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的质量评价
33
这种方法最适合于三至四个或更多取样点的溶出度曲线比较 ,采用本方法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 • 应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受试和参比样品的溶出曲线进 行测定。两条曲线的取样点应相同(如15、30、45、60分 钟)。应采用变更前生产的最近一批产品作为参比样品。
• • 药物溶出量超过85%的取样点不超过一个。
CMC-Na
1 2.5 5 8 16 40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通过CMC-Na加入量调节茶碱缓释片的释放度
23
24
4
2013/4/20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盐酸地尔硫卓膜控片
膜控材料:乙基纤维素和Eudragit E,配比对释放速率的影响 见下表。
材料配比与Higuchi 溶出速率(R)
8
二、溶出度测定及制剂影响因素
国内外药典溶出度(释放度)测定方法
国家
测定方法
说明
中国 转篮法、桨法、小杯法
桨碟法
测定透皮贴剂释放度
美国
转篮法、桨法、流池法、 往复筒法
转筒法、桨碟法
测定透皮贴剂释放度
英国
转篮法、桨法、流池法、 桨碟法
日本 转篮法、桨法、流池法、
二、溶出度测定及制剂影响因素
1、转篮法 (Rotating Basket) 2、桨法 (Rotating Paddle)
(%)
注意总混量、总混设备和总混时间的影响。 可以分次加入外加料。
40
ô 体内外相关性指由制剂产生的生物学性质或由生物学性 质衍生的参数(如Tmax、Cmax或AUC),与同一制剂的物 理化学性质(如体外释放行为)之间,建立了合理的定量 关系。
ô 缓控释、迟释制剂要求进行体内外相关性试验,它应反 映整个体外释放曲线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之间的关系 。只有当体内外具有相关性,才能通过体外释放曲线预 测体内情况。
多数情况下,溶出速度: 水合物 < 无水物 < 有机溶剂化物
20
பைடு நூலகம்
Anhydrate
Hydrate
图 茶碱的无水物和水合物在25℃水中的溶出曲线 1. 无水物;2. 水合物
21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5、制剂处方组成
辅料和辅料配比不仅会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且直接 影响到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4h 血糖降低20%
甲苯磺丁脲钠盐 1069 mg/(cm2⋅h) 1h 血糖降低40%
15
16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2、固体药物的比表面积
d↓,S↑, 在制剂上,将难溶性药物微粉化,或制成固体 分散体,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17
18
3
2013/4/20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3、多晶型 (polymorphism)
• • 第一个取样时间点(如15 分钟)的溶出量相对标准偏 差不得过20%,其余取样时间点的溶出量相对标准偏差不得 过10%。
34
例:萘普生钠缓释骨架片
t (h) 0.5
1 1.5
2 3 4 6 f2 值
试验制剂 20.53 25.98 35.87 51.52 59.60 67.21 71.94 91.02
3
一、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固体药物制剂评价的主要指标:
崩解度、 溶出度释放度、 生物等效性、 稳定性(有关物质)。
4
一、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难溶性药物: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固体药物的溶出速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体内生物 利用度的情况。
1897年,Noyes 和 Whitney 最早研究溶出。 1951年,Edwards J 研究了阿司匹林片剂。 8年后, Shenoy等研究了苯丙胺缓释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与体外溶出速率的关系。
多晶型包括稳定型、亚稳定型和无定型。 一般来说,药物亚稳定型其溶解度、溶出速度均较高, 并可增大药物活性。 ¯ 晶型与疗效有关,如无味氯霉素有A、B、C三种晶型和无 定型,只有B型和无定型有效 ¯ 制成无定型药物
19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4、溶剂化物
药物含有溶媒而构成的结晶称为溶剂化物,若溶剂为 水时则为水合物。
11
12
2
二、溶出度测定及制剂影响因素
2013/4/20
二、溶出度测定及制剂影响因素
13
14
药物溶出原理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药物的溶解度 (solubility)
溶解度是影响药物溶出行为的首要因素。
增溶方法:成盐、制备包合物、微乳等。
例:
dC/dt 口服
甲苯磺丁脲 0.21mg/(cm2⋅h)
26
三、溶出介质和溶出方法的选择
1、溶出介质 溶出度试验应尽可能在生理条件下进行,这样可 以从药品体内行为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体外溶出 数据。但常规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不需要与胃肠环 境严格一致,应根据原料药的理化性质和口服给 药后可能的暴露条件确定适当的介质。
27
三、溶出介质和溶出方法的选择
(1) 种类 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为500、900或1000 mL,
溶出介质 盐酸溶液 醋酸盐缓冲液 醋酸盐或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盐缓冲液
29
三、溶出介质和溶出方法的选择
(2) 体积
溶出介质的量应使用药物全部溶解时用
量的3倍以上,常为5~10倍量,使能接近漏槽
条件。
转篮法、桨法 900~1000ml
小杯法
100~250ml
(3) 溶出介质需经脱气处理
泼尼松校正片(10mg)在脱气的蒸馏水中,溶出度要高出 30%。
格列吡嗪缓释片与进口渗透泵片的释放度比较
样品
释放度(%) 2h 4 h 6 h 8 h 10 h 12 h 14h 16 h 20 h 24 h
本品
15.8 26.7 35.4 47.3 60.0 72.9 83.1 90.7 98.1 99.6
Glucotrol XL 3.2 13.1 29.4 42.1 53.2 66.1 78.9 90.6 97.1 99.8
特点:无须假设药物在系统中的转运动力学,应用了所有的 体内外数据进行计算,建立较高水平的相关性。但是有可 能不同体内曲线得到相同的平均滞留时间值。故体内平均 滞留时间不能代表体内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处方1 处方2 处方3 处方4 处方5 处方6
EC:(E) 4:0 3.8:0.2 3.2:0.8 2.5:1.5 2.2:1.8 2:2
R(%min1/2)
3.19
3.43
4.16
4.95
5.28
5.41
25
二、溶出度测定原理及制剂影响因素
6、制剂工艺
制粒方式 加料的顺序 混合条件 片剂硬度 包衣
对照制剂 23.95 28.99 39.12 54.86 60.37 62.75 65.17
35
例:格列吡嗪缓释片不同释放介质的释放度
释放介质
释放度(%)
2h 4h 6h 8h 10h 12h
水
2.8 12.7 19.4 25.6 30.5 37.2
0.05M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pH:7.5)
8.2
13.1 22.2 32.0 45.0 58.5
0.05M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pH:8.5)
10.0
22.5
36.5
49.1
60.0
70.0
0.015mol/L 盐 酸 溶 液 (含0.25%十二烷基硫酸 15.6 29.9 42.3 55.0 67.1 78.9 钠)
36
6
2013/4/20
适用性广,各国药典均已收载,所用仪器、方法基本一 致,但美国药典还收载了2000ml与4000ml的容器。 3、小杯法 满足了小剂量固体制剂的测定。 4、桨碟法 中国药典收载的桨碟法比英、美药典的尺寸大 为增加。
10
二、溶出度测定及制剂影响因素
溶出:药物从固体进入溶液的过程。
k1
k2
溶出的药物
k3
k3> k2 > k1
37
改善难溶性药物制剂A(片剂)的溶出性能 (颗粒中加入的崩解剂和粘合剂)
1
2
3
4
5
3.5%PVP-K30
√
√
√
PVP-固体分散
√
5%CMS-Na
√
2.5%CMS-Na
√(外加)
0.25% K-12
√
崩解时间
(min)
12
10
8
7
10
溶出度 (%)
80.3
89.7
88.1
82.4
99.6
38
硬脂酸镁对难溶性药物制剂的影响比较大,举例硬脂酸
30
5
2013/4/20
三、溶出介质和溶出方法的选择
(4) pH值
口服缓控释制剂在整个胃肠道释放、吸收,经历pH1~7.4 的变化,一些品种需进行pH梯度试验。
萘普生钠缓释骨架片pH梯度试验
t (h)
溶出介质
0~2 pH1.2 盐酸液+ 0.05% 吐温-80
2~3 pH5.0 磷酸盐缓冲液+ 0.05% 吐温-80
41
体内外相关性的评价方法:
1、室模型依赖法 (一级相关) 体内吸收分数-体外累积溶出百分率 确定了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之间点对点的相关关系,并 应用了所有体内外数据点,能反映曲线全部形状。相关 性水平高。
42
7
2013/4/20
2、统计矩分析法 (二级相关) 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或体内平均吸收时间(MAT) ——体外平均溶出时间(MDT)
对于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制备口服制 剂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