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1.城市基础部门: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2.城市经济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3.集中系数:指某一地区的某一经济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区该经济部门相应指标的比值。

4.当断定律:在政府对城市交通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引发新的道路需求,而交通需求总是超过道路供给。

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不管投入多大的人力财力,结果必然导致交通拥堵。

5.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项社会劳动,并获取赖以生存的报酬或经营性收入的经济活动。

6.乘数效应:指基础部门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城市经济整体规模增长的倍数在数量上等于城市整体部门(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之和)与城市基础部门之比。

7.主导产业:是指以优势商品和服务产品为基础,具有较大的规模,较强供给力与市场竞争力,以及发展后劲的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

8.城市政策:是一系列影响城市发展的政策集合。

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组织制定的旨在影响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制度、法规、计划或大型活动的总和。

9.失业:相对于就业而言,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现象。

10.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增长中供给基础的主要部分。

11.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

12.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经济中心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13.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

1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之比。

15.世界城市:是指已对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化城市。

16.社会救济制度: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与社会保险不同的是,社会救济具有特殊的针对性,通常是专门针对残疾人、孤儿、孤寡老人等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福利帮助。

17.社会保险制度:指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对国家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退休等不同时期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给予物质帮助和保障的制度。

二、简答论述题1.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一般规律:(1)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二次产业比重逐渐降低;(2)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为主,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3)工业内部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组装加工再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4)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进。

2.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与不对称信息、垄断等。

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

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没有通过价格而给另一个行为主体带来成本或收益的经济现象。

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来解释外部性。

外部性问题的提出是和历史上对于市场失灵以及政府作用的争论联系在一起的。

即认为外部性是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造成的。

从市场失灵来看,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全,市场机制扭曲等原因引起市场失灵,从而形成外部性。

从政府失灵的解释来看,是由于政府未干预,政府政策失灵,政府干预政策的低效率或高成本引起政府失灵,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外部性。

3.聚集的不经济主要表现: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因过度集中而与导致成本的增加和预期收益自减少(1)交通拥挤使市内运输费用和时间大大增加;(2)地方资源的不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将可能导致能源、原材料供给短缺,而远距离从区外大量运入,又需要花费巨额运输费用和运输扩建或新建投资;(3)用地用水紧张,供电不足,地价和水电成本大幅度提高。

如国家为解决北部沿海大城市用水问题,花了近20亿元搞了引滦入津调水工程;(4)住房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5)大城市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展,导致通勤人数和通勤距离大为增加。

4.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一是高资金密集的重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二是城乡"隔绝"的政策制约;三是单一的国家投资建城的建设方式限制了城市的更快发展。

(1)城市化滞后的经济障碍①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弱质,包括产业结构弱质和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弱质。

②城市化滞后是对传统工业化的否定。

(2)城市化滞后的制度障碍①官位设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模基本以官帽定位,而不是按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定位。

②人为构市: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及其发展规模该有多大,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些城市的决策者不顾城市化发展规律和区域动态比较优势,好大喜功,人为构市,盲目扩市,以至于城市“增肥”了,却有城无市。

③全能乱市:不少城市总想来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搞“大而全”、“小而全”,忽略自身城市的产业强项和特色,搞“全能城市”。

5.最佳污染水平及其意义(1)概念:指能够使社会纯收益最大化的污染水平。

(2)意义:6.土地价格与一般物品价格的主要区别(1)生产成本不同。

一般物品是劳动的产物,而土地本质上不是劳动创造的,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一般物品的价格必然含有生产成本因素,而地价不一定含有生产成本因素。

(2)折旧不同。

一般物品的寿命有限,可以大量重复生产,其价值通常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因此有折旧。

而土地不能因再生产而增多,其价格通常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上升,不仅无折旧,而且会自然增值;(3)价格差异不同。

一般物品,如汽车、衣服,人们可以大量制造,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很多,故其价格较一致。

土地由于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基本上是一宗土地一个价格,而且不同的土地之间价格差异较大,有的寸土寸金,有的可能一文不值;(4)市场性质不同。

一般物品的市场为较完全市场,形成的价格较客观,而土地市场为不完全市场,形成的地价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5)价格形成时间不同。

一般物品由于相同的很多,易于比较,为较完全市场,且价值不很大,因此,价格形成时间通常较短。

由于土地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不易于比较,为不完全市场,而且价格量大,其交易一般需要经过长期考虑后才能达成,因此,地价形成的时间通常较长;(6)供求变化不同。

地价与一般物品的价格虽然都受供求变化的影响,但因土地数量难以增减且不可移动,其供给弹性较小,所以地价多受需求方面的影响,并且对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7.环境经济学里的“经济人假定”理论经济人假定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规范,经纪人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并不是考虑社会利益和自身非经济利益。

因此从经纪人假定出发,环境经济学一般用正值贴体现率的方法计算不同时期的费用和效益换算成现值。

在同代人范围内采用正值贴现率是合理的,而涉及到经济行为对后代人的影响时,经纪人假定就显得无能为力。

环境问题同时是宏观的、动态的、代际的,因此经纪人假定本身存在着缺陷。

8.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1)社会保险制度;(2)社会救济制度;(3)公共福利制度;(4)特殊补助制度9.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化、城市概念、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3)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4)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5)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6)城市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10.住宅的特性(1)多样性:体现在房屋的大小、位置、建成年限、楼面布置、内部特征以及有用性方面;(2)不可移动性:住宅一旦建成,其位置就是固定的,一般很难移动;(3)耐用性:只要设计合理、施工正常且维护得当,其自然寿命都在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4)昂贵性:当一个家庭购买住宅时,支出一般是家庭年收入的2倍至4倍;(5)密集性:为了节约用地,减低住宅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必然要求城市住宅成幢、成片、成区地密集建设。

11.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首先,供给人们从事各种城市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其次,特定地段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

因此,在供给稀缺性和位置固定性基础上出现了土地占有的垄断性和低价的昂贵性;(2)土地的资产性:土地作为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和交换价值。

土地可以呗占有和控制,具有保值性,同时可以流通,可以增值;(3)土地的位置影响其价值,从而产生土地级差收入;(4)土地报酬的递减性:即在一定条件下土地内利用的限度。

12.拥挤定价理论的原理及意义(1)内容:依据交通项目给周围地区土地利用带来的额外收益,出于“效益分享”的观念,通过向外部受益人收取补偿的方法,可以为交通建设项目的兴建和维护提供新的筹资渠道,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使交通建设和土地利用相互促进。

(2)意义:拥挤定价的最初目的是经济上的原因,涉及拥挤道路的效率。

当使用路网的需求增加时,由于拥挤的影响,使道路使用者的速度下降了,道路使用者的费用上升了。

只有出行者使用道路的费用低于他们从中获得的效益时,他们才使用道路,这町以称为是拥挤控制需求。

拥挤定价就是收取总的边际费用和边际个人费用的差额,确保旅行者是那些从旅行中获得效益超过他们支出的费用的人。

13.新自由主义政府失效论的主要观点其基本思想是:国家在现代社会中不应该起任何作用,当今社会必须回归到亚当斯密自由放任主义。

他们认为:(1)市场不能解决得问题政府也无能为力。

(2)政府干预是人为的,往往服务于经济意外的政治目的。

(3)计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也不一定符合客观要求,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

(4)政府调节手段有限。

(5)政府干预容易形成权力集团,独断专行,甚至出现最大的国家垄断,遏制竞争。

14.守夜人,城市管理思想渊源经济自由主义以亚当斯.斯密为代表。

1776年,亚当斯.斯密出版了《国富论》。

斯密认为,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机制完全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经济发展,政府只需充当一个守夜人足矣。

斯密根据此界定了三项经典政府职能:(1)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即政府富有维护国家安全之责;(2)尽可能保护社会上每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他人的侵害或压迫;(3)建设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15.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在政府应承担的作用问题上,凯恩斯提出:(1)政府要对消费和投资等方面进行干预,填补缺口;(2)政府机能必须扩大;(3)政府要承担再分配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