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陈共第九版)

第1章 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陈共第九版)


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
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
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
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 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 合。
一、财政学对象 二、财政职能
第一节 财政学对象
一、财政的本意
(一)我国财政一词的来源
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我国历史上用“国用”、“国计”、“度支”、“理财”等
“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古代财政管理部门 1898年,在戊戌变法的“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推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
功能
信息不 充分和
不对称
经济波 动与失 衡 自然
市场 失灵
收入分 配不公 外部性 与公共
垄断

产品
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内容:
资源在积累和消 费之间的配置 资源在不同部门 之间的配置
资源在不同地区 之间的配置
资源在不同产业 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收入分配职能
含义: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使国民收
财政是政府为了维护阶级统治而获取的收入,同时政府也利用财政为
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财政是阶级性和公共性的统一。
第二节
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保障社会和 谐、实现国 家安全
经济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调节、引导人力、物
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
如何理解 资源配置效率? 如何度量 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配置、政府财政配置、第三部门配置和公私
合作伙伴关系配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市场不是万
能的。
为什么政府财政进行 资源配置?
为什么要通过财政进行资源的配置:
(一)资源具有稀缺性 (二)市场经济中存在市场失灵及其外部经济效应问题 (三)财政的本质特征使得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
财政运行的一个主要特征? 4. 为什么强调财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5. 思考如何科学地准确表述财政职能。 6. 如何创新财政的资源配置方式?
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含义: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产出增长带来的产出与收
入结构的变化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
简言之就是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
发展中国家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等。
协调发展提供支撑,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课后习题
名词解释:
财政的本意;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
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复习与思考
1. 请从财政的起源考察财政的本义。 2. 如何重新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3. 为什么要将“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列为
保持合理的财政赤字区间;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等民生支出; 重视调节国家、企业和居民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些措施有力的保障了 社会安定、建设和谐社会。
不断推进财政制度建设和财政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一轮全面深
化改革明确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
入和社会财富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并使之符 合社会认为的“公平”或“合理”的标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或者在同一政治制
度下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时期,公平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异。
政府为什么要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呢?
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因:市场失灵的现 象存在(垄断、公平)
经济公平强调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社会公平强调应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 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财政是经济政治的结合体。
二、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论断的启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税体制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把财政提升到
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的高度,并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应当明确,必须拓展和创新财政学研究的思路,正确理解财政是经济与政治的
缴纳费用——捐税。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前进,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
行票据,借债,即发行公债。
财政是政府的经济活动,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用来满足社会公共
需要的经济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简要地说,财政是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总之,财政是经济与政治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其诞生的一刻就注入了两种因
“二元”的结合体,不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财政问题,而且必须从经济学与政 治学的结合和交叉的角度研究财政问题。
(二)从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和交叉的角度考察财政学研究对象
经济上看,财政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分配问题。 从政治上看,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对财政学对象的进一步说明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建立健全的财政,国家才能百事兴旺,政府才能顺畅运行,
否则国家将陷入困境,政府将寸步难行。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建设健全财政,清理滥收费,控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
经济公平强调过程公平, 社会公平强调结果公平
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是什么?
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凡是属于市场分
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界。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
平和福利水平。
是我国政府文献中第一次使用“财政”一词。
《辞海》对财政一词的解释为: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
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
财指政府收支,政则是治理,财政就是政府收支及其治理。
(二)从财政起源上考察
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财政通常称为国家财政。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
(一)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支出 vs 收入

财政运行过程就是财政 的收支过程,财政收与支是矛盾的统一。 (二)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财政运行规律是一个经济范畴,具有客观性,属于经济基础范畴;财
政政策、财政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两者具有矛盾的一面。 (三)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