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2.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首先在引言部分教材中指出卤素原子结构上的相似和不同,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卤素的性质,显得自然流畅。

卤素性质的比较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地、客观地展现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卤素元素族的特征既典型又明显。

卤素的物理性质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直接分析表中的数据就可以得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反映了结构的特点。

卤素的化学性质是通过推测,再用实验事实验证。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的相似和递变以及上一节有关氯的性质,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入手,经过分析、比较,对卤素化学性质进行推测。

然后用事实验证。

以氯气为例,将其他卤素单质与氯气进行对比,抓住反应条件的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不同等加以比较,得出性质的变化规律。

接着通过卤素置换反应的演示实验,直接得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

最后,还介绍了碘的一个特性反应。

这样安排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关于含卤化合物中的卤化银,教材中以演示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溴化银、碘化银,联系上一节的氯化银,并介绍卤化银的感光性。

阅读教材中进一步介绍了应用。

此外教材正文中还特意大篇幅的介绍了碘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这对于引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有重要作用。

本节重点和难点: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法建议1.卤素的物理性质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

相似性:都有颜色和毒性,不易溶于水(氟除外),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递变性:从氟到碘,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依次增大,熔点、沸点依次升高。

要注意把这些和它们的原子结构联系起来。

氟、氯、溴、碘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其单质的颜色由淡黄绿色、黄绿色、深红棕色到紫黑色,逐步加深,这与结构有一定关系。

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白色太阳光被吸收了一部分以后,剩下未被吸收的部分,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颜色。

氟、氯、溴、碘随着分子量的增加,熔点、沸点依次升高,并且状态也从常温下的气体变化到固体。

这些性质与它们的晶体结构有关。

因为它们都是分子晶体,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

当结构相似时,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故熔点、沸点随之升高,常温下的聚集状态就出现了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

2.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大部分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讲解。

3. 化学性质也要注意和原子结构相联系。

相似性:由于卤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7,它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它们均显-1价,是较强的氧化剂,是较活泼的典型非金属,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性质递变的原因: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即非金属性减弱,氧化能力降低。

4. 关于可逆反应要注意强调是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

最好举例说明。

5.建议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

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6.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也可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写出一篇小论文,谈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卤族元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2.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能力目标: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学重点:卤素性质比较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验证教学过程: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

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

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一、原子结构的特点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

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白色的太阳光被吸收了一部分以后,剩下未被吸收的部分,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颜色。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

碘的升华以演示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

例如:砂子和碘的混合物。

实验:溴和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以实验的形式加以讲解。

列出表格常温下水中苯四氯化碳汽油酒精F2浅黄绿色强烈反应反应反应反应反应Cl2黄绿色浅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Br2深红棕色黄→橙橙→橙红橙→橙红橙→橙红橙→橙红I2紫黑色深黄→褐浅紫→紫紫→深紫浅紫红→紫棕→深棕红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二、物理性质状态:气态固态颜色:浅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复习:氯气的化学性质,从氯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的知识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相似性板书:三、化学性质1.相似性:(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X2=2HX(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H2O=HX+ HXO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

讲课时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

此处可以播放课件“卤族元素”。

板书:2. 递变性(1)与金属反应:(2)与氢气反应:讲述:可逆反应并举例说明。

分析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电解水为什么不是可逆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板书:(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

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金属、与氢气、与水的反应,初步得出结论: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作业:书后习题板书设计:第二节卤族元素一、原子结构的特点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二、物理性质状态:气态固态颜色:浅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三、化学性质1.相似性:(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X2=2HX(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H2O=HX+ HXO2. 递变性(1)与金属反应:氟(F2)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氯(Cl2)可以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溴、碘也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反应。

例如:2Fe+3Cl2 2FeCl3而2Fe+3I2 2FeI2(2)与氢气反应:反应条件由易到难;反应剧烈程度由剧烈变为缓慢;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

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第二节卤族元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学重点: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其特殊性。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 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是什么?2.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和递变性。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通过实验来说明,还可播放动画“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1. 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 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 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 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说明:每次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小结: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顺序。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

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

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 2NaCl(熔融)=2NaF + 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Cl2+ 2Br-= 2Cl-+ Br2氧化性:Cl2 > Br2还原性: Br- > Cl-Cl2+ 2I-= 2Cl-+ I2氧化性:Cl2 > I2还原性: I- > Cl-Br2+ 2I-= 2Br-+ I2氧化性:Br2 > I2还原性: I- > Br-结论:单质氧化性:离子还原性: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老师总结: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

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

对比现象。

板书:3. 碘遇淀粉变蓝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提示:在注重卤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某些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