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探索生命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第2课时)
本节是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实验操作的能力,还会影响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而且要让学生在自学互帮中培养学习能力及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通过合作学习、独立操作实践、纠他人之错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生命的器具、方法,并学会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方法,将学生浓厚的兴趣深化为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各种探究器具,这对学生今后科学地探索生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将为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
能力目标:
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尝试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真实和实验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教学难点:
学习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课前准备
教师:显微镜,镊子、刀片、滴管、干净的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永久玻片标本、洋葱、番茄、清水、碘液;放大镜,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量筒,天平,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角匙;
▍流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使用方法。
学生交流:说出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及使用方法。
实验,有时仅依靠显微镜还不足以完成实验探究,下面来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实验中常用的探究器具并学习使用方法。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识别探究器具
1.课前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五人,代号为A、B、C、D、E。
分别学习不同类型的探究器具及使用方法。
教师提供学习提示卡5张并进行学习任务分配:
A.观察器具:放大镜、显微镜(复习)
B.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等
C.:计量器具:量筒、天平等
D.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等
E.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药匙等
2.学生结合教材P21插图及结合教师提供的实验器具进行识别,同组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总结学习经验。
附学习提示卡。
A组:观察器具
放大镜的使用
方法1: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方法2:将放大镜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放大镜之下(靠近放大镜),然后沿着肉眼与放大镜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物体,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B组:解剖器具
在使用解剖器具时注意不要用手触摸刀口,也不要碰到他人,用后应洗净擦干,放于干燥处保存。
C组:计量器具
(1)量筒的使用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
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观察刻度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2)天平的使用
当称量药品为粉末时,先在天平两托盘上放置2张质量相同的纸,然后将药品放在纸上进行称量;如果称量的药品具有腐蚀性,应先在天平上放置2个质量相同的小烧杯或表面皿,然后将被称量物放入烧杯中进行称量。
称量完毕后,应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将游码归零,使天平恢复原来的平衡。
D组:加热器具
(1)石棉网的使用
加热时使用石棉网可以使被加热物品受热均匀,从而避免由于局部过热导致的仪器破损。
(2)酒精灯的使用
a.使用前检查灯捻,除掉烧焦部分,剪齐灯捻。
b.灯身内酒精,最多不要超过灯身的2/3。
c.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d.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身,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
灯帽,再盖一次。
e.绝对不可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灯,否则容易着火。
f.万一灯内酒精洒出,使桌面或其它物体着火,不要慌张,要迅速用事前备好的湿
抹布盖灭。
E组:通用器具
(1)试管的使用
a.普通试管可以直接加热,加热前先将试管外壁水擦干。
b.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1/3。
c.加热时须用试管夹,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试管口套进,取的时候也从试管下部取
出,夹在试管口中上部(接近试管口1/3)。
d.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试管底部集中加热,并不断移动试管。
试管应
倾斜约45°,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e.振荡试管时,拇食中三个手指拿住试管,手腕使劲而不是摆臂,用力振荡。
试管
里的液体受离心力,不会飞溅出来。
(2)滴管的使用
a.握持方法: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玻璃分以保持稳定,用拇指和食指挤压胶头以控制
试剂的吸入或滴加量。
b.胶头滴管加液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
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 cm
处。
c.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
d.用完之后,立即用水洗净。
e.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有毒或有腐蚀性的液体时,该滴管尖端允许接触试管内壁。
f.如果滴瓶上配有滴管,则这个滴管是滴瓶专用,不能吸取其他液体。
二、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活动一:观察演示实验
教师分步骤讲解演示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用“七字诀”总结制作过程并交流:
“擦”: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取”:用镊子夹取生物材料
“展”:将材料浸入水滴并展平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缓缓盖上盖玻片
“染”: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染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吸”:吸去多余的水
活动二:
1.学生参考学习提纲,以洋葱鳞片叶或番茄果肉细胞为材料,学习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最后观察、描述微观世界。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
(1)用于制作临时玻片的生物材料必须满足什么特点?
(2)不同植物材料制成玻片标本观察到的图像是否相同?说明什么?
(3)区别细胞和气泡的形态。
思考如何避免产生气泡?
2.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成员交流实验结果。
▍流程三:课堂反馈
总结评价
实验完毕,指导学生规范地把显微镜放进镜箱,清洗实验器材,将实验台恢复原样。
通过反馈习题来复习常用探究工具使用和临时玻片的制作。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基本实现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小组合作实验、共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除了作为“学习者”的身份,也扮演了“传教者”,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
要负责,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让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责任感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