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正式PPT课件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正式PPT课件
• 王安石,自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时期著名 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 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 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写得都很 好。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 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 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 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20新21 法的前奏。
苏轼
横看 侧 ,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跟 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 吧!
2021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2021
从这一、二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 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 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2021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 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 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也他就所是站人的们位常置说不的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2021
飞 来 峰 之 景
2021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20,21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词语解析
• 寻: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是一种虚指,极言塔之高。是夸 张的写法。
• 为什么飞来峰的其他美景诗人都没有描 写,而单单只写飞来峰的“高”? 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于 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不畏表现了使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 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也是诗人雄心勃 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2021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宋代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 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 ,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官 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多惠政。学识渊博,喜 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 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 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2021
题西林壁
2021
2021
1.同一座山,为什么使人看到的景不 一样?
2.使人站在“最高层”和“此山中” 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
《登飞来峰》 诗人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 浮云不会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题西林壁》 诗人因为处在此山中,所以有些迷惑,看不起 庐山的真面目。
2021
• 飞来峰,高168米。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 故名。
说说两首古诗的异同?
相同.1.都写游山,都是借观景议理 2.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3.连结句用“缘”字引导主题都相同。
不同:1.《登》书写个人胸怀抱负,《题》 谈论普遍认识规律。
2.《登》正面写登高才能“不畏浮云 遮望眼”,《题》反面写“身在此山中” 的做法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结果。
2021
▪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021
▪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2021
两首诗都在写景,景与景之间有 什么不同之处?
•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旁观者清
2021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 看待问题
2021
背一背: 题西林壁
• 闻说:听说。 • 畏:怕 • 缘:缘故,缘由
2021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 各种不同的姿态。
2021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 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 前的小事所羁绊。
2021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这个道理。
202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2021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2021
; ; ; ; ; ……
横看
2021
侧看
2021
远看
2021
近看
2021
抬 头 仰 望
2021
低 头 俯 视
2021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 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 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 题。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 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 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