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而,我国古代很多人写的家训、 精选文档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中国古代在长期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育方法: 一、突出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 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 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比 学校和社会教育更为有效和直接, 同时也正是这种关系, 往往使父母爱子过度, 造成放任和 溺爱, 结果反而害了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爱与教的矛盾, 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难点。
在处 理爱与教的矛盾方面,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中国家庭教育慈严 相济的传统, 主要源于儒家, 孔子曾提出 “为人父, 止于慈” 的观点。
有“严父莫大于配天” 之语,可见,儒家既讲慈,亦讲严,讲究“慈严相济”。
颜之推明确把“慈”与“严”结合 起来,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还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 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
司马光更进一步地发展了这方面思想, 在爱与教的矛盾上,提倡慈训并重,爱教结合。
他说,“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 害亲之理, 慈训曲全, 尊亲斯备” 。
即父母只讲慈爱而不严加训教, 便失去作为尊长的大义, 只严加训教而不慈善,则伤害了骨肉相亲相爱之理,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 是完整的家教。
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 更强调 “教子宜严” ,但“严” 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 “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家长的严,为父要严 于律己,以身作则, 这就更全面地阐述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思想。
因此, 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成为优良传统。
二、重视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
正如颜之推所说,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相 信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命令,人们总听从所敬佩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 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
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继续发展这种思想,他说“吾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 在家庭教育中, 他更是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 君子之不教子, 何也?孟子曰: “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
即君子之所以不教子, 是因势所不行, 教者必以正道, 如果儿子不肯听从, 为父的必然发怒, 伤害儿子的感情, 儿子感情受到伤害, 又会责怪父亲, 你要我走正道,你自己却不如此,这样儿子又伤害父亲的感情,造成父子相伤,感情恶化, 这就从反面说明了父亲的言行对儿女教育的重要性。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地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说: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 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也就是子女在家庭中接 受教育, 大都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的,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因精选文档家书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来 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
由于我国古代家书家训都是家庭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写子女的教育材料,都从自己切因此,很多观点身体会说开去,这样无形之中对子孙起到了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崇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
孔子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求做事胆小畏缩,而仲由胆大冒进、好胜,针对他们两人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鼓励他要敢于前进,对仲由,孔子教育他要先退一步,不要冒失行事。
这两个学生向孔子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作不同的回答,有弟子不明白为什么,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中也备受推崇,宋代袁采提出“性不可以强合”的思想,他认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父子兄弟了,但为什么还会造成家庭不合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对方个性。
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合之根源也。
既然父子兄弟个性各不相同,不可强求,就应求同存异,因材施教。
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
教育是一种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而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自我教育这个环节才能完成,都应根据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实施教育。
四、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循序渐进是指根据子女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同我国重视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相一致,我国在很早就发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
如早在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对这一程序作了介绍:“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宋代司马光根据〈礼记内则〉的记载,还制定了幼儿教育的十年教学安排,如一至三岁学习数与方名,研练书法,七岁读〈孝经〉〈论语〉,八岁诵〈尚书〉,九岁诵〈春秋〉及诸史,十岁就读〈诗〉〈礼〉〈传〉,略通大意,逐步通晓经史之学。
〈三字经〉中教育子女的程序为:“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正是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由经到子再到史的学习过程,为子女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尽管我国古代在实施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时有过于僵硬的倾向,但总的来说,根据儿童不同发展时期身心发展的情况实施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现代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应依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特点实施教育,因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在我国现代仍有广泛的借鉴价值。
五、注重环境塑造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
据司马光〈家范〉记载,孟子家曾住在靠坟墓附近,孟子常嬉戏为墓间精选文档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去。
舍市傍,其嬉戏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 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
这充分说明孟母重视选择优越的环境教育儿子家庭整体环境对子女的成长也非常重要。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家庭传统家风的培养,所谓。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注重家庭整体环境建设的表现。
颜之推就强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司马光在〈家范〉中提出:“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楚,不能不楚言也。
”我国家庭教育中注重环境塑造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价值。
我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直接陶冶着我们民族精神,锻造着我们民族性格,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动力源泉,对于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后记】著名教育实践家皇甫军伟指出,家庭文化是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一种潜规则,是一种民族意识。
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家庭文化的传承,家庭文化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模式,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内容。
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魂,所以表征层面的东西都来自家庭文化在人们内心作用的结果,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缺乏的就是对魂的管理,以及对文化的探寻和回归。
正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经是乱经,所以导致孩子内心秩序的混乱。
因此他认为,当今家庭教育的出路在于回归,从历史和文化的空间,去发现面对未来的方向和出路。
家长的教育眼光至关重要,现在家庭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眼光短视,我们的眼光放不出去,我们把有限理解成了终极,理解成了所有,所以才被局限。
如果我们内心都有一种豁达和通透,我们面对孩子和面对自己,都要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教育只不过让每一个生命在不同的阶段去更饱满地体验自己。
给这个国家人类带来这个个体本身生命价值的东西,这是教育所追求的,如果我们这么去看,不为一时的教育结果所喜所悲,那么我们的教育眼光就不会轻易被局限。
走进真正教育空间的人,他们是一种提前的觉醒,一种正面的力量,用一种让人舒服的姿态在推动教育。
很多不醒的人,他们是以痛苦的力量在推动教育。
教育如果是一台车,有人用手推,有人用嘴推,推得满嘴流血。
父性文化和母性文化构成家庭的两极,父性文化和母性文化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庭教育不是更加西方化,而是去西方化,回归优秀传统。
教育要回归或寻找的不是“东方思想”或“西方思想”,而是教育科学本身。
尤其在全球化的当下,地球已变成地球村,不要再在“中式”还是“西式”问题上纠缠;而是要区别出什么是正确教育,什么是错误教育。
既要对传统文化有所坚持,又要博采众长,学习他人先进的东西。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精选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