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β
+
_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重点
本资料由临沂电力工程学校在网络搜集整理,只为帮助考生复习备考,版权归网络所有。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级别(课本P2、3)
2.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位置排序与三大共同点(课本P4图1.4) 3.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宇宙环境条件2个、自身条件3个) 4.太阳的概况(课本P8) 5.太阳的能量来源(课本P9阅读)
6.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主要标志(分别对应发生在哪一层)、活动周期(10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4个)
8.地球公转与自转的一般特点(课本P15活动填表内容包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9.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课本P13)
10.晨昏线的判读(见课本P16)顺着自转方向,迎向太阳光,或由夜半球到昼半球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11.地方时的计算(课本P16)
15°/1h ,1°/4m ,东加西减,在光照图上则用12点的经线即正对太阳光的经线数格 步骤:1。
先计算出两地经度差;
2。
把经度差化为时间差; 3。
判断两地东西方向; 4。
东加西减
12.区时的划分和规定(课本P17)、计算
全球24个时区,每时区15°,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步骤:1。
先计算出两地所在时区(除以15后看余数);
2。
计算两地时区差; 3。
判断两地东西方向; 4。
东加西减
13.黄赤交角的概念和大小、影响(课本P15图1.18)
a 角为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β角为90°-a (即极圈度数)
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度数变大,极圈度数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则情况相反。
14.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可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图记忆)(课本P19)
利用该图可记忆:(对于北半球而言)
1。
某日太阳直射点位置(根据所提供日期在图中标出大致位置) 2.某日昼夜长短情况(正区间为昼长大于夜长,负区间为夜长大于昼长) 3.某日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增区间为昼在变长,减区间为昼在变短)
1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计算(课本P19)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注意二分二至日的变化)
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差(即当地的纬度和当天直射点的纬度的差)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日影长度和日影面积变化、可调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大小变化、楼距 16.纵波与横波的比较以及在两个界面(莫霍、古登堡)上速度的变化; 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可勘探液气态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等 纵波(P 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三态 横波(S 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
莫霍界面(地面下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17.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层(3个)、两个界面、岩石圈的范围 18.外部四大圈层的特点(课本P22)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受热过程(课本P28、标注并熟记右图各箭头表示名称)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大气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对流层中的CO 2、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日出前天空是亮的——大气的折射、散射
晴天的天空呈蔚蓝色——大气的散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逆辐射例子:晚上多云温度不会太低、冬天的雾一般发生于晴天的早晨、农民在田里烧稻草秸秆防霜冻 晴天比阴天的昼夜温差大,陆地比海洋的温差大,月球比地球温差大 2.大气运动根本原因(高低纬的温度差异)
能绘出热力环流图、热力环流成因(地面冷热不均)、形成过程、模式图(课本P30图2.3)
形成过程:受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 三个例子(《地图册》P17—18): 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山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
城市风——城市由于热岛效应,温度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3.风的形成与三种风的受力分析、风向(课本P31-32):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1)风刚形成时: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d )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2)高空风:受气压梯度力(d )和地转偏向力(a )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3)近地面风:受气压梯度力(d )、地转偏向力(a )和摩擦力(b )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右图) 4. 风的画法、风向的判别、风力大小的判别
风的画法:先用虚线画出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再用实线画出风向(判断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手指定律) 风向:风的来向
判断风力:等压线越密或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
5.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6.三圈环流图(课本P34)
7.六个气压带、七个风带的名称与分布 8.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课本P35)
9.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4个)与被切断的气压带(课本P37)
11.气候图(即温度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与判别(见资料或课本P39)
1020 1010 1000
(百帕)
14.台风及寒潮的特点、危害(课本P44—45) 15.全球气候变化的分类与特点(课本P46) 16.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影响(课本P47-49)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比例以及相互补给
2.水循环的过程与分类(即三种循环),水循环各个环节(课本P55)及意义
①
②
③
④
⑤
3.洋流的定义及寒暖流判别
根据海水等温线,先判断南北半球,再根据等温线凸出方向画出洋流流向,最后根据流向和温度变化判断寒暖流 4.世界洋流分布图及规律
5.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例子(课本P59-60)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例子: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北大西洋暖流;南美大陆西岸荒漠——秘鲁寒流 6.渔场的形成、熟记世界四大渔场名称和位置、交汇的寒暖流(或上升补偿流) 以上内容可参考学案。
7.水资源的定义
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通常定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人类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8.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9.水资源不足原因:
(自然)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异常;(人为)用水量增多、水污染严重
解决措施: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配不均——修建水库;其他开源节流措施见课本P65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300°
°
3060°
600°
2
2.岩石圈物质循环(上右图)
4.断层的形成与例子(见上表)
5.火山的形成、组成部分与分类
6.山岳对交通的影响(课本P76)
8.三种河流侵蚀的判断(见所发资料)
9.河流弯曲处的地貌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0.三种河流冲积平原的分布(课本P78)及特点、例子(见所发资料)1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本P80—8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生物循环;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光合作用
3.地理环境的两个新功能(课本P86)
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三个)
5.自然带的形成
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60° 40° 30°
7. 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变化规律、实例
8. 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判断
◆ 山地自然带数目多少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纬度高低、坡向有关。
◆ 山麓基带与当地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基本一致; ◆ 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半球反之;
◆ 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较好,自然带分布的高度较高(如考查雪线高度也一样) 9.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局部水分变化、局部地热异常、人为作用等 例子:(1)南半球高纬度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非洲南北端硬叶林带分布范围不同
(2)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山脉两侧自然带不同、非洲中东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侧自然带不同 (3)荒漠带内的绿洲
(4)秘鲁境内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西海岸、美国西南海岸、非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带 (
5)冰岛某些地带的森林草甸分布 (6)我国的三北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