宛如中 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阅读这样的文字,在我们为之拍案叫绝的同时,无疑 会体会到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