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7、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应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l、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必须无菌生长。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内镜时戊二醛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2、对消毒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查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3、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6、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7、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问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年一次。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 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无菌检浏合格。

二、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以下规定。

l、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l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或l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三、血液净化系统1、透析液细菌监测应每月1次,要求细菌数< 200cfu/ml.透析液的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1次,内毒素< 2EU/ml。

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1次。

2、透析用水监测应每月1次,要求细菌数< 200cfu/ml;采样部位为反渗水输水管路的末端。

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次,要求内毒素< 2EU/ml。

3、化学污染物情况至少每年测定1次,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检测至少每周进行1次,允许最大浓度参考《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

环境卫生学监测一、基本要求l、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及其他层流洁净房间应每月对各级别、各机组房间至少进行一间空气微生物监测;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的细菌监测为每季度一次。

2、新生儿室每月做一次空气微生物和物体表面(如暖箱、蓝光箱、监护仪及室内的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用品等)的微生物监测;医务人员的手的细菌监测为每季度一次。

3、普通手术室、产房、导管室、骨髓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母婴室、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病房和门诊、血液科病房、儿科血液病房,每季度做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的消毒效果监测。

4、血液透析病房每月做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的监测。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标淮(一)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1、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及其他层流洁净房间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卫生标准表8-2层流洁净用房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2、其他房间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卫生标准表8-3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表8-4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三)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效果监测卫生标准表8-5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采样方法及标准一、层流洁净区域空气采样方法1、采样时间:选择空气净化空调系统开启15min(I级洁净手术室)或40 min(其他洁净手术室)之后,医疗活动之前。

2、采样位置: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于地面0.8m的任意高度上。

3、布点数量及位置:当送风口集中布置时,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监测。

当送风口分散布置时,全室统一监测,测点可均布,但不应布置在送风口正下方。

4、注意事项:(1)、培养皿φ90,沉降时间为30min.(2)、必须做两次空白对照:第一次对用于检测的培养皿做对比试验,每批一个对照皿。

第二次是在检测时,每室或区一个对照,对操作过程,做对照试验,模拟操作过程,但培养皿打开后应立即封盖。

两次对照结果必须为阴性。

整个操作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二、空气、物体表面、手采样方法(一)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空气采样方法l、采样时间: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问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 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 -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二)物体表面采样方法l、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用5cm×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 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l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l00cm2,取l00cm2。

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

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三)手采样方法l、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三、灭菌医疗器材采样方法l、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2、采样量及采样方法:可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用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规定执行。

对不能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器材,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被采表面<l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l00cm2取l00cm2,然后将除去手接触部分的棉拭子进行无菌检查。

3、结果判定:(l)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应无菌。

(2)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cfu/g件(20cfu/g或cfu/l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0cfu/g件(20cfu/g或cfu/l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四、内腔镜采样方法l、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并全量收集(可使用蠕动泵)送检,2小时内检测。

2、结果判定:(l)灭菌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2)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五、透析液、透析用水等的采样1、透析液:采样口为透析液进入透析器前进行采样,采样时应遵循无菌操作,检测频率为每月1次,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1次,标准值为: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 200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2、反渗水:采样口为反渗水输水管理的末端,采样时应遵循无菌操作,检测频率为每月1次,要求细菌总数< 200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内毒素:从采样的透析液和反渗水中检测内毒素,采样时应遵循无菌操作,检测频率为每3个月1次,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内毒素< 2EU/ml。

4、化学污染物:从采样的反渗水中检测化学污染物,检测频率为每年至少1次。

5、软水硬度:采样口为软水器的出水端,检测频率为至少每周1次。

6、游离氯:采样口为碳灌的出水端,检测频率为至少每周1次。

六、消毒剂、灭菌剂采样方法l、方法:用无菌吸管取Iml被检样液,加入9ml混有相应中和剂的稀释液中混匀送检。

2、标准:(l)便用中的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l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使用中的灭菌剂:无菌检测合格。

七、医院污水采样方法连续三次各取500毫升进行检测。

空气净化管理制度一、各部门应根据空气净化与消毒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空气净化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

二、空气净化与消毒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空气净化与消毒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知识的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空气净化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各临床及医技科室应根据本科室的感染风险评估,采取适宜的空气净化措施,使其室内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四、洁净手术室应与辅助用房分开设置净化空调系统;I、Ⅱ级洁净手术室应每问采用独立净化空调系统,Ⅲ、1V级洁净手术室可2—3间合用一个系统;新风可采用集中系统。

各手术室应设独立排风系统。

五、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层流设备维护与保养要求l、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应定期检查,保持清洁。

2、新风机组粗效滤网宜每2天清洁一次;粗效过滤器宜1月—2月更换一次;中效过滤器宜每周检查,3个月更换一次;亚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

发现污染和堵塞及时更换。

3、末端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检查一次,当阻力超过设计初阻力l60Pa或已经使用3年以上时宜更换。

4、排风机组中的中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发现污染和堵塞及时更换。

5、定期检查回风口过滤网,宜每周清洁一次,每年更换一次。

如遇特殊污染,及时更换,并用消毒剂擦拭回风口内表面。

6、设专门维护管理人员,遵循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养与维护;并制定运行手册,有检查和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