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备课人:修改人: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师: 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

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 (1米=100厘米)师: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师:真能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测量。

二、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宽。

(1)出示数学书,猜猜书本的宽是多少?先指名猜,再要求每位学生把自己猜的结果记在本子上。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测量课本的长。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

”“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置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也使学生体会到毫米产生的意义。

)三、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自己去找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2、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3、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4、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生活中的1毫米、估计、测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五、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

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让学生先估再测,重视培养估计意识、估计能力,为使学生更好地建立长度观念服务。

)六、师生共同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备课人:修改人:教学内容: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分米产生的意义1、合作测量课桌的长。

(1)估计课桌的长是多少。

指名几生说,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操作师:课桌的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信心用你手里的学生尺来量一量吗?师:老师建议大家不妨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先商量一下,再动手量。

生动手量,师巡视辅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合作能力。

)(3)交流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测量方法?方法一、尺的长是18(15)厘米,所以18(15)厘米,18(15)厘米的量。

有*个18(15)厘米,还多(少)*厘米,把总长加起来。

方法二、10厘米10厘米地量,有*个10厘米,还多(少)×厘米,总长是*厘米。

师:了解了这几种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为什么你们认为10厘米10厘米地量更方便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充分地去说、去做,在做中使学生体会到毫米产生的意义。

)2、揭题:10厘米的这一段,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课题:分米。

三、学习厘米与分米的关系。

1、师:现在你能从你的尺上找到1分米吗?如果找到了就指给同桌看一看。

2、交流师:你找到的1分米在哪里呢?0到10之间的一段,1到11之间的一段……师:他们找的对吗?为什么?师小结:原来只要是10小格10厘米,它就是1分米。

现在你知道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了吗?你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板书:1分米=10厘米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去找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一、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1、用手指比划一下1分米大约是多长?再以内感尺来验证一下,看比划得准不准。

2、找一找身边长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并交流。

3、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做单位?4、完成做一做先估计,再测量,完成后集体交流(通过用手势表示1分米、找生活中的1分米、估计、测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

)四、练习巩固分别完成练习一的4~6题,完成后集体交流反馈。

第6题,把2米化作20分米,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外延伸:布置学生找有关用分米、毫米做单位的事例。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备课人:修改人: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会选择千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前带学生绕操场走一圈,投影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图从主题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里程碑标有21千米、23千米,我们发现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千米作单位。

)(从学生熟悉的两个地点引出千米的概念,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介绍交流千米的认识。

)2、建立1千米的观念(1)师:猜一猜1千米该有多长呢?板书:1千米生各抒己见,师选择几条记录下来呈现信息(2)师: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两条信息我们学校的从南到北的距离约100米。

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长是250米(3)师:现在你能描述一下1千米约是多长吗?从校门口到南围墙走5个来回。

绕操场4圈就是1千米。

(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操场,计算出1千米大概有多长距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4)到操场上看一看、走一走100有多长。

计算一下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推算1千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三、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1)师:你听明白他们的话了吗?同意他们的说法吗?谁愿意向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从校门口到南围墙走5个来回、绕操场4圈就是1千米了?1个来回200米,5个来回就是5个200米,5个200米就是1000米。

板书:1千米 1000米(2)师: 1千米和1000米是什么关系?得出:1千米 = 1000米四、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1、师:了解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你有没有信心解决接下来的问题呢?出示例5:3千米=()米 5000米=()千米2、尝试独立思考完成3、完成后同桌交流4、全班交流反馈,表述思考过程: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5000米里有5个1000米,是5千米。

5、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估计从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为什么?五、练习1、判断(1)小明一分钟能走100千米。

()(2)第一条路长4千米,第二条路长4000米,第二条路要长。

()(3)一辆汽车每小时约行驶70千米。

()2、()里应填几8000米=()千米 7千米430米=()米5千米=()米 9670米=()千米()米7105米=()千米()米 5千米14米=()米6400米=()千米()米 3千米5米=()米4、课后测试自己用正常的速度走1千米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练习二备课人:修改人教学内容:练习二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牢固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

2、进一步熟练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牢固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

进一步熟练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等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千米。

你能把你了解到的这个朋友的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先说说悄悄话,再请学生向全班介绍,如:千米是表示长度的单位,也叫公里。

1千米相当于绕我们的操场4圈那么长。

1千米=1000米……二、调查汇报:昨天调查了用千米做单位的资料,请学生汇报。

(海盐到嘉兴、杭州、上海的距离,各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等)(通过资料的查阅,使学生丰富课外知识,加深、拓展对千米的认识,加强对千米的体验,为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打下结实的基础。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基本练习1、练习二第1、2题。

先独立思考,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全班交流,并说说怎么想的。

2、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8千米=()米7000米+8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3千米-1000米=()米2000米+15千米=()千米先独立思考完成,师巡视辅导。

完成后同桌交流把认为最难的一题说给同桌听,听听你的同桌是怎么想的。

完成后全班交流反馈。

请学生仿照难的题目自己也来出几道这样的题,并考考同桌。

(对学生有一定难度但又能通过探索得出答案的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后再交流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自己出题考同桌,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激发学习兴趣。

)四、实践运用练习1、读书本第10页第4题的信息(1)交流: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思考: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3)反馈:说说你分别建议他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2、第6题(1)尝试独立读懂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