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根据刑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介词大体分为两大类。
[3]17由此,对武进礼嘉话的介词可以进行以下大致的分类。
第一,主要指向动词的:所构成的介词短语主要跟动作行为发生联系。
这类介词占介词的大多数:包括(1)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从、了、到、当、望、朝、趁、向、沿则、顺则”。
(2)表示状态方式的:“按照、用、凭、靠”。
(3)表示目的的:“为则”。
(4)表示对象或范围的:“拿、对、对于、向、搭、替、脱、关于”。
(5)表示排除的:“除辣则”。
(6)表示被动的:“拨”。
第二,主要是指向形容词的:所构成的介词短语主要跟性质状态发生联系。
最典型的是“比”。
还有“搭、或则”。
常州话中有的介词只是读法与普通话不同,而它的意思、用法与普通话一样。
这样的介词有:把(搦)、在(了)、往(望)、被(拨)、让(娘)。
有的只是说法不一样,例如:“除了”常州人讲“除辣则”,“和”“同”“跟”“替”常州人讲“搭”“搭则”“或则”,都可以。
二常州方言介词的概况下面主要介绍与普通话不同的介词。
主要是按照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的介词体系来介绍的。
(一)从“从”在常武方言中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从”,一种是“了”。
当“从”表示的是空间的起点时,常州人讲“了”。
例如:“你了哪开点来?”即:“你从哪里来?”“我了常州搭车过来个。
”即:“我从常州乘车过来的。
”当“从”表示动作经由的处所,后面常有“过”“下来”以及其他表示趋向的词语搭配时,常州人也讲“了”。
例如:“这水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常州人讲“鉴个水是了哪介点漏下来的啊?”而以下情况“从”仍讲“从”。
当“从”表示的是时间、状态或起点,例如:“他辛苦到则,从早做到亚。
”即:“他好辛苦,从早做到晚。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是凭借,“从他长的样子来看,他应该是王老师的倪子。
”即:“从他的长相来看,他应该是王老师的儿子。
”还有在普通话中“从”跟“看、看来、来说、说来”等搭配,表示论述的角度或所依据的事理,在常州话中一样。
例如:“从他个表情来看,介件事体应该是他做个。
”即“从他的表情来看,这件事应该是他做的。
”而普通话中“从”跟“以后、以来”等搭配,表示时间的用法在常州话中不同,在常州话中通常不出现这种用法,而是用“从……开始”。
例如:“从我上小学开始,我就一直是班长。
”即“从我上小学以来,我就一直是班长。
”“从此以后”常州人讲“从够辰光开始”。
(二)在在常州方言中,用“了”表示“在”。
“了”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方言词语,在常州口语中,“了”有多种用法,即使是作为介词,它也有不同的意思,除了上面所讲的表示“从”的意思,还能表示“在”的意思。
用法与普通话的“在”一样。
“了”用作“在”,可表示时间。
例如:“鉴件事体发生了1997年。
”即“这件事发生在1997年。
”可表示空间。
例如:“细辰光我也了介头念过书。
”即“小时候我也在这儿读过书。
”也可以组成“在”字格式,如“了……上头”、“了……下头”、“了……后头”等。
(三)往在常州方言中,用“望”表示“往”,只是声母应读作m。
意思、用法与普通话中的“往”相同。
有“望”字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行动或动作的方向。
例如:“喊你家望前头走。
”即“我们往前走。
”有时,“望”的原意有所引申。
整个介词结构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程度。
例如:“望死里夯。
”即“往死里打。
”“望死里”修饰“夯”,表示“夯”的程度。
(四)朝在常州方言中,“朝”也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朝”,另一种是“望”,读法与上面一样。
由“朝”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在常州方言中,两种说法实际上是均可的,但是两种用法又有偏重点。
当“朝”表示动作的方向时,“朝”的宾语多是有关方位、地点的词语。
在这种情况下,常州人多讲“望”。
例如:“望前头波”即“朝前走”。
“望南面跑”即“朝南面跑”。
当“朝”表示动作的对象,“朝”的宾语多是有关人活事物的词语。
在这种情况下,常州人多讲“朝”。
如:“够个细佬朝着我笑笑。
”即:“那个小孩朝着我笑笑。
”(五)向当“向”的意思、作用相当于“往”时,即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方向或趋向,常州人常讲“望”,而不讲“向”。
此时,“向”既可以在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在动词后作补语。
例如:“一直望前头波。
”即“一直向前面走。
”这里“望……”用作状语。
而当“向”介绍出行为、动作的对象,意思相当于“对”时,常州人讲“向”。
例如:“向雷锋学习。
”“向班长学习。
”(六)被“被”在常州人讲来是“拨”,介绍出行为、动作的主体,表示被动。
其基本用法与普通话中的“被”一致。
如“够个杯子拨我惯破佬例。
”即“那个杯子被我打破了。
”“他个心事拨我说中佬例。
”即“他的心事被我说中了。
”但是,常州口语中没有“被……给……”这一种格式。
例如:“那本本子被他用墨水给搞脏了。
”常州人就讲:“够本本子拨他用墨水弄那搭佬例。
”(七)给根据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给”大致有四种格式:“给他写信”“送给他”“给想一个办法”“让我给弄丢了”。
第一类格式(“给他写信”)1、介绍出服务的对象,大致相当于“为”或“替”,常州人就不讲“给”,而是就用“为”“替”,即在常州口语中的“搭”,例如:“我看搭爷爷请个医生吧!”即“我看给爷爷请个医生吧。
”“你个衣裳破佬例,我搭你补补吧。
”即“你的衣服破了,我给你缝缝吧。
”而“给我……”也讲“搭我……”,主要表示命令或敦促的语气。
例如:“你快点搭我拿出来。
”即“你快点给我拿出来。
”“你搭我快点困觉。
”即“你给我快点睡觉。
”2、介绍出受到某种行为的不利影响的人活事物,常州人讲“搭”。
例如:“他搭你弄坏佬例。
”即“他给你弄坏了。
”“你乖介点,覅搭我捣乱。
”即“你乖一点,不要给我捣乱。
”3、介绍动作或行为的承受者,常州人用“搭”。
例如:“我给你说”,常州人讲“我搭你讲”。
“高三个老师定喜欢搭学生子讲高考。
”即“高三的老师最喜欢给学生谈高考。
”4、介绍动作的主动者(施事),相当于“被”,则用“拨”,例如“杯子拨弟弟惯破佬例。
”即“杯子给弟弟打破了。
”5、有容让、使令的意思,常州人讲“拨”。
例如:“好好个念书,拨别人家看看。
”即“好好地读书,给别人看看。
”第二类格式(“送给他”)介绍出事物的接受者,常州人讲“拨”。
例如:“他送拨我一本书。
”第三类格式(“给想个办法”)在这个格式中,“给”的用法,无论是表示服务性的行为,还是表示容让、使令,都不具体指出对象,常州口语中没有此用法。
这就是说,常州人讲话用“给”时一定要指出具体的对象。
例如普通话中讲“给加个菜”,常州人要不讲“搭我加一个菜”,要不讲“搭他加一个菜”。
普通话讲“这件事,谁也不能给知道。
”常州话讲“鉴个事体,嗲人都覅拨他晓则。
”而表示被动时,常州人所讲的“拨”,应该是指“被”。
例如:“她拨开除了。
”是指“她被开除了。
”第四类格式(“让我给弄丢了”)在普通话中由“把”“被”“叫”“让”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修饰动词时,动词前还可以再加个“给”,这个“给”表示被动,其强调作用。
常州口语中无此用法。
(八)让常州人讲“让”是讲“娘”(读去声),除了表示被动时,用“被”,其他用法与普通话中的“让”一样。
可以表示允许、许可。
例如:“覅娘他走。
”即“不要让他走。
”“么妈,等一歇,娘我来扫吧。
”即“妈妈,等一下,让我来扫吧。
”可表示致使的意思。
例如:“鉴件事体,娘我高兴到则。
”即“这件事让我很高兴。
”可以表示支使、支派某人干某事。
例如:“你娘我做嗲,我就做嗲。
”即“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用在祈使句中,表示说话人请求做某事的语气。
例如:“娘我搭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即“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九)跟常州人讲“搭”或者“搭则”“或则”。
其用法大致与普通话中的“跟”一样,可表示介绍出动作的另一施动者。
例如:“嗲人搭他吵啊,是他搭我吵。
”即“谁跟他吵啊,是他跟我吵。
”可引出比较的对象。
例如:“你也搭他差不多。
”即“你也跟他差不多。
”只除了当“跟”的作用是介绍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其意思近于“向”或“对”,常州人就讲“向”、“对”。
例如:“不是我跟他有意见”,常州人就讲“不是我对他有意见。
”三几个常用介词的比较在常州方言中,可以用同一个字来表示普通话中的不同的介词,但是用法有所不同。
下面就做一比较:(一)拿、把在常州方言中,“拿”和“把”都只有一个读音,都写作“搦”(nú)。
在普通话中,这两个介词的意思以及作用也有相同之处,但是仍是有区别的。
“‘把’有时候可以和‘拿’通用。
但是,‘拿’通常是介绍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事物,这时候‘拿’不能换成‘把’。
” [2]112例如:“拿毛笔写字。
”就不能说成“把毛笔写字。
”但是,在常州口语中就没有这一区别,在常州口语中。
不管“把”和“拿”可不可以互换,都说是“搦”。
所以,常州人讲话是不分“拿”和“把”的。
(二)跟、同、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跟”、“同”、“和”用法一样,都是跟名词性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状语,。
而在常州方言中,这三个词都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表示,都可以叫做“搭”,或者叫“搭则”、“或则”。
分别表示三种意义:介绍出动作、行为关涉的对象。
例如:“喊你家要搭/搭则/或则老师一道搦鉴次活动弄好。
”即“我们要跟/和/同老师一起把这次活动搞好。
”“我空闲时,常和\同\跟他一起下棋。
”常州口语中都讲:“我有空时,常搭\搭则\或则他一起下棋。
”介绍出动作、行为另一施事者。
例如:“你搭/搭则/或则他一道搦鉴些本子送到老师办公室。
”即“你和/同/跟他一起把这些本子送到老师的办公室。
”而介词前面的施事者占主导地位,与介词后面的施事者不能互换。
介绍出比较的对象。
例如:“你或则/搭/搭则他比,有点矮。
”即“你和/同/跟他比,有点矮。
”(三)拨在常州方言中,“拨”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通的意思。
大致来讲,“拨”可以表示两中意思,一个是“给”,一个是“被”。
在常州方言中,所有句子中的“被”这一个字,只要是当做介词用,表示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动作的被动性,都是讲“拨”。
例如:“够个杯子拨他打破佬例。
”即“那个杯子被他打破了。
”而在常州方言中,“给”用作介词时,并不是所有的都讲“拨”,而是只在一下三种情况中才讲“拨”。
在介绍动作的主动者(施事),如“房门给他踢开了。
”常州人讲“房门拨他踢开佬例。
”这是在介绍“踢”的施事者“他”。
有容让、使令的意思,如“他不敢给别人知道”,常州人讲“他不敢拨别人晓则。
”介绍出事物的接受者,例如:“你开搦点葡萄送拨他。
”即“你去拿点葡萄送给他。
”(四)了在常州方言中,“了”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它有许多种意思。
即使是作为介词,它也有两种意思。
在常州口语中,“在”这个介词都用“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