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旅游审美自然美

浅谈旅游审美自然美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美学专题题目:浅谈旅游美学和自然美系(院)旅游外语学院专业班级 12旅管(3)班学号 1225050328学生姓名周烨雯2013年 6 月 20 日目录引言 (1)一、审美的含义,意义和特点 (2)(一)审美的含义 (3)(二)旅游审美的现实意义 (3)(三) 旅游审美的特点 (4)1、旅游审美主体审美观的差异性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二、自然美的含义和具体类型 (4)(一)自然美的含义 (5)(二)自然美的具体类型 (5)1、形态美2、色彩美3、声音美4、嗅觉美5、动态美6、结构美7、质感美8、综合美三、旅游审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6)(一)做好观赏前的准备 (6)(二)把握好观赏时机 (7)(三)选择好观赏位置 (7)(四)安排好观赏节奏 (8)(五)留意特殊的观赏姿态 (9)浅谈旅游审美与自然美引言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所谓的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因此,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与审美的关系,在此先对审美的内涵作简要阐述。

一、审美的含义,意义和特点(一)、审美的含义审美是指人(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审美客体)的观照、感悟、享受和再造,是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构成的一种关系。

在审美关系构成体系中,必须包括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动机和审美场。

首先,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基本要素。

审美客体即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审美主体即具有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人。

两者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同等重要,其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而言不是对象。

”这就是说,对于无审美素质的人,即使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也不能与其形成审美关系,发生审美现象。

其次,审美动机是构成审美关系的现实条件,只有当审美主体产生了一定的审美需求,对审美客体产生审美注意,并形成一定的审美态度时,才能形成现实的审美关系。

再次,要构成良好的现实审美关系,还需要有审美场,即良好的审美环境和审美氛围,这一要素对审美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审美属意识范畴,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步伐和审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征。

中华民族在自身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孕育了耐人寻味的儒家、道家与禅宗审美风范。

按照现今的理解,儒家主要倡导“中和为美”,道家崇尚“自然为美”,而禅宗则追求“空灵之美”,这在宏观上便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三部曲”,另外,我们认为中国美学的总体精神,主要融贯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之中,所有这些或多或少地积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乃至整个旅游的全过程。

(二)、旅游审美的现实意义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人们的旅游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向往异地闻名遐迩的高山大川或者阳光灿烂的海滨,有的向往他乡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或者异彩纷呈的风情习俗,但不管·人们的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都无不包含着对美的追求。

人们通过旅游活动,在变换地域、开阔视野、观察接触和认识环境中寻求娱乐和消遣,增知益智、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获得美的享受,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游览、观赏性的审美活动,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在现今旅游实践活动中,风景名胜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一定时间背景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构成的旅游吸引物,例如,山水草木、风花雪月、云霞鸟兽等属于自然景观,而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园林建筑、民俗风情等属于人文景观。

但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它们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吸引游客,这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属性,否则就不属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主要决定于它给人们的美感,因此,在旅游实践活动中,旅游业经营者和一切旅游从业者,仅仅考虑一时的接待数量和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还要考虑能否将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即旅游资源所蕴涵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能否发现美、创造美,这才是衡量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营成败的关键。

由此看出,研究旅游资源的美感便是研究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旅游审美的特点1、旅游审美主体审美观的差异性旅游审美主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的承担者,具体地讲,是指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具有审美结构和功能,并与旅游资源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者。

从旅游主体而言,对同一旅游景观,不同旅游者的理解与感受往往大相径庭,形成不同的审美观。

比如,同样置身于偏远乡间,有人会激动得手舞足蹈,发出“村舍茅屋万岁”的感慨。

有的人则兴趣索然,无动于衷。

同时登临五岳独尊的泰山,不同的游客产生的感受也不同。

人们这种旅游审美观所存在的差异性,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差异。

在旅游活动中,美感并不是对审美客体简单地复写和被动反映,而是随着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不同而产生千变万化、因人而异的特定情绪和情感状态。

二是文化差异。

无论是哪一地区、哪一民族的旅游者,对于风景的审美都是有特定文化背景的。

由于旅游者的种族、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所以对美的要求与欣赏水平大有差异。

旅游者作为旅游审美主体,由于相当数量的人受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限制,其审美能力并不很高;与此同时,旅游者都有积极主动获取美感的愿望,在旅游活动中,最易直接、生动、形象地接受教育,所以旅游过程又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旅游审美客体,具体来说就是指旅游景观,即地理环境中具有美感的各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旅游审美客体,即旅游景观美学价值的复杂性,具体表现为:第一,旅游审美客体往往具有一定规模。

它一般包括一个区域的风光,其本身的规模有时达几千米,几十千米,甚至上百上千公里。

旅游者要欣赏它,不能从外部进行观赏,而必须从内部进行持续的审美体验过程。

当旅游者置身于风景之中来欣赏风景,景随步移,步移景换,由此产生的审美快感各不相同。

第二,旅游审美客体广泛多样。

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如山岳、江河、湖海、花木、鸟兽、虫鱼等,还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园林建筑、城乡村落、民俗风情等等都可能成为旅游者审美的对象。

旅游审美客体的广泛多样还表现在即使是同一景观,其往往由多种因素组成,每一种因素都可以构成多种美学价值的景观类型,如以地貌为基础的风景资源就可使人产生多种美感:山地和沟谷可呈雄伟、壮观和奇险的动人景色。

而平原给人的美感又不一样,它使人产生平远的意境。

此外,还有多种引人注目的造型地貌景观,如果再加上奇异的传说、神话,那么这种地貌景观观赏价值就更加丰富多彩,如桂林的象鼻山、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昆明的“睡美人”等等。

第三,旅游审美客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不同的变化。

不同的季节、气候会给旅游景观带来不同的特征,旅游景观因时而异,使旅游审美客体不是单纯的画面,而是一个风景的系列。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可以亲临现场,直接面对审美客体,获得切身的感受,这是优点。

然而由于旅游时间的限制,旅游者经常只能走马观花,没有机会反复观察和深入思考,加之旅游者对所处的旅游环境一般都比较陌生,并且重复前往某地旅游的可能性较少,所以对旅游对象的印象难二、自然美的含义和具体类型(一)、自然美的含义自然美即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美。

例如蓝天白云、湖光山色、花鸟虫鱼等等的美。

自然美常分为两大类:天然形态的美和“人化自然”的美。

天然形态的美是未经人工改造的原始的自然美,如珠穆朗玛峰雪地、原始森林、野生的植物等;“人化自然”的美,则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园林建筑美以及人工驯服的观赏性飞禽走兽等。

自然美贵在自然,即不带任何人为的迹象,例如浩瀚的海洋、鲜艳的红梅、苍劲的青松等,皆是自然天成,依其固有的规律而发展,因而自然美就不带有任何人为的自然性。

例如梅花冰肌玉骨的风韵、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品质,都是以其自然品性和风姿而展现出自然美。

这就是自然美独具的客观自然性特征。

自然美贵在多姿多态,自然物的无限多样决定着自然美的无限多样性,例如江河之美不同于山泉之美,蓝天之美不同于绿地之美等等。

宇宙之内有多少自然物,就有多少自然美,这是自然美的可贵特征。

另外,同一自然事物,其美也是多样的,如月有阴晴圆缺,云气有四时不同,“春融洽,夏葱郁,秋疏薄,冬黯淡”。

多姿、多态、多样性,正是自然美的绝妙特征。

自然美还贵在有启发性、寓意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以松柏喻示人的高风亮节,比喻革命志士坚忍不拔的精神;以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勉励自己养成洁身自好、一尘不染的品格等等。

(二)、自然美的具体类型在地理环境中,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构成的旅游景观,都以某种美的形象吸引着旅游者,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旅游景观所蕴涵的美难以胜数,下面就择其重要方面进行旅游审美方面的简要分析。

1、形态美无论是自然界赋予的或是人工建造的各类景观,都是以某种形态存在着,这也是人们能够感知的首要条件。

其形态及其数量的范围和某些特征,可以形成不同的美感,如山势起伏蜿蜒、山体线条柔和、植被茂密、水色净美者,则产生秀美的感觉;如平畴无垠,水面坦荡,视野开阔,可极目无际者,则产生旷、远等美感。

千姿百态的形态,通过人们的感知,形成各种美感,使旅游者得以享受。

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雄即雄伟、雄浑,意味着形象高大、气势磅礴。

泰山为“五岳”之尊,素以“天下雄”著称。

从绝对高度上看,其主峰海拔1 545 m,在地貌分类上只属于中等山体,但因为它位于海拔仅三、五十米的辽阔坦荡的华北平原东侧,以磅礴之势凌驾于齐鲁大地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势,给人以高大、雄浑之感。

当登上泰山极目远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之感油然而生。

雄伟之美可使游人产生仰慕,甚至敬畏之情,增加人们的豪情壮志,催人奋进。

(2)、奇即奇特,指少见的、独具一格的外部形态。

在我国诸多名胜中,以“奇”为美的景观首推黄山。

黄山奇美,主要源于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黄山72峰,各有自己特殊的山石形象,有的势若天柱,有的形态古怪———似人,似兽,似物,丰富多彩,惟妙惟肖;黄山的松树更是奇特,有“迎客松”、“送客松”、“凤凰松”、“连理松”……奇松怪石共同构成了黄山独特的松石之美。

我国以“奇”为美的景观甚多。

如“奇秀东南”的武夷山、“天下奇秀”的雁荡山,人文旅游资源中也不乏此种奇特之物,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月牙湖”、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汉代“天马”等,这些景观或体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或表现出人类的奇思巧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