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
,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 荀悦《申鉴》: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朝 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动为《春秋》,言 为《尚书》。君举必记,臧否成败,无不存焉。
第三阶段
战国中后期
采用国别体,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 的高峰
《战国策》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 事文字,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
•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 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
。 • 甲骨卜辞中叙事要记言 文由简至繁的发展。 •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 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二六·后) • 《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被誉 为“抵得一篇尚书”,
3、颂扬爱国精神 僖公三十三年,弦高犒秦师救郑
4、揭露残暴统治
左传·文公六年: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 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四、 《左传》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二节《左传》 第三节《国语》 第四节《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阶段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第一阶段
夏至春秋
史官分司,言事不混,文字古朴简 洁
《尚书》、 《春秋》
第二阶段
春秋末到战 国初
言事相融,篇幅加长,情节曲折, 写人生动
《左传》、 《国语》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唐以后,许多人怀疑此说,现代有人提出是战
国时的人所作。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
1、《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2、张扬民本思想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记事方式: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 封笔:“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 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
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
(二)春秋笔法:
“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
(三)《春秋》的语言特点
《春秋》语言凝练含蓄,出现所谓“一字见义”的 语言特点。
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 一变而为简明含蓄。
《春秋》僖公十六年: 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四)春秋三传
《公羊传》战国齐人公羊高。(今文经)
《榖(谷)梁传》战国鲁人榖(谷)梁赤。 (今文经)
《春秋》
春秋十二公: 隐桓庄闵 僖文宣成 襄昭定哀
(一)《春秋》的基本概念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中经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共十二君, 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 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尚书》
(一)《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
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以记言为主,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 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今文《尚书》(28篇)与古文《尚书》(58篇) 今本《尚书》分虞、夏、商、周四部分。
《左传》作者有争议,一般认为是左丘明。 (古文经)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一、《左传》的名称及内容 二、 《左传》作者及成书年代 三、 《左传》的思想倾向 四、《左传》的文学成就
一、《左传》的名称及内容
(一)《左传》的名称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汉人也有称《春秋古文》、《左氏传》、《春秋内传》。
(二)《商书·盘庚》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 祖。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比喻生动贴切,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语言特点:古奥典雅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
考 点 名词解释:《尚书》:
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又称《书》。“尚”的意义 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 就是“上古的史书”。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
(二)《左传》的内容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比春秋多十三年。
按春秋时鲁国十二公的顺序,它系统而具体地记载了春秋列国 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等重大事件,较真实地反映 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和成书的时代
2、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书 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
3、《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 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 书》四部分。
4、《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 典雅,
5、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春秋》笔法”。 《春秋》隐公四年: 戍申,卫州吁弑其君完。……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下杀
上曰“弑”)
考 点 名词解释:春秋笔法: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 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笔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 烈感情色彩的作法。 2、《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 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3、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用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 出来。 4、《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 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5、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