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培训基本知识一、危险源辨识准备(一)学习危险源基础知识学习AQ/T10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学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
1.安全的概念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损害风险的状态”。
当损害风险超出了法律法规的要求,超出了方针、目标及企业的要求,超出了人们普遍接受程度的要求等,则认为是一种不安全的状态。
因此,安全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2.危险源的概念及分类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可归结为两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因意外释放而造成事故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
在煤矿施工中,使用的油料、油漆等易燃物品就存在能量,机械运转中的机械能,起重及高空作业中的势能,高压气体、高压液体都属于第一类的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在正常情况下,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的释放,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的措施失效,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物的故障: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
主要由于设计缺陷、使用不当、维修不及时,以及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例如电线绝缘损坏发生漏电;管路破裂引起其中的有毒有害介质泄漏等。
②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业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不按规范要求操作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等原因造成事故。
例如:合错了开关引起检修中的线路带电;非岗位操作人员操作机械等。
③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施工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照明、通风等方面的因素,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
如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的腐蚀而降低结构的强度;工作场所强烈的噪声会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发生失误等。
3.其它定义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1—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风险预控: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
(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出现的过程。
)不安全行为:可能产生风险或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
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风险管理对象:可能产生或存在风险的主体。
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
风险管理标准:针对管理对象所制定的以消除或控制风险的准则。
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
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风险管理措施:是指达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具体方法、手段。
(二)收集与学习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收集国家、地方、行业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文件等资料的现行版本。
学习《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2017试行)》及其它专业标准和要求。
(三)成立危险源辨识工作组1.各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危险源辨识工作,在人员、时间和其他资源上给予支持和保证。
2.必须由懂专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工作组,按专业分成采掘、机运、通防、地测防治水和综合管理等危险源辨识小组,小组成员可由各级生产骨干、技术骨干、安监员、调度员、一线操作人员等组成。
3.确定危险源辨识工作场所及人员分工。
二、煤矿企业危险源的辩识(一)危险源辨识方法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就是危险源辨识。
要识别矿井覆盖范围内、全过程中的危险源。
在危险源的辨识过程中,应综合地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询问交谈:找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能直接指出其工作中的危害,可以初步分析出工作中存在的一、二类危险源。
—2———现场观察: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较全面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剖析。
——查阅有关记录:查阅曾经发生的事故(包括未遂)档案、职业病记录等。
——获取外部信息:查阅系统内兄弟单位的有关文献资料。
——工作任务分析:分析每个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危害。
需要有较高的综合安全素质和实践经验。
——安全检查表: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组织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可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
(二)危险源辨识范围本次危险源辨识主要对《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及其它专业标准所管控的危险源,逐条进行辨识。
在辨识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危险源属性,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三)危险源辨识的注意事项危险源辨识要防止遗漏,要分析两种活动时的危险因素,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下潜在的各种危险,分析在约束失效,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后果的危险源。
两种活动:正常活动和非正常活动;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五种职业健康安全危害:机械、电气、化学、辐射、热能;五种环境因素:水体、噪音、资源和能源、其他。
(四)《煤矿安全规程》管控的危险源辨识(井工部分)1.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的条款内容,辨识出条款管控的危险源内容,2.规程条款中遇到m2,mm2,m3等带有上标的符号时,因上标的符号在最终的数据中不能以上标保存,编辑时,在“危险源内容”中的相应符号后面,按相应格式加文字描述,并用括号括起,例如:“大于20m3/min。
”,表示为“大于20m^3/min(立方米/分)。
”条款中遇到的表格形式的内容,将表格中的内容用语言精准描述。
—3—条款中使用的“>、<、≥、≤”符号,在“危险源内容”中以汉字“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替换表示。
其他字母单位可直接适用。
3.表格填写要求表格所有内容字体为“四号”、“宋体”字。
规程条款:规程的条款标记,第一条、第二条……,不得用数字1、2标识。
条款内容:规程相应条款的原文,可根据需要分段单独描述,单独描述时,“规程条款”列要补全条款号。
同一条有多个项时,必须单独列出,并在“规程条款”中标明项序号,如:“第二十五条井筒设计前,必须按以下要求施工井筒检查孔:(一)立井井筒检查孔……(二)斜井井筒检查孔……”编号:所辨识的危险源序号,数字标识,从1,2…开始。
危险源内容:依据规程条款内容辨识的危险源描述。
辨识说明:用于说明规程内容辨识情况。
如果此条内容未辨识,保留规程原文内容,辨识的危险源内容为空,在此说明“此条未辨识”。
如果条款内容的某一句或某一段未辨识,将未辨识的规程原文改为红色字,并在此说明“红色标注未辨识”。
此表扩展为多页时,要注意每页都必须带表头,不要用word的自动加行跨页,否则没有表头,不便查阅。
4.《煤矿安全规程》中每条款的内容按照段落或逻辑上的完整性,分解到“标准内容”栏目中。
如:第十六条开凿平硐、斜井和立井时,自井口到坚硬岩层之间的井巷必须砌碹,并向坚硬岩层内至少延深5m。
在山坡下开凿斜井和平硐时,井口顶、侧必须构筑挡墙和防洪水沟。
则原则上分段辨识。
如果某条款内容含有多个子项,如:—4—第二十二条运输巷两侧(包括管、线、电缆)与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新建矿井、生产矿井新掘运输巷的一侧……(二)生产矿井已有巷道人行道的宽度……(三)在人车停车地点的巷道上下人侧……5.标准内容是从《煤矿安全规程》各条款中分解得到,每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标准描述,分解的内容不能仅按照逗号简单去拆分。
常见的方法是按照段落、句号、顿号分解,较为复杂时,也可以按照分号分解。
6.如果存在几种前提条件、几种表现形式,表述危险源时,应该全部单独列出。
如:“在山坡下开凿斜井和平硐时,井口顶、侧必须构筑挡墙和防洪水沟。
”这一句应辨识成八个危险源:(1)在山坡下开凿斜井时,井口顶未构筑挡墙。
(2)在山坡下开凿斜井时,井口侧未构筑挡墙。
(3)在山坡下开凿斜井时,井口顶未构筑防洪水沟。
(4)在山坡下开凿斜井时,井口侧未构筑防洪水沟。
(5)在山坡下开凿平硐时,井口顶未构筑挡墙。
(6)在山坡下开凿平硐时,井口侧未构筑挡墙。
(7)在山坡下开凿平硐时,井口顶未构筑防洪水沟。
(8)在山坡下开凿平硐时,井口侧未构筑防洪水沟。
危险源表述时,可用“未、没有”等否定语句表示,如上面所示“未构筑……”。
出现“和”字时,必须按逻辑组合分别表述,如:“在山坡下开凿斜井和平硐时,井口顶、侧必须构筑挡墙和防洪水沟。
”需要将其辨识成八条。
—5—出现“或”字时,按逻辑组合辨识。
7.生成煤矿危险源基础文件,完善危险源相关属性。
《煤矿危险源基础文件》Excel表格格式如下:煤矿危险源基础文件填写要求:规程条款:内容及填写要求同编辑生成word文档的“规程条款”。
文件名:《煤矿安全规程》以外的其他技术规范、标准,公司标准,矿规章、制度等其他要求的文件名称。
章节号:其他要求的文件中的章节、条款号。
标准内容:内容及填写要求同编辑生成word文档的“条款内容”。
默认为《煤矿安全规程》的原文,其他要求文件的内容在相对应的行中。
编号:条款识别的危险源编号,以数字“1、2……”表示。
—6—危险源内容:依据规程条款内容辨识的危险源表述。
专业属性:确定其专业属性,根据危险源专业分为:矿建、矿井、开采、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测、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防灭火、防治水、井下爆破、监控与通信、职业病危害防治、应急救援,共计17个专业属性。
确定专业属性时,采煤和掘进都涉及的,选择为“开采”,涉及全矿井的,选择为“矿井”,其他按专业确定。
风险类型:确定风险类型时,要根据危险源产生的原因进行判断确定,包括“人、—7—在确定风险类型时,同一危险源因致其存在的原因不同,其所属的风险类型也不同。
如果某一危险源同时存在多种风险类型,则应进一步予以分析,分别加以考虑。
(一个危险源必须明确一个管理对象,因此当管理对象不同时,也应分拆。
管理对象的定义,见下文。
)事故类型:依照煤安字(1995)第50号文《煤炭工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统计规定(试行)》划分的伤亡事故统计分类标准,将煤炭工业行业生产伤亡事故分为以下8类:(1)顶板事故:指矿井冒顶、片帮、顶板掉牙、顶板支护垮倒、冲击地压、露天矿滑坡、坑槽垮塌等事故,底板事故也视为顶板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