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学习目的熟悉地质地貌资源对旅游及人文景观的作用,掌握主要地质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主要内容●地质地貌与旅游风景骨架影响●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探险观光五岳第一节地质地貌与旅游一、地貌是风景的骨架地貌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
除高山、极高山多数分布于青藏高原外,中国北方多大山脉、大高原、大平原,对比强烈,又受气候影响,多数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故而山石多裸露,所以总体上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南方则多为中小型山脉、丘陵,与小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多数地区植被覆盖率很高,岩石少裸露,兼以气温较高,雨量较多,使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所以总体上给人以纤巧秀丽之感。
[明]杨慎《艺林伐山》:“玲珑剔透,桂林之山也;巉嵯窳窆,巴蜀之山也;绵延庞魄,河北之山也;俊峭巧丽,江南之山也。
”因此,人们从总的观赏感受出发,常将中国风景概括为“北雄南秀”。
其实,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关系。
一些奇特造型地貌,例如惟妙惟肖的造型奇石、“天生桥”、“风动石”、岩溶景观、熔岩景观、海蚀景观等,更是观赏价值极大的景致。
二、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3.1.2.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ppt每个人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但是,无数事实证明,自然环境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地貌对长期生活于其环境的人的思维、性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郭沫若在论述屈原时曾说:“屈原是产在巫峡邻近的人,他的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娓婉,他的文辞的雄浑、奇特而又清丽,恐怕也是受了些山水的影响。
”①郭沫若做出这样的结论,可能也有他个人的体会。
李白、苏东坡、郭沫若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都出生于四川。
这大概并非偶然。
陈传康教授也认为绍兴之所以出现了秋瑾、徐锡麟、鲁迅等雄杰、文豪,同那里的古代采石坑所留下的陡崖有关②。
人们思维和性格必将体现于一切人文景观中,而且一切人文景观都必须植根于一定的地貌基础上,并与之协调。
所以,秀雅玲珑的江南园林不同于恢宏粗犷的北方园林;轻盈通透的南方民居不同于厚重严整的北方民居。
它们在用料、结构方式、屋顶坡度上有明显差别。
黄土高原的窑洞,草原的帐篷,东北林区的“木格楞”,南方湿热地区的高脚屋,无不显示出不同地貌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
是人类根据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历史的延续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的审美观念。
因而即使条件有了些许改变,他们仍会按照习惯方式去生活,去创造。
三、地质地貌对旅游项目的影响3.1.3地质地貌对旅游项目的影响.ppt地质地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项目的兴建和选择。
地貌不同,适于开展的旅游项目也不同。
有的适宜观光游览,有的适于度假疗养,有的适宜攀登探险……所以,在进行旅游规划时,首先应考虑该地的地貌特点,并且通过人为的努力突出其特点,弥补其不足。
第二节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地貌是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种地貌都有旅游价值,但平原和盆地的开发程度很高,主要是以人文旅游资源而引人注意,有时为了避免过于平坦单调,需使用人工造景方法使其略有起伏变化;黄土高原则因流水的强烈切割作用而非常破碎,失去了高原原有景观,单就自然景观而言旅游意义不大。
但某些地区的土林也有观赏价值。
所以,从旅游的角度而言,价值最大的地貌旅游资源是在山地地貌和海岸地貌。
一、登山探险胜地——高山和极高山中国是多山国家。
世界著名的极高山(中国规定,海拔3500~5000米为高山,超过5000米为极高山)多数在中国境内或边界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
其中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据2005年10月测定,其高度为8844.43米)、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等。
此外,还分布在新疆北部和内地。
①郭沫若:《屈原研究》,所用为解放前旧书,无出版单位及时间。
②陈传康,刘振礼:《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这些高山和极高山是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旅游胜地。
其艰险的攀登路线、变化不定的气候条件和缺氧的环境,是对人的毅力和体力的严峻考验;其高山冰雪世界和冰川地貌的奇诡景象是世间难得的景观;其珍贵的地质资料是沧海桑田的见证。
这些都激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去征服它们,以为祖国争光,以显示精神的力量。
因此,许多国家都组织登山队,以将本国的国旗插上世界最高峰为骄傲,甚至出现了夫妻二人分别从珠穆朗玛峰南北两侧攀登而在峰顶汇合的壮举。
中国国家登山队多次征服世界高峰的功绩为中国人民争了光。
攀登高山和极高山虽然只是少数人能够参与的活动,但是从旅游业来说,也是一项收入较大的业务。
中国具有开展登山旅游的极好条件,应对此给予更多重视。
二、观光旅游胜地——中山和低山中国规定,海拔1000~3500米为中山,500~1000米为低山。
这种高度的山地处于平原和高山之间,不像因已被人类充分开发的平原那样已经较难以看到大自然对地貌的作用,故还保留着许多大自然的刀斧神工所形成的奇观,而同时又经过一定程度的开发,也不像高山那样人迹罕至,缺少人文景观。
所以中山和低山无论在自然景观方面,还是人文景观方面,可供观览的内容都比较丰富。
由于受大气环流特别是气候垂直分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之内,气温随着海拔的增高而降低,雨量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加,所以山地成为避暑胜地。
山地若植被覆盖率高则空气清新,海拔高则紫外线和负氧离子较多,有利于疗养,尤其对心肺疾病患者、用脑过度者的康复疗效显著,所以山地常建有疗养设施。
此外,此种高度也是多数游人较易到达的。
中国素有登山活动的传统,尤其在重阳节,经常组织登山活动。
这种群众性活动,一般所攀登的是中山和低山。
所以,它们是最受游人青睐的旅游地。
在迄今确定的119处“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仅以山地风光为主的即占50%以上,而且绝大部分属于中山和低山。
它们的景观特点同岩石性质及内外营力作用密切相关。
1.花岗岩地貌3.2.2.1花岗岩地貌.ppt花岗岩地貌节理发育,经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烈的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多奇峰、深壑、怪石,球状风化作用突出,可形成“石蛋”(最典型的为“风动石”)。
中国花岗岩地貌分布广泛,其中以黄山、华山、泰山景色最为著名。
黄山有“石、松、云、泉”四绝。
黄山景色奇特,故前人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素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称的华山和“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则矗立在平原之上,分别以“险”和“雄”名闻天下。
华山为一巨大的花岗岩岩株,海拔2160米,为“五岳”之冠。
登山道步步奇险,摄人魂魄,尤其苍龙岭、好汉坡、鹞子翻身、栈道等处,非胆壮体强者莫敢问津。
泰山雄踞齐鲁大地,集丽(山麓)、幽(登山东路)、妙(山顶)、奥(后石坞)、旷(登山西路)于一体。
厦门鼓浪屿和万石岩、泉州清源山、福州鼓山、安徽天柱山、京东盘山等都是著名的花岗岩山地风景区。
2.丹霞地貌3.2.2.2丹霞地貌.ppt为红色砂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
此种地貌最早发现于广东仁化丹霞山,此山被视为丹霞地貌的典型。
福建武夷山、河北承德磬锤峰和僧帽山、江西弋阳龟峰、贵州赤水五柱峰及湖南武陵源的大部分景区亦属于此种地貌。
砂砾岩结晶大,易风化,但若局部成分有变化,抗风化力较强时,即容易形成中尺度的造型。
武夷山玉女峰、大王峰、鹰嘴岩,承德磬锤峰、蛤蟆石、双塔山,广东坪石金鸡岭,武陵源金鞭溪等,都是驰名的丹霞地貌造型。
上述各景点的名称,恰是它们各自造形的准确写照。
在南方地区雨量多,因而常有“丹山碧水相映”之趣。
丹霞山固然多溪流,但在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武夷山九曲溪上乘坐竹排顺流而下,则“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山回水转,移步换形,更富有情趣。
3.流纹岩地貌3.2.2.3流纹岩地貌.ppt流纹岩地貌为酸性喷出岩所形成,常有流纹构造。
因此,各种尺度的造型极其丰富、逼真,而且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观看,常常会呈现不同形象,有变幻之妙。
此种地貌在闽、浙沿海分布很广,以浙江乐清雁荡山最为典型。
雁荡山的著名造型峰岩有灵峰、大剪刀峰、金鸡峰等。
灵峰又可变幻成双手相合、雄鹰展翅、夫妻幽会等形象,故又有合掌峰、雄鹰峰、夫妻峰等名称;因为同样的缘故,大剪刀峰也有一支香、一支笔、一帆峰、天柱峰等名称。
以上是大尺度造型地貌。
迎客僧、接客僧、老僧拜塔、老猴披蓑衣、灵猫扑鼠等,则属于中小尺度造型地貌了。
4.熔岩地貌3.2.2.4熔岩地貌.ppt地下岩浆涌出地表凝固所形成的地貌。
因地壳断裂、新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而形成火山喷发,地下岩浆从火山口或沿火山裂隙涌出地面,随地形而流动,逐渐冷却、凝固,并散失大量气体,最后形成黑、褐、黄等颜色的熔岩塔、熔岩洞、熔岩陷谷、绳状熔岩、波状熔岩等,而最突出的为火山锥、火口湖。
熔岩阻塞河道还形成了熔岩堰塞湖。
熔岩岩石坚硬,多孔,比重小,可做建筑材料,用以建房,色彩斑驳很有特色。
火山口有的积水成湖,有的年深日久出现了“地下森林”。
此外,还形成许多温泉。
中国熔岩地貌主要分布在3个地带:环蒙古高原带,如山西大同、黑龙江五大连池,其中五大连池等为重要旅游胜地;青藏高原带,如云南腾冲火山群,此处的热气田散布着边缘因含硫磺而呈黄色的锥状气孔,常年热气蒸腾,热水塘翻花冒泡,咕咕作响,是自然奇观,也可提炼多种矿物,腾冲已建火山博物馆;环太平洋带,如黑龙江长白山、台湾大屯火山群。
长白山的“地下森林”(其中有的树龄已达数百年)、大屯的温泉举世闻名。
5.岩溶地貌3.2.2.5岩溶地貌.ppt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奥地利地理学家Th·Gruber于1781年首先在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地区发现了这种地貌。
但是,事实上中国明末的徐霞客即已对此种地貌进行了大量、详尽的考察,并对其中某些地质现象做出了解释和命名。
其时间早于西方学者100多年,其考察地区远大于西方学者。
世界洞穴委员会也承认徐霞客是岩溶地貌研究的鼻祖。
故中国依此地貌特点称为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以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为主的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地面则分为“碧莲玉笋”式的岩溶孤峰和峰林、“刀丛剑树”式的石林岩溶洼地、岩溶漏斗、岩溶残丘等,地下则为“无洞不奇”的溶洞与地下河等。
它们都是游览观赏价值非常高的地貌形态。
岩溶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奇石,包括钟乳石、石花、石笋、石幔、石珍珠、卷曲石、石边坝等,此外还应提及“太湖石”、“上水石”。
前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以堆叠假山或作为独立观赏对象,其孤峰以“瘦、漏、透、皱、丑”为佳;后者是盆景艺术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观赏植物的依托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