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及其影响》专题训练一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称为土壤热通量,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
下图示意7月份某地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1~2题。
1.地表至地下40 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 )。
A.吸热量增加
B.散热量增加
C.日均温减小
D.日温差减小
2.影响地下1 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势高低
B.植被覆盖
C.太阳辐射
D.海陆位置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随着深度增加,在不同时段的土壤热通量并非为单一的递增或者递减的变化,说明吸热量和散热量在不同时段是波动变化的;40 cm以下始终为正值,说明以吸收热量为主,且变化较小,只能说明日均温变化幅度小,不能反映日均温减小。
第2题,读图可知,1 cm附近的土壤热通量昼夜变化较大,且在正午前后吸热最多,在凌晨以散热为主,与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规律相同,所以影响地下1 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
答案▶ 1.D 2.C
夜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其多少常用夜雨率表示,夜雨率指20时至次日8时降水量总和占一天中降雨量的百分比。
读青海省6~9月平均夜雨率的空间分布图,回答3~4题。
3.甲地夜雨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气流,夜雨量大
B.位置偏东,受夏季风影响较显著,夜雨量大
C.地处高原,夜晚降水量较白天小,夜雨量小
D.临近河流,白天水汽较夜晚充足,夜雨量小
4.夜雨率高有利于该地( )。
A.棉花的生长发育
B.地表水下渗量减少
C.土壤水分含量增加
D.地质灾害频次减少
解析▶第3题,甲地位于湟水谷地,受地形影响,夜晚冷气团沿山坡下降,谷地上方为上升气流,形成夜雨。
第4题,夜雨率高会直接导致该地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该地不适合大量种植棉花;夜雨率增加会使地面下渗量增加,由于该区域山地地形较多,夜雨率高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频次增加。
答案▶ 3.A 4.C
一段时期内,我国东部某区域受某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多日晴好天气,该系统中心位于图乙中b 地。
图甲为摄影爱好者在该地一公园内所拍摄的景观照片。
读图,回答5~6题。
5.若受此系统持续影响,则该地区可能( )。
A.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B.风力明显增大
C.昼夜温差减小
D.阴雨连绵
6.若a、c两地也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之下,与c地相比,a地天气相对( )。
A.湿冷
B.干冷
C.暖干
D.暖湿
解析▶第5题,受该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多日晴好天气,结合图片中显示树叶飘零,可推断该天气系统为冷高压。
若受此天气系统持续影响,则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污染气体不易扩散,空气质量可能越来越差;高压中心是下沉气流,风力小;天气以晴天为主,昼夜温差增大。
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高压,北半球的高压中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
若a、c两地也在此天气系统控制之下,与c地相比,a地的气流来自较低纬度,是东南风,天气相对暖湿;c地吹西北风,天气相对干冷。
答案▶ 5.A 6.D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
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
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
”据此回答7~9题。
7.文字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A.欧洲西部
B.非洲南部
C.中国西北
D.马来群岛
8.“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的原因可能是( )。
A.位于赤道无风带
B.雨、烟受重力作用
C.地转偏向力为零
D.受人为因素干扰
9.推测“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赤道,全年风力较小
B.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
C.地处雨林,土壤比较贫瘠
D.地处低纬,没有四季变化
解析▶第7题,由题干材料“没有季节之流转”可知,该地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分布有植被、山地。
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不会出现“烟缕垂直地升起”;非洲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有明显的四季更替;中国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植被稀少;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四季更替,植被覆盖率高。
第8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由于温度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小,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多对流雨,风速微弱。
第9题,由题干材料“没有季节之流转”可知,该地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土壤肥力对季节更替无影响;低纬度范围为0~30°,包括热带和部分亚热带,而亚热带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更替。
答案▶7.D8.A9.B
读1961年至2014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1961年至2014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会导致西藏( )。
A.冰雪面积减少
B.森林面积减少
C.耕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减少
D.降水量、江河径流量减少
11.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对境内高原湖泊水位年际变化影响很大,其基本变化趋势是( )。
A.持续降低
B.持续升高
C.波动降低
D.波动升高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1961年至2014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波动上升,气温升高,则冰雪融化量大,冰雪面积减少。
第11题,1961年至2014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波动上升,气温升高,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而河川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不会增长,而将会加快萎缩,高原湖泊水位会波动降低。
答案▶10.A11.C
12.为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中国科学院在青藏高原东北隅——祁连山北支冷龙岭东段南麓的大通河河谷建立了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该站地处(37°37' N,101°19' E),海拔3200 m。
读海北站不同深度地温日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海北站地温日变化的特点。
(2)下垫面性质不同,地温的分布不同。
监测数据表明,有植被覆盖时的地温高于裸露地表时的地温,年平均高0.3 ℃左右。
分析有植被覆盖时地温高的原因。
(3)监测站成员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监测站的气温日变化与冷龙岭山顶有明显差异。
请从冷龙岭山顶气温日变化的角度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解题时应根据图示内容,分析最低和最高温度出现时间的特点及不同深度地温振幅变化的特点。
第(2)题,应从植被导致土壤湿度增大,比热容增大,存储热量多,利于地面增温来进行分析。
第(3)题,应从山顶面积小,受地面辐射影响小,受周边空气的自然调节影响明显来进行分析。
答案▶(1)地温的日变化表现出峰谷的周期变化;深层地温日变化与地表温度有关,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最高、最低出现时间自上而下滞后,且振幅减小。
(2)地面有植被覆盖时,地温虽然由于草丛阻碍阳光的直接照射而增温缓慢,但覆盖物的存在,一方面使土壤保持较高湿度,土层热容量大,储存热量多;另一方面草层使热量消失得到缓冲,使土壤热量散失少,从而保持较高的地温。
(3)山顶地面面积小,受地面辐射影响小,空气流通快,受到周边空气的自然调节影响明显,昼夜气温变化小(或白天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而升温,近地面的高温空气会很快被四周低温的空气带走而降温,晚上反之,导致山顶的气温日变化小)。
13.锋面是全球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在中纬度地区最为常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并说明判断依据。
(2)根据图示信息,从天气系统名称、锋面雨带位置、锋面雨带范围等方面比较OP和OQ所示锋面系统的差异。
(3)如果48小时后,该天气系统中心O东移至甲地东部,分析在此期间甲地的天气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析▶第(1)题,依据四周水平方向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合(水平方向气流向左偏转)可判断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半球。
第(2)题,图示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左侧是冷锋,右侧是暖锋;冷锋锋面坡度较大,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第(3)题,48小时后,甲地天气状况发生的变化可以从气温、气压、降水、风向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南半球。
四周水平方向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合(水平方向气流向左偏转)。
(3)气压变化:从低压中心的东部移动到西部,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气温变化:从暖锋锋前移动到冷锋锋后,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降水变化:降水先增多,后减少(由晴天转为阴雨天气,再雨过天晴)。
风向变化:从低压中心的东部移动到西部,风向从东北风转变为西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