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同名13917)并逐渐系统化,创立了城市生态学。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中,已开始将生态思想引入城镇化进程中。
该“大纲”指出,城市的扩张不断吞噬着风景优美的周边绿色地带,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公众健康进一步遭到威胁;城市扩张剥夺了人们身心受到滋养的权利。
因此,城市规划的首要责任是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最基本需要,从人类的居住、休闲、工作、交通四大主要活动入手,“把自然引入城市”,将城市纳入其所在地域的整体影响之中考虑,以区域规划取代简单的行政规划,城市聚合体的界限应由其经济影响范围决定。
进一步明确了城镇化发展中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三)将绿色生态研究放在城镇发展的中心地位,强调城市发展重点应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20世纪80年代以后)。
此时期,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潮进一步高涨。
特别是到90年代,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在城镇化发展中,绿色理念全方位推进,从只注重绿色规划到向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全方位渗透。
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O.Yanitsky)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想模式,认为在这一模式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虽然目前的现实可操作性不太强,但这一理念蕴含着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把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放在了城镇发展的首位。
这些理论不单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研究城镇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对已有经济增长模式提出的反思,强调在快速发展经济中要妥善处理好与环境、社会的关系。
我国绿色城镇化相对国外起步较晚,从建设设施上来看,整体的绿色化基础建设相对较弱,绿化的涉及范围并没有做到全面普及。
中国城镇化迫切需要向绿色发展转型。
今年以来,全国许多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地区等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十分严重。
按照2012年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对雾霾的担忧尚未散去,地下水的污染又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的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空气污染、水污染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病”的集中表现,所造成的健康损失极大,事关生命安全。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大城市病”并不仅仅是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所造成的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问题,更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扭曲的激励机制联系在一起,最终导致了“病态的城市化”。
尤其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甚至直接威胁城镇居民的生存底线,喝干净水,吸清洁空气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期待。
中国城镇化要向绿色发展转型,首先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所以,中国必将推进城镇化的绿色发展转型,围绕城市体系、产业结构、制度安排及企业和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进行。
在国外绿色城镇化取得成功的模式下,我国在进行相关政策制度的改革改良之后,绿色城镇化的道路也将与国外接轨。
本人通过阅读相关书本资料,搜集相关网络信息资源,从各方面来论证本文并为本文提供理论与数据基础。
学校提供的大量信息资源,也是数据资料来源的一个重要保障。
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涵盖了中文与外文两种数据库。
其中中文数据库包含几十种的资源名称,如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而外文数据库同样也包含几十种的资源名称,如CCC(外文期刊网)、CUP(剑桥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等。
这些丰富的资源也为本文的写作创造了基础条件。
2.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2.1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介绍了绿色城镇化相关的理论,进而描述比较国内外绿色城镇化的现状;第二,研究国外先进绿色城镇化的措施与理论,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并探讨针对这些问题的相关政策制度与解决方案;第三,通过举例我国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成果,从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中探讨类似问题与规律,对未来的绿色城镇化道路进行憧憬规划。
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绿色城镇化道路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与当前国内实施的城镇化政策,指出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因素,这是本项研究的关键和难点;二是解决第一步得出的问题,对第一步的成果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在当前条件下能得到的有效解决对策,因此这也是本文的成果所在。
3. 总体研究思路及预期研究成果3.1 总体研究思路3.1.1搜集相关资料数据,写好绪论通过学校的图书与网络资源,了解城镇化与绿色城镇化的概念与特点,了解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建设的历程,查阅国内外绿色城镇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情况,对本文的大体框架有个大致掌握,在此基础上写好本文的绪论。
3.1.2 理解城镇化的现实意义与绿色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不断集中聚集的过程,但在我国也有把农村建设成城镇的案例,城镇化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了解城镇化的现实意义是本文进行绿色城镇化研究的前提。
而绿色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价值观念转变与创新的概念,是基于一种注重生态平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兼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正确认识绿色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才能从本质上明白绿色城镇化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从深层次方面找到绿色城镇化的解决对策。
3.1.3分析国外某些国家绿色城镇化道路的历程国外一些绿色城镇化效果良好的国家的城镇化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发达国家美国的城镇化建设非常好,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波折。
从它们失败与成功的案例中分析其因素,并了解其相关对策,由于人种、历史与社会地域的原因,因此可以从社会层面来看待城镇化在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3.1.4 我国绿色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比如所谓的“鬼城”,城市居民圈地,工厂向农村搬迁等等。
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比如推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这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县市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
强调城镇化要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针,提高质量,趋利避害,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城镇化存在诸多失衡和不可持续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超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发展明显不足。
通过这些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实施绿色城镇化。
3.1.5 结论由于绿色城镇化相关的理论不是很多,前人在该方面的研究也不是特别多。
本文经过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绿色城镇化实际实施过程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对相关的问题与案例也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找到普遍适用的规律。
根据这些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论点和结论。
3.2 预期研究成果通过在学校图书馆与网络上所收集的书籍、文献等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完成本论文的编写工作。
本文主要通过对城镇化概念及理论做了介绍,并结合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干预的作用和影响的异同点。
通过本文能对绿色城镇化的概念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了解绿色城镇化的优势与特点,分析其对城市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城市整合等方面的影响,预期成果包括:一是找到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异同点,还有不同的国家政策对城镇化作用影响的大小,从社会层面分析得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结论;二是综合比较我国城镇化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比较它们实施的条件与建设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因素对绿色城镇化作用的大小;三是阅读2篇以上(10000字符左右)的外文材料,了解国外PPP项目的现状并完成2000汉字以上的英译汉翻译和2000汉字以上的文献综述。
4. 研究工作计划(进度安排)5.主要参考文献[1] 余晖,秦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绿皮书—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2] Pauline Vaillancourt,Roesnau.PublicPrivate PolicyPartnerships[M].Cambridge,Mass:MITPress,2000[3] Nick Timmins. Building Better Partnership [J]. Financial Times, 2002(2):34-37[4] A.Ucbechukwu. Elinwa and Silas A.BubaConstruction cost factors in Nigeria[J].Journal of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Management, Vol .119 No.4.1993:698-713 [5] Jonathan P. Doh and Ravi Ramamurti.Reassessing Risk in developing CountryInfrastructure.Long RangePlanning,2003,36:337-353[6] M.M.Kumaraswamy,ernnlentalroleinBOT-ledinfrastrueture development.IntemationalJournalofProjeetManagement.2001:195-205[7]JonathanP.DohandRaviRamamurti.Reassessingriskindevelopingeountry infrastluctUre.LongRangePlanning.2003:337-353[8] 李秀辉,张世英.PPP: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J].中国软科学.2002(2):51-54[9] 李秀辉,张世英.PPP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J].工程规划.2002(7):74-76[10] 王灏.PPP的定义和分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4(5):23-27[11] 王灏.城市轨道交通票价管制政策研究—地铁PPP运作中的票价方案分析[J].宏观经济究.2004年第5期:61-63[12] 王灏.PPP:模式的廓清与创新[J].投资北京.2004(10):75-78[13] 王灏.政府与民间融资PPP模式助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J].投资北京.2004(11):33-36[14] 王守清.项目融资的一种方式一一BOT风险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3(5):46-48[15] 李永强,苏振民.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博弈分析[J].基建优化.2005(5):16-21[16] 彭桃花,赖国锦.PPP 模式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中国工程咨询,2004,7:11-13[17] 程述,谢丽芳.工程项目风险分担模型探讨[J].工程项目管理,2006,11:93-96[18] 赵国富,王守清.基础设施BOT/PPP项目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194-195 [19] 杭怀年,王建平.PPP模式公私博弈框架和合作机制构建[J].建筑经济.2008(9):40-42[20] 成昀.马普托港项目融资案例的启示[J].建筑经济,2006,6:93-96[21] 宋丹.现阶段我国政府在PPP项目融资模式中的职能与作用研究〔J].北方经济.2007(l):85-86 [22] 柯永建,王守清等.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分担[J].建筑经济.2008(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