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乐死应不应该合法化一辩稿

安乐死应不应该合法化一辩稿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安乐死这一概念从1986年进入我国理论界至2001年将安乐死合法化,这一徘徊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其是否应该合法化的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我方认为,中国大陆地区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安乐死的定义为,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两大方面论证:
第一,中国大陆的现实条件无法保证安乐死的严格执行。

首先,我国总体的医疗服务较落后,且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无法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无可挽救。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

安乐死定义中对于无可挽救的病症的确认,需要有一定水平且具备一定医疗条件的单位作出。

但是一些贫困地区医疗条件落后,无有权威的单位认定,且医生医德无法保证。

所以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安乐死很难实行。

其次,中国医患关系已经很紧张,安乐死这一敏感话题更易引起纠纷。

据中国医师协会对114家医院进行的调查统计,近三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付金额为10.81万元。

可见我国医患关系之紧张。

而且安乐死牵扯到患者家属的判断,一旦在情理上不被其认同,医患关系的明天就更难以想象了。

最后,由于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一些贫穷的患者因为不想给家人带来负担,而谎称自己的痛苦无法忍受,要求实行安乐死,我们到底同不同意?这显然是违背了安乐死设置的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初衷而被滥用。

第二,安乐死合法化会引导一种弃生的错误价值观。

有些患者不向命运屈服,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而有些患者因为疼痛,就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们到底应该鼓励哪一种呢?安乐死一旦合法化,就像发出了一种信号,告诉病人在斗争的时候,死亡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给了患者的放弃的理由。

从尽全力拯救、延续患者的生命,变为了可以放弃。

把在斗争和放弃中间摇摆的病人推向了死亡。

那么之后的患者呢,在痛苦中就会更多的想到安乐死这样的解脱行为,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

综上,尽管理想情况下,安乐死在情理上有可能解除病人痛苦,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但在法理上是不能接受的。

立法是一种社会行为,我们要考虑到立法的现实条件和此法律对社会的导向。

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中国大陆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