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摘要: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尽管历朝历代都以兴学来张扬教化,但受教育面仍然是极小的一部分。

无论是私塾还是筵师在家,教育除识字以外,就是做人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德育教育。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家庭中的德育传统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古代家庭教育德育思想德育传统直到近代公学的兴起,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的地位才逐渐削弱。

在古代,有能力的家庭请教师到家庭中教育子弟或进入私塾,有的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弟才起馆教学。

在启蒙读物的开篇,就是一首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姑且不论其它方方面面的问题,其受教育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白的。

一、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指导思想——家国一体的治家原则家国一体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家庭传统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确立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地位《礼记·大学》开篇不久,即以大段论述治家修身的重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个人如果不能修身治家,何以能平天下呢!(二)明确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与治国的关系《礼记·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张九龄在《千秋金鉴录》中说得更明白:“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

这里至少可以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是由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道德构筑而成的,每个家庭的道德都有是高水准的,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不就是很高么。

(三)明确了家庭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修身也好,齐家也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天下”,以身报国。

家国一体的原则就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家庭:“理明身修,则推之天下国家无不顺治”。

(胡居仁:《胡文敬集/白鹿洞讲义》)因而,为了达到“国家无不顺治”,家庭教育就要紧紧围绕“理明身修”这个大纲进行。

家国一体的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汉时独尊儒道以来,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历代著述十分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传统——德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是核心,是如何做人,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

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

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多数人是不识字的,学文化必须请家教或到私塾中去,这是绝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

因此,家庭教育不可能把重点放在学习文化上。

不识字可以生存,不会做人则不行,因而家教的重点很自然地放在学做人的这个问题上。

这个重要的教育任务是由家庭——一个人的终身依托之处来完成的。

长期以来,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从幼儿到耋耄之年,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规。

以下对这个庞大的体系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一)信仰和礼仪: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对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命运。

主要内容有宗教信仰、习俗、禁忌、各种礼仪规范等。

(二)婚姻和人伦:这方面的内容是与家庭的形成和维系密不可分的,是家庭存在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

正是这种行为规范,维系和保障了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方面的主要内容有尊老爱幼(孝道)、择偶及夫妇关系、宗亲家族、家庭成员关系等等。

(三)处世和为人: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论述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一生的处世经典:怎样认识和对待社会,如何处理人和事,在复杂的世情中,如何保存自己和寻求自己的发展,还包括经验教训的积累和运用。

(四)忠君和为官:这一方面的内容是对家庭成员,特别是男性成员进行理想教育,是属于高层次教育的范畴。

尽管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人是极少数,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是很普遍的。

这方面的内容包括尽忠、报效国家、为官清廉爱民等。

(五)治家和谋生: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家庭的经济问题,强调生财有道,勤俭持家、勤劳发家,强调农耕,学习技艺等等。

(六)人格和人生哲理: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人格和人生哲学的道德哲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要求和树立一种理想的人格。

这一方面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爱国,小致怜悯小动物,对名利、生死、善恶、贫富、养生、命运等多角度进行了论述。

(七)教育和家庭责任:这一方面是家庭道德的主要构成,对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和义务以及应有修养进行了论述,其中特别强调对子女的教育和对老人的赡养。

三、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重要举措(一)私学的一种——“家学”家学以家族和家庭为基本范围,指家庭(族)内部的子弟教育活动,最高层次的家学以家庭(族)世代传承某种知识或技艺为特征。

“家学”的教育特点是“教先从家始”。

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

“家学”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以及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其中古代帝王对其子侄兄弟训示的篇章,都能算作是最初家学活动的记录。

追溯中国古代“家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有着独特的方面。

1、教授的范围——仅限于家庭和家族。

家学,顾名思义,以“家”为基础。

这里的“家”,除了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又包括家族,它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是家庭的上一级的组织形式。

无论怎样,家学的范围不超出家族范畴。

表现为受教子弟或者由父母及其他直系、旁系长辈亲自训导,或者由家庭(族)延师设塾,但受教者应只限于本家庭(族)内子弟。

2、教授的内容——仅限于伦理道德教育、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的培养。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重视子女人格的完善。

因此,家学内容中,伦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

通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待人以礼、立志勤学、自强自立、诚实守信、重义轻利、注重节操、克己达仁、质朴节俭等,教育子女,使其提高精神品质的修养。

对世家大族来说,这其中还会包括家风教育,内容为维持家庭内部秩序的家庭道德认同。

对于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的培养主要是蒙养教育,即对子弟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

包括吃饭、说话、缝补等生活技能,识字数数等基本知识,男女礼让等基本礼仪规范。

其次是在此基础上的专经教育,除传统的经学教育,史学、文学、科技、医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并根据家学传统,有所侧重,体现家学传承。

3、教授的目的——突出体现在家庭(族)对某种知识或技艺的世代传承。

当家庭(族)内部出现某一知识或技艺领域的人才,他或他们充分利用“家族”、“家庭”世袭领地,通过“家学”的教育形式,使学术在一辈或几代人之间互相继承,促成某一家庭(族)内部学术、文化传递。

(二)处世家训对于家庭德育,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就家庭而言,主要是家训、家规、家法。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就是族规、族法。

实际上,族规族法是家规家法的延伸和扩大,是一种家庭道德的维系手段。

在长期的中国王法(官)、族规(家)、神权(自然)形成了统治社会的基本体系。

代表作有《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庞氏家训》、《二十四孝》、《劝报亲恩篇》《弟子规》、《名贤集》等。

这类读物主要内容是道德观念、做人的要义、治家的经验,处世的规则等,对生活实际指导性很强。

在语体上有韵文、骈骥文、诗歌、故事等,既有文采,又上口,比喻生动,易理解,少时背诵,终生不忘。

(三)大量的启蒙读物对于家庭德育,就社会而言,就是社会给予了家庭德育以极大的关注,主要表现是大量的启蒙读物——特别注重从幼儿抓起。

在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读物一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二是通俗易懂,多数为韵文,便于流传;三是具体,贴近生活,容易感受;四是唯物是主要成份。

五是数量大、品种多,知识面广。

家庭教育的启蒙读物,流行的品种有数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久传不衰。

代表作有《三字经》、《童蒙训》、《千字文》、《教儿经》、《改良女儿经》、《童蒙须知韵语》、《闺训千字文》、《神童诗》等。

这一类的读物既有识字的作用,又有传播知识的作用,更有道德启蒙的作用。

因为是韵文,朗朗上口,容易记也容易流传,就是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一些要点。

加之在内容上通俗易懂,很能使人接受。

(四)实用读物代表作有《百家姓》、《四言杂字》、《六言杂字》、《四季雨晴星歌》、《营生歌》、《名物蒙求》等。

这类读物主要是识字教育,注重应用,于营生十分有用。

其中不少的行业道德教育和自然常识。

(五)综合教育代表作有《幼学琼林》、《小儿论》、《续小儿论》、《醉笔堂三十六善歌》等。

这类读物具有综合性,对于启迪思维,调理性情有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幼学琼林》影响很大。

辛亥革命后,还增补了新文明礼仪等内容。

另外,普及读物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笠翁对韵》等,也是启蒙读物,不过已经是教育的较高层次了。

这些启蒙读物,不仅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性强,适合儿童口味,在内容上也十分全面,知识广泛,讲究实用。

特别形象化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把道德教育融汇到日常的生活中,容易感受。

四、中国古代家庭德育教育的借鉴意义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接受教育的条件越来越充分。

由于人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挑战,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

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是文明进程的一种必然。

但是,现代病也越来越突出——教育出现误区,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智力开发,忽视德育教育。

因此从我国古代德育教育中可以获得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树立幼儿家庭教育以德育为主的指导思想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我们现在的家庭,在小孩稍长之后,家长对功课的辅导就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最多只有一个形式上督促。

但是,做为家长或一个家庭成员,德育教育是可以从事终生的。

因而笔者主张,家庭应以德育教育为主,特别是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课题。

(二)家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通常认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但是实际上有家规的家庭是不多的。

因无家规,教育便无章可循,势必随意性强,对幼儿的教育受到情绪的影响。

我们应当看到,独生子女已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的关心甚至是溺爱远远超过应受到的家庭教育。

如他们中很多人由于不懂得尊重人以至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差就是一个普遍的例子。

如果长此以往,是一个潜在重大社会问题。

(三)充分运用现代文明的多元优势强化家庭德育教育对于古代,启蒙读物只是一个门类,尽管有相当的数量,但比起现代文明的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现代文明的多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问题在于轻视德育的现象令人担忧:读物、玩具、影视、游艺等等,都是围绕智力开发进行的,充分体现德育的内容比例甚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