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8小升初语文热点题型全国通用词语【要点归纳】一、近义词【重点】(一)定义: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宽敞"和"宽阔"。
与"近义词"意思相近的词为同义词。
(二)近义词使用技巧:汉语中的近义词,如同满园的鲜花,五彩纷呈,香气各异,只要精心选用,恰当布局,就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生辉。
例如:"死"的近义词许多。
有的富有口语色彩,其中有的含有褒义,带有惋惜之情,例如:老了、走了、光荣了、去见马克思了;有的含有贬义,带有憎恶之情,例如:断气、挺腿、完蛋、翘辫子、见阎王。
有的富有书面语色彩,也有褒贬义分,例如,含褒义的有:逝世、去世、谢世、长逝、永别、殉职、殉国、牺牲等;含贬义的有:毙命、丧命、暴卒等。
有的语词只能用在皇帝诸侯身上如:薨、崩、驾崩、宾天等;有的只能用在僧人身上,如:涅盘、坐化、圆寂;用在道士身上如:升天,得道,成仙了等。
可见,近义词十分丰富,要使表情达意十分贴切恰当,不得不精心选用。
【难点】区别:1.意义:(1)词义程度的轻重:不少近义词所表示的事物在概念上差不多,但程度上有轻重的分别。
(2)词义的着重点:"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的意思。
但诡辩重在"诡",即"欺诈、怪异,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误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错误的言行进行辩护"。
(3)词义范围的大小:"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的意思。
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以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之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的范围较小;"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4)词义使用的对象: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情况。
"领略"与"领会"都有"理解、体会、认识"的意思。
但前者着重指情感上的体验、欣赏,可以连接"风味""风光"等;而后者着重指理性上的了解、体会,适用于抽象的事物,可以连接"内容"、"道理"等。
2.色彩:(1)感情色彩不同:"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
但"鼓动"是个中性词,"鼓舞"是褒义词,"煽动"是贬义词。
(2)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书面语和口语上。
3.用法:(1)从词语的搭配上:如"交流"和"交换","交流"多偏重于虚的事物,"交换"多偏重于实的东西。
(2)从语法功能上辨析:"公然"、"公开","公然"只能当状语。
"公开"可以充当状语、谓语、定语等。
二、反义词【重点】(一)定义: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
(二)注意事项:1.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短"(长度),"开头"--"结尾"(过程),"古"--"今"(时间)。
2.不是任何一个词都有反义词。
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如:"书"、"笔")大部分没有反义词。
3.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义项相配的反义词,如:"快"--"慢"、"钝""清淡"--"浓郁"、"油腻"。
4.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5.只有广泛意义上的形容词才有反义词。
确定的动词、名词之类的没有反义词,比如"飞"没有反义词;"鸟"没有反义词。
三、词语搭配【重点】(一)定义:词语的搭配是把词组成短语的练习形式,是组词的引申,对于辨析词义,造句、修正病句都有较大的作用。
一个词能与哪些词进行搭配是有一定限制的,换了另外的词就不恰当。
(二)技巧:首先,要注意词义搭配必须合乎事理。
看一看词的意义适用于说什么事、什么东西或情况,意义上能不能配合。
考虑搭配得当,不仅要根据意义,还要根据语言习惯。
总之,词语搭配时,要注意两个概念是不是同类事物,注意这种事物是不是具有这样的性质和状态,注意动作和行为与它所涉及的事物是不是联系得上。
【难点】形式:1.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搭配(通常也叫主谓搭配)。
2.动词和名词搭配(通常也叫动宾搭配)3.形容词和名词搭配(通常也叫修饰语和被修饰语搭配)4.形容词和动词搭配(修饰语和被修饰语搭配)5.动词和形容词搭配(通常也叫动补搭配)四、词语归类【重点】(一)从构成方式来看,可以分成: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自由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
如:山、水、天、地、人、有、土、红、凑;仿佛、苍茫、蜈蚣、琉璃、参差、蹉跎;敌敌畏、阿司匹林、萨克斯、麦克风等。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二)词性来看,可以分成:1.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2.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包括:(1)副词,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3)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4)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5)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
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
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
【难点】汉语中的一词多义多用。
如:1.他(人称代词)怎么(疑问代词)还(语气副词)不(语气副词)来(行为动词)呀(叹词)?2.下回(量词)我(人称代词)还(重复副词)来。
3.有(存现动词)借(行为动词)有(存现动词)还(行为动词),再(重复副词)借(行为动词)不(语气副词)难(形容词)。
五、关联词语【重点】(一)定义:关联词一般分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
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
(二)特点:1.作为连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2.说话时很容易发现必须带有的一到二个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连在一起无论是说还是听都觉得很舒服。
将分句连起来,使它变为通顺、完整的一个句子。
(三)复句分类:(关联词)1.转折关系:(1)虽然……但是……(2)尽管……还是……(3)尽管……但是……(4)……却……(5)……然而……(6)……但是……(7)虽然... ...却(8)既然......也......2.假设关系:(1)如果……就……(2)要是……那么......(3)即便…...也……(4)即使……也……(5)倘若……就……(6)要是……就……(7)倘若......便......3.并列关系(1)如果……就……(2)要是……那么......(3)即便…...也……(4)即使……也……(5)倘若……就……(6)要是……就……(7)倘若......便......4.递进关系(1)不但……而且……(2)不光……也……(3)不仅……还…5.选择关系(1)是……还是……(2)要么……要么……(3)或者......或者...... (4)与其……不如……6.因果关系(1)因为……所以……(2)之所以……是因为……(3)由于……因此……7.承接关系(1)先……再……(2)首先……接着……然后……再……又(3)先……然后……(4)接着……最后……(5)一……就……8.条件关系(1)只要……就……(2)只有……才……(3)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4)……却……(5)……是……是……【难点】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1.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2.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
3.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4.该用关联词的地方不能缺少关联词5.不要乱用关联词六、成语【重点】(一)、定义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二)、格式主要是四字成语,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
(三)、特征1.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2.意义整体性: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
"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