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华市武义县西联乡生态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浙江师范大学“阳光幼苗计划”暑期实践队【全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
改革和创新相应的管理机制,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
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加速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创新农村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我们实践小组本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宗旨,来到了金华市武义县西联乡并对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有关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调研,通过走访当地老百姓和村委,了解地区特色产品以及发放调研问卷等形式获得了一定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取得了一定的调研成果。
【关键词】新农村旅游特色引言走出高楼林立的城市,我们来到田间地头,欣赏从未曾见过的“风景”。
走出学习知识的大学课堂,我们深入实践,体验生活,参加暑期“三下乡”——浙江金华武义县西联乡之行,实地考察了当地情况,对当地农民的生活感同身受。
三下乡让我深刻体会到:要解决农村的发展,“脱贫-致富-文明”是一个完整必须的三步曲,“发展”二字不是简单的脱贫和致富,我们的和谐社会不仅仅是城市的文明发达,有了农村的文明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
为此,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优美生活环境,需要科学、文明、法治新农村风尚,更需要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
本次调研主要的任务为调查和分析西联乡的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找出西联乡在其自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西联乡发展现状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建议和规划。
壶源村,马口村,景阳村,大溪口村等4个村庄聚集了西联乡40%以上的人口,且各村产业特色鲜明。
调研活动主要在以上四个村庄中共走访70余户人家,约占上述4个村庄人口的6.1%。
在与当地老百姓的交流过程中获悉了西联乡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
另外,我们实践队还通过对壶源村、马口村、景阳村、大溪口村这四个村村委的采访,获悉了各村对其自身以及西联乡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各个村的特产和特色,为我们调研指明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完善了本次调研活动的整体框架。
我们实践队共在西联乡各村发放调研问卷共计189份,其中村民发放96份,回收96份,游客发放93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100%。
并且在发放调研问卷的过程中,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为我们的调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之后的调研分析等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1.西联乡及其各村的发展基本状况1.1西联乡总体情况西联乡位于武义西南部,三面环山;东南与柳城畲族镇相连,西濒遂昌县,北接金华婺城区、本县桃溪镇;东径119º45′,北纬28º40′;乡政府驻地马口村,海拔215米,距武义县城49.5千米,辖区面积122.3平方公里。
柳城至遂昌省级公路横穿境南,并有马口经大溪口至原上田村(牛头山),经内河洋至章五里两条县级公路。
2005年底实现村村通公路(硬化)、有视、程控电话,系武义西南山区交通便捷、水力、矿产、森林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巨大的山区乡。
西联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浙西南地下武装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1937年夏建立的中共宣(平)遂(昌)汤(溪)工作委员会、1942年5月建立的中共闽浙临边委(驻石柱源)及负责人宣恩金(化名老婆婆),均在乡境内的章五里、石柱源、东坑一带长期从事地下武装革命斗争。
1927年9月建立中共马口支部。
1928年2月建立中共马口区委。
1928年4—9月,建立章五里、内河洋、大溪口、雪坑、河涧、壶源、弄坑、饭甑等22个中共地下党支部,有党员197人;建立有34个农民协会,会员759人,有403人参加红十四军浙西第三纵队宣平西营红军。
在漫长的地下革命武装斗争中,经受了考验,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了吴谦等26名革命战士。
1982年10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西联乡为武义县第一个革命老根据地乡。
1985年4月,西联乡马口、壶源、雪坑、河涧、大溪口、内河洋、饭甑、直坑、汤山、金山、章五里、水碓坑、东坑、田铺、上田、四百田、下田、弄坑、三笋坑、殿下畈,田坪22个村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西联乡目前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番薯为主,全乡有耕地4918亩;经济物产有宣莲、香菇、板栗、蚕桑、茶叶、药材、油茶等,面积1.2万亩,人均1.8亩,其中板栗4120亩、有机茶1834亩、笋竹二用林3523亩、药材860亩、蚕桑650亩、油茶320亩。
建有以马口、景阳为中心的食用菌、宣莲基地,以河洋、河涧为中心的板栗、茶桑基地,以章五里为中心的笋竹二用林、药材基地三个产业带和武义县第一个食用菌无公害栽培科技示范基地——香菇园区。
土特产有茶油、笋干、箬叶、薯干、干菇、咸菜、生菜等,著名的中国宣莲发源于乡属壶源村下塘自然村。
养殖业以猪、牛、羊,鸡、鹅、鸭及淡水鱼为主,年饲养量猪、牛、羊3000头;鸡、鸭7000只;淡水鱼45.0吨。
产业化和农民非农化后,饲养量骤减。
在针对当地老百姓主要经济来源的调查问卷中显示,45.5%的当地老百姓家中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31.2%的当地老百姓表示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外出打工,剩余23.3%的当地老百姓家中主要收入来源于其他方式。
1.2特色村之壶源村西联乡特产——三大名莲之一的宣莲就是来源于壶源村。
壶源村主要以种植莲花为最大的特色,该村种植有大片的莲花试验田,田中出产的宣莲子最早被称为乌龙山莲子,曾经还成为了皇家贡莲。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个人为了躲避赌债来到了壶源村种田,很偶然机会种植了荷花。
有一次该人到了金华某客栈住宿,因为没钱,就拿莲子当作住宿费,然后在一个很偶然机遇,被当地的一个官员吃到了用该莲子炖的鸡,官员觉得口感非常的好,就上贡了给皇上,自那之后皇上就下旨进贡宣莲,于是壶源村的宣莲便有了“贡莲”这一名称。
近几年中,壶源村的莲子种植从45亩增加到了70余亩,由于宣莲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加之以优良的品质,壶源贡莲在当地小有名气。
1.3特色村之大溪口村武义县西联乡大溪口村因坐落宣平溪上游西溪(俗称大溪)与支流章溪(俗称小溪)交汇口而得名,是进入国家级森林公园牛头山景区的必经入口处。
当年粟裕将军在此建立工农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游击根据地,故被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该村由大溪口、中央畈、内庵三个自然村组成。
现有151户393人口,有邹、傅、周、吴等10种姓氏,其中邹姓为其望族。
据史料记载,邹姓始祖为江西“崇三郎”之后裔第15世孙文彩公,自康熙年间从江西迁居此地,开基创业以来,有近300年历史。
文彩公娶华氏为妻生有五子,从此繁衍昌盛。
邹氏祠堂建于清道光年间,为该村宗族文化的主要集聚场所。
该村村庄依山傍水,山环水绕,风景秀丽,村前溪流呈“S”型沿村庄蜿蜒向东流经原宣平县城注入瓯江,呈现出十分罕见的巨型双太极图形。
村内有风格别致的农家休闲山庄、地方特色产品展示中心、集吃、住一体的农家乐,拟建牛头山纯净水厂和红苹果番薯条加工厂。
村里经济特产非常丰富,有宣莲、红苹果番薯条,茶叶、板栗、香菇(鲜、干)、山茶油、土蜂蜜、笋干、豆制品、糯米粽、蓬糕等绿色产品。
整个村庄亭台楼阁穿插,黑瓦白墙、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分外妖娆,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是养生休闲的最好去处1.4特色村之马口村马口村是西联乡里最大的一个村子,这里主要以种植莲子、花菇、香菇、木耳、水稻、粽叶、板栗、油茶等为经济来源,近几年政府提倡种植了大片的荷花,并且政府为了鼓励种植宣莲,也给予了莲农相关的补贴,一亩莲花补贴400元另加100斤化肥。
种植莲花一来可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二来是为了迎合牛头山的旅游开发。
在马口村,除了种植莲花之外,香菇类的种植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马口村主干道作为前往牛头山的必经之路,这条水泥路也在前年进行了整修,并在两边扩宽了6~7米。
在这几年来,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上升,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新建了许多的房子,村中针对供给老人和小孩的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近几年也逐渐得以改善。
1.5特色村之景阳村与马口村相连的景阳村是典型的一个下山脱贫的村,是时间最早、搬迁规模最大的一个村,距今搬迁时间已有十五年。
政府对此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进行补贴,像粉刷、翻刷外墙、街道整修都给予一定的补贴。
该村另一个特点是年轻人外出经商者居多,在仅有120多户人家的村庄里,前往永康、义乌、上海等地开超市就占60多户,留在村中的村民以40~50岁之间为主。
该村主要以花菇、冬菇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下山脱贫的政策让村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2.针对西联乡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2.1整体主要存在的问题1)西联乡位于金华武义的南部地区,地处金华欠发达地区,本乡村落多以下山脱贫和其他景区居民搬迁为主,并且西联乡中的青壮劳动力较少,多外出打工(开超市为主),村内缺乏主要劳动力,导致了许多田地被荒废,无人耕种。
2)村落中剩余的大部分为老年人和小孩子,所以部分村民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仍旧采取的是单户单干的生活模式,没有合作或者集体发展的想法。
3)许多村是下山脱贫村,虽然是实现村村通的道路硬化工程,但公共交通体系还很不发达,直接限制了各个村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导致了外面的人并不是很了解西联乡的优势特产及其它相关情况,间接限制了西联乡整体的经济发展。
4)西联乡有好几个特色村,例如:壶源村,各干各家,产出的莲子不能统一,造成价格等因素的不利等。
使得很多游客不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当地的特色贡莲。
在对游客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56.5%的游客对西联乡壶源村的贡莲不了解,其中19.7%的游客也表示仅仅是听说过而已,表示了解的游客仅占23.8%左右。
在大溪口停留的游客对壶源贡莲的了解情况都仅是如此,可见壶源贡莲在外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5)西联乡的农产品开发利用率不足,就拿宣莲举例:在西联乡,对宣莲的利用仅仅局限于采摘莲子。
虽然各个村都有个别优势农产品,但是每个村的特色并不突出,拿壶源村举例:壶源村以贡莲为主,但是整个村子并没有统一的合作社或者注册一个打头的注册商标,所以各家各户但是对于荷叶,荷花,藕等其他部分几乎没有利用,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直接导致村民收入的受限制。
2.2壶源村主要存在的问题1)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生产或者注册商标,导致了特产宣莲、莲子各干各家,不规范,不能很好的打入市场,使的经济发展被延滞。
2)作为一个以依靠莲为经济发展的村落,对于莲的利用相对较少,只是采摘莲子,但是对于荷叶,荷花,藕等其他部分几乎没有利用。
2.3大溪口村主要存在的问题1)作为一个以农家乐为主的经济发展村,相对的农家乐的数量还有所欠缺。
大溪口村现有农家乐9家,共有床位100余个,其中只有两家有一定的餐饮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