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登飞来峰》优秀课件 实用PPT
《登飞来峰》优秀课件 实用PPT
学习目标
1 、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能用自己的话 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 深刻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3 、 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 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 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 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改革家。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 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 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 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 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获 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 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 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 ,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词语释义
(1)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 寻,形容塔很高。 (2)闻说:听说。 (3)畏:害怕。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5)望眼:视线。 (6)遮:遮挡,遮住。 (7)缘:因为、由于。
疏通文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很高很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在上面可以听到天鸡报晓,看见太阳初升。
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 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的怀才不遇情感; 而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王安石则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 无畏精神。
课堂检测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 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眼____ _,_自__缘__身__在__最__高_。层
课堂检测
3、如何理解三、四句中的“不畏”“浮 云”“最高层”的意思?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 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浮云”,比喻、双关,既指眼前所看到的云 层,又指困难、障碍以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 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指千寻塔的最 高层,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后两句写 景、议论、抒情,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 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使诗歌既有生 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0-4-19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登高望远成为文人情感抒 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课和崇尚 之风,“登高必赋” 也被认为大夫必须具 备的才能之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 年青人,途径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登 上飞来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 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 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诗的意 境。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合作探究
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 意呢?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 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 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合作探究
“最高层”又该怎样理解?
“最高层”一语双关,既指塔的最 高层,又指政治最高决策层,表现了诗 人渴望登上政治决策最高层的雄心壮志 。
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 人高瞻远瞩,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 诗人不畏艰难、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同学们也像王安石 一样有凌云壮志,勇攀人生高峰,为自己的 人生涂上辉煌的色调。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站得高 看得远 理
景 寓情于景 情
拓展延伸
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 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 峰》中所变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合作探究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歌是怎样将写 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 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 融。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抒情: 不畏艰难;说理:登高望远。
写作特色
思绪连贯紧密,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 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 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 “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 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 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 远的胆识气概。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远望的双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合作探究
《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 点各是什么?
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合作探究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 句回答)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 现手法?
合作探究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 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 么?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 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合作探究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阐明了 怎样的哲理?
描写、议论、抒情。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人生哲理。 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 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 这两句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
合作探究
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登 高揽胜后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合作探究
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 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合作探究
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孔子
合作探究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 的地方?
这首诗并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 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 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 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 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 豪迈气概。
合作探究
主旨
此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 瞻远瞩,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 诗人不畏艰难、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 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飞来峰上千寻塔。 夸张手法。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 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 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合作探究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 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 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其实“鸡鸣日 升”的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 象征。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 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 彩的基调。
(2)《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不__畏__浮__云__遮_望__眼__,__自__缘__身__在__最__高__层_____。
课堂检测
2、《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是( B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 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 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 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 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 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 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背景链接
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 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 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 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 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 新法的前奏。
知识链接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 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 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 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 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 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 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 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