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擂响学生学习的快乐鼓点

擂响学生学习的快乐鼓点

擂响学生学习的快乐鼓点[ 编者按]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

那么,如何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如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从而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之一的盐城市阜宁师范附属小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其研究成果,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指?我校(阜宁)自2010年1月开始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学习”的课题研究,老师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收获颇丰。

现列举网络环境下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几种形式,但愿对教师们指导学生的学习有所启发。

一、网上阅读――图书的选择更宽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六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 万字。

有了网络,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

Internet 建造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为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大量的图书。

在网上,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文字的图书,还可以读到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有形有声的书籍。

学生既可以在线阅读,又可以下载电子图书。

因此,网络书籍跟纸质图书相比,内容更丰富,更便捷。

有了大量的网络图书,该选择怎样的内容阅读呢?我们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网上阅读的源头活水。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网上的《拇指牛》《魔法学校》被无数次下载了。

不过,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成熟的阅读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

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不仅仅是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吉诃德》《约翰• 克利斯朵夫》等,儿童更应该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爱的教育》以及安徒生、格林童话,甚至网上的迪斯尼故事等。

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才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才能纯净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学生的心扉,才能成为学生的经典。

二、网上习作――学生的表达变轻松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习作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去浏览、习作、交流…… 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习作还能给学生带来一种享受呢! 习作教学中,网络究竟能给学生带来哪些帮助呢?1.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习作素材。

例如2010 年8 月7 日22时,甘肃省舟曲县发生了特大泥石流一一伤亡惨重!1463人遇难,302 人失踪,无数房屋垮塌! 人民解放军迅速开赴第一线抗灾救人,温家宝总理更是亲临现场指挥抢险。

这一报道,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从网上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之后,心灵深处定会受到触动。

这时,他们再写自己的感受,又怎能会无话可写呢?另外,网络上一部感人的电影、一段有趣的动画、一首动听的歌曲等,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好素材。

2.一本万能的工具图书。

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语言匮乏的现象。

这与他们的知识储备量不够有关,利用网络进行知识查阅,真是“无所不能”。

例如,学生要查询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只要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中输入“描写春天的诗句”一下就能出现一首相关诗句:“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这里描写春景的诗句供学生随意选用,丰富了学生习作的文化性。

3.一种丰富的语言表达。

网络习作突破了单一的文字表达方式,实现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作文”。

例如,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的习作,在网络习作环境中,他们可以运用文字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可以从电子相册中调出自己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插在文章相应的段落中;还可以插入一些“表情语言”,如在电子邮件、博客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脸谱”,表达自己当时的感情……这种多媒体的习作方式,增强了习作的真实性、趣味性和感染力,特别受小学生的欢迎。

4.一块公开的作文园地。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能够发表,可是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除极少数学生的习作被选为范文朗读或张贴外,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往往是“深藏闺中无人识”。

网络习作则不同,学生的习作一旦写完后就可以在网上发表,任何人的习作都能被广泛传阅,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发表习作的喜悦,他们更乐于写作。

同时,让其他同学、老师,甚至一些文学爱好者对习作加以评论,很有裨益。

三、网上作业――学习的心情变快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作业应运而生,丰富了传统作业的形式,学生们颇有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完成。

网上作业,究竟有哪些优点呢?1.作业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网络作业,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例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结束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美国的现任总统奥巴马为什么以林肯为偶像?”要求学生课后在网上广泛阅读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于是,学生就在网上搜索林肯的名言、故事及丰功伟绩等,对林肯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他们还搜集奥巴马的生平简介、演讲稿等材料,进行分析,然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奥巴马是个黑人。

他之所以能当上美国的总统,多亏了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有的说:“奥巴马和林肯一样,地位都很卑微,他们只有靠自己的宽容、智慧和能力,才能得到大家的爱戴。

”一份作业就是一次综合性学习。

2.作业的选择更自由,个性更张扬。

网络作业在很多方面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度。

如教学《莫高窟》一课结束之后,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作业:(1) 在Word 文档里制作三张卡片,分别摘录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相关内容;(2) 搜集莫高窟的五张图片,并在每张图片下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3) 观看介绍莫高窟的一段视频,然后写一段150 字左右的观后感;(4) 为敦煌莫高窟设计两条广告用语,让更多的人到莫高窟去观光旅游。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两项,完成后发到教师的邮箱里。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作业,兴趣盎然,作业精彩纷呈。

3.作业的上交更便捷,批改更互动。

网上作业,当学生完成时,就可以发到老师的邮箱里。

教师在学校、在家里随时都可以打开邮箱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将批改的情况及时地回复到每一个学生的邮箱里……这样多次反复,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对一的作业互动批改,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还可以通过博文互评。

学生的习作完成之后,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发在班级的博客上,让全班同学共同阅读并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整体习作水平很有帮助。

此外,还能借助网络,以班级为团体,师生共同建立一个QC群。

师生之间互聊,教师既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又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是“一举多得”!四、主题活动――学习的内容更综合如何通过综合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1.依据教材,确定活动主题。

语文教科书是课文教学的主要资源,我们应根据语文教材内容,确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在学习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之后,开展以“生活中的新发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先让学生从网上了解牛顿、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发现,然后,自己留心观察自然界的事物,看看又有何发现,并把了解到的情况用故事的形式表述出来,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这些主题活动,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精心构思,丰富活动内容。

有了活动的主题,我们如何把活动的内容安排得丰富多彩呢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关心爱护老人的好品质,可安排“把爱心献给老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思:一是“诵一诵”。

从网上搜集关爱老人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以及《三字经》《弟子规》中敬老爱老的片段等进行朗诵比赛。

二是“讲一讲”。

讲《陈毅探母》《张良拾鞋》和《感动中国》中谢延信孝敬岳父岳母等故事。

三是“做一做”。

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日那天,做一张生日贺卡,或买一个生日蛋糕,说一句祝福的话3.利用网络,创新活动方式。

在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之后,学生怎样去搜集相关的素材呢?我们当然会想到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网络。

我以“品味碧螺春,走进茶文化”这一主题活动为例来谈一谈。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怎样了解我国各个民族的茶俗呢?只要我们在“百度”里输入“中国各地不同的茶俗”的文字,有关我国56个民族饮茶习惯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蒙古族的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通过“百度”,我们还可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茶俗呢!“泡茶有文化,饮茶有真趣!”只要你进入“新浪互联时空”就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茶道表演。

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看到舞蹈《茶道风雅》等。

他们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之后,相互之间如何进行探讨呢?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交互方式。

学生通过QQ博客等工具,既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又能互相切磋。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让网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