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反思
绵阳市中考改革实行开卷考试的尝试已有两年了,各方面对开卷考试的作用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决策层却对其充分肯定,声明2010级将继续探索,中考政治仍将实行开卷考试。
鉴于此,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探讨师生在应对政治中考开卷考试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我辅导学生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供各位行家批评指正。
对于政治开卷考试,由于大多数人不了解,错误地认为现在思想
政治的学习不需要背诵了,用不着动太多脑筋思考,考试时翻书就
能找着答案、轻松拿到高分。
因而初三学生在开始学习时,普遍都不太重视,但到考试时,又茫然不知所措,成绩很不理想,叫苦之声
不绝于耳。
作为多年从事政治教学的我,深知开卷考试的难处,更明白要在
短时间里提高学生成绩绝非易事。
因而在刚接手九年级政治教学时,就会开宗明义地讲清楚“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目的、特点、我们面对的困难、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解决问题的对策等”,让学生明白“学习有一定困难,但方法比困难多,前景是光明的”,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增强学生信心,几年下来效果还不错。
那么,开卷考试中我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一、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主动性、积极性较低
长期以来,初中学生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太重视政治学
科的学习。
绵阳市政治在中考分值中只有30分,同时学生在这门学
科上分值差距也不会太大,而语、数、外三科都是150分。
“分数才是硬道理”,理所当然地使学生除了每周两三节政治课学习以外,在课外学生几乎是不摸政治书的。
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分析能力不强,从而进一步影响其高中政治的学习。
要改变这种状况,适当提高政治在中考的分值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请有关部门
能否考虑一下这个建议。
当然政治老师在大环境还未改变的情况下,应多给学生做宣传工作,讲得客观具体,态度和蔼可亲,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实效。
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班主任沟通,争取班主任的支持,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为提高中
考政治成绩打下思想基础。
二、长期以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政治课的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初中一、二年级每周只有两课时,初三也只有三课时。
一些地方初中一、二年级政治又实行闭卷考试,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查占了很重的分量,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多反映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知和再现程度,这就助长了死记硬背之风。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很少去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
而政治老师在本已有限的课时内,还要让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背书。
自然上课时老师是急急忙忙地赶新课,拓展的内容也不会很多,活动开展得也很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是一件好事。
但开卷考试试题比闭卷考试试题灵活且难度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要求学生具备运
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判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从闭卷考试一下子过渡到中考的开卷考试,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能力在短时间内不易得到提升。
所以我以为改革应配套,能否初中一、二年级就逐步实行开卷考试,以及早转变师生的观念,改革教法和学法,为中考奠定坚实的知识
和能力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要求老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政治,一定要注意平时的教与学,要有意识地加强分析题
的练习。
只要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效果就会凸现出来。
三、中考热点多,命题切入点无限,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强,教师工作量大
开卷考试,其特点是以开放性的主观试题为主。
开放性试题一般选择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中相关知识点的交叉
点作为载体,紧扣交叉点命题。
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
但学生的时间有限,政治教学的课时有限,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个能力
自己去找准时政热点以及与教材相关知识的交叉点。
当然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责无旁贷的落到老师身上。
政治老师要钻研教材,要关心时事,要在茫茫网络上苦苦寻觅时政热点,要绞尽脑汁想命
题的切入点,头发都掉了一大把。
开卷考试与其说是考学生,不如说是考老师,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老师的工作量变得很大。
每年的时政热点不少,作为老师,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时政热点,把握其中心思想;其次要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全面掌
握,不局限于某一节或某一课;另外还要紧扣教材,对时政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最后编制初三迎考时事热点专题,进行时政热点专题的复习。
然而就每年的中考试题而言,能“猜中”中考热点的人不少,但能“猜中”热点命题切入点的人却很少。
热点有限,而命题切入点无限,以所谓有限的热点分析角度去应对无限的命题切入点,无异于
盲人摸象。
所以我觉得教会学生审题、答题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审清题是做好分析题的关键,而学生的审题能力普遍不高。
审题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情,教师要特别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反复练习,学生就会找到感觉,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对热点材料的审题,重点应抓好两点:
1.读。
即认真阅读材料和要求,弄清题意,这是解答开卷试题的前提。
怎么读呢?“题读三遍,其义自现”。
第一遍通读大意,读第二遍时要结合设问,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点,在材料中划出关键词句,即显性信息,这有利于考生抓住问题的要害、理清答题思路。
有时“读”和“划”还不够,还需要“概”。
因为有些背景材料篇幅较长或较为复杂,仅仅靠“划”还不能很好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所以还需要划分层次,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方能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捕捉到热点材料的有效信息,即归纳概括出隐性信息。
2.联。
即联系教材,找到课本中对应的基本知识点,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步。
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是解答主观题的前提,但要准确回答,必须回归教材,必须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显性和隐性信息)
同考点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即透过材料折射考点知识。
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题意,组织答案。
其命题一般不外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因此,对每个专题或其下辖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的分析,同样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样三个角度分别展开。
总之,开卷考试对于师生来说都还是新生事物,这就要求教师既
要大胆探索,又要细心地指导学生搞好适应性训练,共同做好考试
准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潼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