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训练ppt课件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训练ppt课件

⑤Crede手压法 用拳头由脐部向耻骨方向滚动, 也可将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其余手指放在下腹部膀 胱区,用力向盆腔压迫, 帮助排尿。需避免因加压 使尿液返流引起肾盂积水。 适用于尿滞留的患者。
PPT学习交流
14
部位:脐下方,逐渐向内下施力 压力:4.9kp(压裂熟透的西红柿)
PPT学习交流
15
5.导尿治疗
PPT学习交流
2
正常排尿机制
膀胱充盈→膀胱壁感受器
兴奋→骶髓排尿中枢→脑桥排尿中枢和大脑叶皮层→发出允许排尿的指
令→兴奋骶髓逼尿肌中枢
→逼尿肌收缩;同时膀胱
颈、后尿道阻力下降;松
弛尿道外括约肌→从而排
出尿液。
PPT学习交流
3
2.器械检查
(1)尿流动力学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能客观
地反映逼尿肌、尿道内、外括约肌各自的功能状态及 其在储尿、排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尿流动力学测试 有助于准确诊断及治疗膀胱功能障碍。
PPT学习交流
5
(3)测定残余尿量:排尿后膀胱内残留的尿液
称为残余尿。正常女性残余尿量不超过50ml,正常男
性不超过20ml。测定残余尿量常用的方法有导管法 和B超法。在膀胱功能训练中:残余尿量大于150ml,
说明膀胱功能差,残余尿量在100~150ml之间,膀胱功能
中等;残余尿量小于100ml(平衡膀胱),膀胱功 能满意。前两者需要采用导尿等方法辅助排出。
方法: 测量前嘱患者饮水400~500ml,待膀胱充盈后嘱患者取
坐位,采用膀胱训练方法诱导自行排尿后,记录排出量。 排尿后立即导尿,所导出的尿为残余尿量。
PPT学习交流
6
3.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病理生 理及分类
外周神经病变 神经脱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症) 老年性痴呆 基底节病变 脑血管病变 额叶脑肿瘤 脊髓损伤 椎间盘疾病 医源性因素
PPT学习交流
4
(2)简易膀胱容量与压力测定方法:简易膀
胱容量与压力测定方法可以评估患者的膀胱逼尿肌 及括约肌功能。目前, 公认的膀胱安全压力上限是 40cmH2O(1cmH2O =0.098kPa)。虽然排尿期压 力可以允许有短暂的升高,但如果排尿时间延长, 膀胱内压力长时间高于40cmH2O,将造成上尿路引 流不畅,损害肾功能。膀胱内不超过安全压力时的 最大容量被称为安全容量。
按拟定时间进行导尿。导尿前通过对膀胱区扣击、 挤压、诱导等刺激方法尽力排出尿液后立即进行 导尿,促使建立反射性膀胱.
PPT学习交流
18
(2)在排尿增多及残余尿量减少的情况下,可减 少导尿次数:当残余尿量在300ml以上每4小时 导尿1次;当残余尿量在300ml-200ml,两次导 尿间歇期间能自动排尿100 ml以上,导尿可改 为6小时导尿1次;当残余尿量少于200ml,两 次间歇期间能自动排尿200 ml以上。导尿可改 为8小时导尿1次;残余尿量少于100ml可终止 导尿。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的功能训练
PPT学习交流
1
1.神经源性膀胱的定义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 膀胱和尿道的主要功能有:(1)以较低的膀胱内压和
较高的尿道压力储存尿液;(2)规律地排出尿液。 储尿和排尿均为反射活动,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交感、副交感和躯体神经)的控制下协调完成。当 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起膀胱的 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时,即发生神经源性膀胱。
方法:
口服抗胆碱能制剂,如托特罗定。 膀胱壁肉毒素注射。 肠道膀胱扩大术或膀胱自体扩大术。
2.逼尿肌活动不足;括约肌过度活跃. 3.膀胱容积要足够大.
PPT学习交流
17
(1)通过每天定时饮水(每小时125ml、一日总量 1800ml左右)或(早、中、晚餐各400ml,上午、 下午、晚8时各200ml),从晚8时至早6时不饮水, 使膀胱定时充盈(勿超过500ml)
SCI患者也不外乎出现上述尿动力学改变,约70%颈髓损伤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 60%骶髓损伤出现逼尿肌无反射,各类改变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叠。
PPT学习交流
9
4.根据膀胱功能障碍表现的处理流程
PPT学习交流
10
5.膀胱再训练方法
①盆底肌肉训练 自主收缩耻骨、尾骨周围的肌肉, 每次收缩持续时间10s,重复做10次,每天训练3次。 适用于压力性尿失禁。
PPT学习交流
7
PPT学习交流
8
SCI者的尿动力学改变
——ICS在最新报告中将神经源性下尿路障碍者的
尿动力学改变分为以下几种:
l 充盈期:
s ① 感觉减退或过敏; s ② 植物神经感觉; s ③ 膀胱容量缩小或增大; s ④ 逼尿肌反射亢进; s ⑤ 括约肌无反射。
l 排尿期:
s ① 逼尿肌无反射; s ② 外括约肌反射亢进; s ③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s ④ 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
①间歇导尿(高度推荐) 间歇导尿(IC)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间歇导尿
包括无菌间歇导尿和清洁间歇导尿(CIC)。推荐使用 12-14 Fr的导管,导尿频率4-6次/天,导尿时膀胱容量 小于400 mL。间歇导尿的患者推荐每年至少随访一次。
PPT学习交流
16
(1)间歇导尿
间歇导尿的前提:
1.逼尿肌过度活跃;括约肌过度活跃.逼尿肌反 射亢进要被抑制.
(扳击点:神经分支区域内某个固定的局限的特别敏感的 小块皮肤或粘膜)
PPT学习交流
12
已形成放射性膀胱者可用手 指轻叩耻骨后方(膀胱区)
部位:耻骨上区(膀胱区)。
叩击频率:50-100次/分,每 次叩击100-500次。
以手腕的力量,指腹叩击
PPT学习交流
13
④Valsava屏气法 患者采取,身体前倾,训练患者 收缩腹肌增加腹压,也增加了膀胱急骨盆底部的压力, 促使尿液排泄。适合用于尿滞留导致的充盈性尿失禁。
②尿意习惯训练 训练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如餐 前30min 、晨起或睡前,鼓励患者入厕排尿。白天 3 ~4小时排尿1次,夜间2次,也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调整。适用于急迫性尿失禁。
PPT学习交流
11
③激发技术 为或引发膀胱反射性收缩,寻找触发 点(排尿扳击点),定时对患者膀胱区域进行不同方 法的刺激,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如牵张,叩击耻骨 上、会阴区、挤压阴茎、刺激肛门、听流水声等辅助 措施后诱发排尿。适用于反射性尿失禁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