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研究
传统客家建筑表现形式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1.1 空间层次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是指依据传统聚落的空间等级、分布、职能类型等对空间构成 进行的划分,依据聚落内中心的情况可以分为无中心(包括若中心)、单中心、多中 心三类。
单中心布局
多中心布局
在同一区域内,若只有一个姓氏的族人居 住,聚落往往呈现出单中心的现象。建筑 的规模随着居住人数的增多扩大,具有可 增长性。
当地势的坡度很大时,会采用 沿坡分层筑台法。在建造时基 地做迭级处理,房屋则在各层 台地上建造,当地势坡度很大 时屋面也会做分级处理。
1.3 与山的结合—坡地处理
利用坡地建造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利用坡地建造。当地势的坡度较小时,建筑通常依坡而建,是客家围龙屋的常见做 法;此种做法也能够使建筑更好地满足采光、通风及排水要求。
2. 4 三层次空间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祖堂 中堂
大门 禾坪 半月池
强
私
密
性
中
由 弱
至
强
弱
第一层次空间 第二层次空间 第三层次空间
第三层次空间:是建筑空间 的核心部分,也是建筑内部 进行群体活动的主要场所, 具有明显的礼制建筑特征。
第二层次空间:是建筑内外 的转换空间,是建筑外部空 间向建筑内部空间过渡的枢 纽。
1.4 与水的结合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临水而居是中国传统营造观念中的重点之一,一则为了生活和生产的方便;二则水 的存在可以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美化建筑环境的同时还能起到调节局部 气候的作用。
半月池
前塘后坡式布局
在客家围屋中,通常会在围屋前面建造半圆形池塘,俗称“半月池”形成“前塘后 坡”的传统建筑格局。半月池作为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常做养殖和灌溉之用, 同时也是客家建筑的消防用水。
以厅堂为中心的建筑布局 祖堂位置
2. 3 中轴对称
门厅 客家围屋中轴线空间排列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传统客家建筑中,基本 表现出了严格的中轴对 称性; 客家建筑将所有的公共 空间集中在中轴线上, 并通过对建筑与庭院空 间的规格、尺度、秩序 等方面的精心组织,将 各种严密的礼教仪规演 绎为沿中轴线严谨的空 间序列
第一层次空间:公共空间, 早期是作为客家的生产用空 间,在后来的演变中,禾坪 逐渐成为举行民俗活动、共 享宗族信息的场所,相当于 现代广场的原始交往空间。
2. 5 通风采光排水的设置
院落、天井空间
外通廊的布置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池
天井是建筑的进风口,弥补了建筑外 客家聚居地区多雨,因此客家人往往用外通 围封闭、开窗少和开窗小的不足,为 廊连接建筑各个部分,为其提供避雨空间的 建筑提供更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环境。 同时也起到了遮阳的作用 池的设置可以减少雨水反溅对墙体的侵害,同时防止积水现象的发生。
「客家建筑研究」
惠州中原顾问事业部 张裕苗 2015.08
目录
一、传统客家建筑分布特征 二、传统客家建筑表现形式 三、当代客家建筑元素运用
壹 传统客家建筑分布特征
自然条件 人文特点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聚居地位于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和广 东东北部,处于闽、赣、粤三省交界的岭南地区
1 自然条件
2 人文特点
客家人因战伐、不仕二 朝、逃军务、南下逃荒 等原因迁徙,早期的客 家建筑很保留了中原建 筑的风格;
客家人对居住空间提出 了很高的防御性要求
客家民系作为南迁 的中原人,儒家文 化,在建筑布局及 装饰装修中都有所 体现;
同时也传播了佛教 和道教思想
客家民系作为南迁的汉 民族Βιβλιοθήκη 继承了“尊祖崇 古”的儒家思想形制;
1.5 注重风水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客家人信奉风水的观念对客家建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营造的第一步选址上,风水 观念是影响传统客家建筑聚落形态的主要元素之一。以风水理论来考察宅舍的具 体方法分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四个步骤。
梅州客家围龙屋
梅州桥乡村秋官第龙脊
从聚落整体布局上看,风水是对“势” 觅龙:龙即山脉,在平原就是岗陵之类。
客家建筑双重门
客家土楼外墙窗洞
门是整栋建筑防御方面最薄弱的环节, 通常客家建筑中对外出口只有一个, 为加强防御甚至营建双重门
多层的客家建筑中底层通常不设置窗洞,随着 建筑层数的增高,其窗口随之增大
2. 2 向心性平面布局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在客家建筑中,无论哪种类型的布置,礼制厅堂都是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客家 文化的象征。以祖堂为核心的空间构成构成客家建筑的向心性平面布局,祖堂 是整栋建筑的视觉焦点。
气候
• 亚热带气候,夏季气 温高,日照时间长, 广大地区夏长无冬日
• 春夏多雨的关系,空 气湿度大
地形地貌
• 形态复杂,山脉、河 流、山地、丘陵、台 地及平原交错,且山 地居多
自然资源
• 客属地区的黄土、山 石和木材等自然资源 丰富
• 赣江、汀江和梅江三 大河流和众多支流流 经此地,也为客家人 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客家文化是要求“整体 大于局部”的文化,家 族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
利益甚至家庭利益。
自明末清初部分客家人 赴海外经商以来,有侨 居海外背景的客家人接 受了西方建筑文化,并 试图融入传统客家建筑 中,才有了客家侨乡特 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
格
社会政治的影响 宗教信仰与礼制 民俗与宗族观念 外来思潮影响
贰
的讲究,而依山而建的客家围龙屋便是 察砂:砂即宅基四围的土石高路高地。
对风水术的体现,其布局起到“造势”、 观水:因水主财,水界气,为生机财源所在。
“避凶”的作用
点穴:穴有真有假,山水向为真,山水背是为假。
2. 1 注重防御功能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客家聚居的地区往往是贫瘠的山区,自然环境险峻,同时又要应对原住民的侵扰 及宗族械斗,客家人必须要利用共同的力量才得以发展。因此,客家人选择聚族 而居的生活方式,建造对外攻击性较弱但具有极强防卫性的民居。
如果有不同姓氏的人住在同一个区域内, 客家建筑聚落会呈现出多中心的分布。称 之为围团式布局,一般是按照姓氏宗族的 不同,三五成群的置于坡地或山脚。每个 群体都自成体系,互不干扰。
1.2 与山的结合—台地处理
纵向台地筑造法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筑台法
当地势的坡度较大时,对坡地 进行相应的改造,形成具有高 差的台地,建筑沿等高线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