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小儿推拿穴位小儿保健按摩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
现将小儿保健按摩常用特定穴、操作及作用介绍如下。
1、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天门穴称开天门。
一般次数为30~50次。
【作用】祛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2、坎宫(眉弓)【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坎宫穴称推坎宫。
一般次数为30~50次。
【作用】祛风解表、醒脑明目。
3、天柱骨【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由上而下直推天柱骨穴称推天柱骨。
一般次数为100~500次。
【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解热镇痛。
4、胁肋【定位】从腋下两侧至脐两侧。
【操作】以两掌自两胁搓摩至脐两侧称搓摩胁肋。
一般搓摩50~100次。
【作用】顺气化痰、解除胸闷。
5、腹【定位】自肋弓下至耻骨联合上。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一般分推100~200次,摩5min。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6、肚角【定位】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相对捏拿肚角穴称拿肚角。
一般拿3~5次。
【作用】止腹痛。
7、脊柱【定位】大椎至龟尾(即龟尾尖)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脊柱穴区称推脊柱;用食、中二指在上,拇指在下自尾部由下而上捏脊柱穴,同时向前推进,称捏脊。
一般推100~300次,捏5~7次。
【作用】推脊柱有清热通络的作用。
捏脊柱有调和阴阳、和脏腑、理气血、培元气的作用;还有强健身体,提高免疫力,是小儿保健常用穴位。
8、七节骨【定位】第四腰椎至龟尾(龟尾端)成一直线。
【操作】用指外侧缘或食、中二指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直推七节骨穴区,分别称推上七节骨或推下七节骨。
一般推100~300次。
【作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
9、龟尾【定位】在尾骨端。
【操作】用中指揉龟尾穴称揉龟尾;按龟尾穴称按龟尾。
一般按揉均100~300次。
【作用】止泻固脱、通利大便。
10、脾经【定位】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用拇、食二指捏拿小儿拇指,使之微屈,从拇指尖推向指根为补脾经;反之,向相反方向推为清脾经;用拇指螺旋式揉脾经穴称揉脾经。
一般推揉100~3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11、肝经【定位】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由食指根推向指尖称清肝经。
一般推100~300次。
【作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12、心经【定位】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由指尖推向指根为补心经;反之,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心经。
—般推100~300次。
【作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补心经能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13、肺经【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由指根推向指尖称清肺经;反之,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肺经。
【作用】推肺经能宣肺清热、祛风解表、化痰止咳以及补益肺气等。
14、肾经【定位】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肾经;反之,向相反方向推为清肾经。
一般次数为100~300次。
【作用】补肾经能补益脑肾,温养下元;清肾经能清热利湿。
15、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由食指尖推至虎口为补大肠;自食指指根推向食指尖为清大肠。
一般次数为100~300次。
【作用】补大肠能温中止泻、涩肠固脱;清大肠能清利肠腑、消积导滞。
16、小肠【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由指尖边缘直推向指根为补小肠;由指根推向指尖为清小肠。
一般次数为100~300次。
【作用】推小肠能清热利尿、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
17、四横纹【定位】掌面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四指并拢,在四横纹穴区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指甲掐四横纹穴区,称掐四横纹,一般推100~300次,各掐3~5次。
【作用】推四横纹能调中行气,消除腹部胀满;掐四横纹能清热除烦。
18、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向指根方向推称补胃经;向指尖方向推称清胃经。
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一般次数为100~300次。
【作用】清胃经能清泻胃火、和胃降逆;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
19、板门【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指端在手掌大鱼际板门穴区作平面揉称揉板门。
一般次数为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20、内八卦【定位】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掌心至中指根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用拇指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运称运内八卦。
一般次数为100~300次。
【作用】理气化痰、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21、二扇门【定位】掌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用食、中二指分别在中指两侧凹陷二扇门穴处揉之称揉二扇门。
一般次数为100~300次。
【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
22、内劳宫【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操作】用中指在掌心正中内劳宫穴揉之称揉内劳宫。
一般次数100~300次。
【作用】清热除烦。
23、一窝风【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用中指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一窝风穴处揉之称揉一窝风。
一般次数为100~300次。
【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止痫。
24、三关【定位】前臂外侧缘,由腕关节至肘关节一段。
【操作】用拇指自腕关节直推向肘关节称推三关。
一般次数为100~300次。
【作用】温阳散寒、发汗解表、补气行气。
25、天河水【定位】前臂正中,自腕横纹中点直上至肘关节。
【操作】在天河水穴区用食、中二指自腕横纹中点直推至肘关节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腕横纹中点一起一落弹打至肘关节,并同时随之用口吹气,称打马过天河。
一般次数为100~300次或皮肤发红为度。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26、六腑【定位】前臂内侧缘,自腕关节至肘关节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肘关节内侧缘直推向腕关节,称推六腑或退六腑。
一般次数为100~300次,或皮肤发红为度。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27、足三里28、上马29、乳旁《足部反射疗法概论》足部反射区保健按摩手法足部反射区按摩手法很多,除保健按摩常用手法的大部分手法都可以用于足部保健按摩外,由于足部本身结构的特殊性,在足部保健按摩中也形成了一些特殊手法,有它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由于足部的面积相对全身面积要小,足部肌肉组织坚实松软的程度不一。
足部存在着各组织器官的反射区,其各个反射区的位置,形态各异,就需要采取相应有效的特殊按摩手法。
简介如下:一、单食指扣拳法【动作要领】一手握足,另一手半握拳,食指尽量弯曲,以弯曲的拇指桡侧固定,用食指近节指间关节背侧着力压、刮足部反射区(图8—4)。
此法应用最广,多用于点状、带状反射区。
【适用反射区】额窦、头、脑垂体、眼、耳、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肝、胆、大肠、小肠、生殖腺等反射区。
图8—4 单食指扣拳法图8—5 单拇指扣拳法二、单拇指扣拳法【动作要领】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挟持住足部,用拇指指间关节背侧面着力压刮足部反射区(图8—5)。
【适用反射区】鼻、小脑及脑干、胃、胰、十二指肠、膝、肘、肩、颈项、三叉神经、上颌、下颌等反射区。
三、拇指推法【动作要领】分拇指推压法和拇指旋推法两种。
用拇指罗纹面着力,在足部反射区部位做单方向的直线或螺旋移动,移动要缓慢,压力要均匀(图8—6、8—7)。
【适用反射区】胸、横膈、肩胛骨、胸椎、腰椎、骶骨、髋关节、坐骨神经等反射区。
图8—6 拇指推压法图8—7 拇指旋推法四、拇指揉按法【动作要领】用拇指罗纹面紧贴于足部反射区上,其余四指挟持住足部,起配合作用,拇指罗纹面做均匀有力地回旋揉动、揉后按压、或按揉结合(图8—8)。
【适用反射区】鼻、三叉神经、心、脾、胃、胰、十二指肠、肛门、胸、内耳迷路、肋骨、上下身淋巴腺等反射区。
图8—8 拇指揉按法图8—9 双指扣拳法五、双指扣拳法【动作要领】一手握足,另一手半握拳,以食、中两指的近节指间关节在足部反射区上压刮(图8—9)。
【适用反射区】小肠、肘关节等反射区。
六、食指钩掌法【动作要领】食指、拇指张开,其余三指半握拳,用食指桡侧缘在足部反射区上进行压刮(图8—10)。
【适用反射区】甲状腺、尾骨内侧、尾骨外侧、髋关节、子宫、前列腺、生殖腺等反射区。
图8—10 食指钩掌法图8—11 双指钳法七、双指钳法【动作要领】一手握足,另一手食中二指屈曲呈钳状,相对用力钳夹反射区或做均匀的推动(图8—11)。
此法仅用于少数反射区。
【适用反射区】颈项、颈椎、胸椎、腰椎、膝、肘、肩等反射区。
八、双掌握推法【动作要领】双手掌分别握持足部内外侧,同时推抚足底及足背,往返操作,或一手握持足部一侧,另一手推抚,双手交替进行(图8—12)。
【适用反射区】作用整个足部,包括足底、足背及足内外侧部。
图8—12 双掌握推法九、双食指刮压法。
用双手拇指固定足部,双手食指弯曲呈镰刀状,以双手食指侧缘同时施力分别刮压足部有关反射区。
此法多用于足背横带状反射区。
适用反射区:膈。
足部反射区一、头部(大脑)【定位】位于双足拇趾腹全部。
左半球大脑的反射区在右足,右半球的大脑反射区在左足。
【适应症】高血压、低血压、中风、脑震荡、眩晕、头痛、失眠、老年痴呆症、脑外伤后遗症等。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拇指揉按法。
二、额窦额窦位于前额,是与鼻腔相通的含气腔隙,以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分。
生理功能: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定位】位于双足十个足趾顶端。
右边额窦在左足,左边额窦在右足。
【适应症】中风、头痛、头晕、失眠、鼻窦炎、发热及眼、耳、鼻、口腔等疾患。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单拇指扣拳法、拇指推压法。
三、小脑及脑干小脑位于后颅腔内,大脑半球枕叶的下方。
脑干由中脑、脑桥、延髓组成,位于小脑前方,大脑半球和脊髓之间。
生理功能:小脑有三种主要机能,即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和协调肌肉的运动。
脑干与脊髓一样具有反射机能和传导机能。
反射机能指由躯体或内脏传人引起躯体和内脏的效应。
传导机能指能承上启下地传导各种上行或下行的神经冲动。
在脑干有许多重要神经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呕吐中枢。
【定位】位于双拇趾根部靠近第二节趾骨处,右半部小脑及脑干的反射区在左足,左半部小脑及脑干的反射区在右足。
【适应症】小脑疾病、脑震荡、脑肿瘤、高血压、失眠、眩晕、头痛、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紧张及肌腱关节疾患。
【手法】拇指揉按法、单拇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
四、垂体垂体(亦称脑下垂体)重约0.5--0.7克,位于大脑半球下蝶骨的垂体窝内,与间脑相连,呈椭圆形,颜色灰红。
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
生理功能;腺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它与下丘脑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功能单位,起上连中枢神经系统,下接其他内分泌腺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