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_萨_巴特尔

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_萨_巴特尔

[收稿日期] 2007-04-04

[作者简介] 萨#巴特尔(1961-),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

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

萨#巴特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德性与德行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概念。然而,自

古以来中西方伦理学界对德性与德行的具体使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却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西方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用/德性0这个概念,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出现了/理智德性0和/道德德性0等说法。而中国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则用/德0这个概念,但也出现了/德性0和/德

行0等说法并存的现象。名词术语上的这种差别不是没有原因的,它集中体现着中西方伦理思维

方式的根本性问题。在西方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性0(理智德性)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

终极目的本身,/德行0(道德德性)则只是完成这种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和手段而已。在

中国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0或/德性0(理智德性)只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或手

段;而/德行0(道德德性)才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目的本身。一个人只知道/德性0不等于他有道

德;同样,一个人也不是先成为道德的人然后再去做有/德行0的活动。/德性0是人的内在品质;

而/德行0则是人的外在品行。内在品质要通过外在品行来表现;外在品行是内在品质的影像。

因此,人们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德性与德行的联系

及区别,才能够充分认识和找到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德性;德行;中国伦理学;西方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 B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7)05-0096-06

德性与德行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概

念。通常情况下,评价一个人及其道德修养的时候,

西方伦理学家们一般用/德性0这个概念,并且它的

用法非常广泛和普遍,尤其是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家

们十分注重人的德性,认为德性是一种品质。与此

相反,中国传统伦理学家一般则用/德行0这个概念,

并且它的用法同样也非常广泛和普遍,尤其是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学派的儒家学说十分注重人的

德行,认为德行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人之所以为人,

就在于德行。

一、何谓德性或德行?

/德性0一词希腊原文是AQESGc,最初见于荷马史

诗5奥德赛6[1](P447),后拉丁文译为virtus,英文依此译为virtue。该词的原意是表示优秀、高尚、高贵或

卓越,指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中国学者们

对virtue的译法虽然各不相同,但一般译作德性、美

德、德行或德,其中多数学者都主张把virtue译作德

性。

在西方伦理学家眼里虽然/德性0所论及的范围

很广泛,它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生命物或器物拥有

的突出优点0[2](P51),但主要还是用来指人的品质。

按照苗力田先生的理解,/人之所有为品质,物之所

有为性质。0[3](P26)那么,什么样的品质是属于德性,

什么样的品质属于德行呢?在荷马史诗里德性是指

人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严格履行其道德要

求的一种义务。正如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这种义

务主要是指希腊人的/武士之王0[4](P233)的英雄壮9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总第203期)举。因此在荷马史诗中,/德性(aretei)的意义几乎

等同于勇敢0[2](P50)。在苏格拉底那里人的德性主

要显现在人的/知识0上,因此他提出了/德性即知

识0的著名道德命题。这就是苏格拉底为何强调/认

识你自己0这一古希腊神殿神谕的主要原因。德谟

克利特和柏拉图都认为,德性就是一种/智慧0。为

了证明其观点,柏拉图从灵魂开始研究人的德性,逐

一论证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等具体概念,再经理

念论的阐发,最终提出了/善的理念0这一总体概念。

他认为善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

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0[5](P267)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德性伦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古

希腊以来一直盛行的/灵魂说0入手,把灵魂分为理

性和非理性两大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既然人

的灵魂有两大部分,那么人的德性也就可以分为理

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等两大部分;理智德性是人的理

性活动上的德性,道德德性则是人的欲望活动上的

德性。为了明确自己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智慧、

理解和明智是理智德性,慷慨与节制是道德德性。0

[6](P34)关于具体德性方面,亚里士多德不但列举了

¹ 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参见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2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7页)。德目表,而且对其中的理智德性(科学、技艺、明智、

努斯、智慧、理解、体谅)和道德德性(慷慨、大方、大

度、温和、友善、诚实、机智、羞耻等)作了详细的研

究。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更明确提出:/人的德

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

动的品质。0据有的学者的考证,德文中的tugend来

自于taugen,而这个词原本是表示/有力量0之意,因

此,德国人普遍认为德性就是力量。于是康德就说:

/意志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它只选择那种理性在不受

爱好影响的条件下,认为实践上必然的东西,也就

是,认为是善的东西。0[7](P30)他还进一步说:/德性

是指意志的道德力量。0[8](P373)斯宾诺莎也认为/我

把德性和力量理解为同一的东西。0[9](P171)麦金太

尔是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他认为,以往西方学者对

德性的理解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德性是一种能

使个人负起他或她的社会角色的品质(荷马);德性

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接近实现人的特有目的的品质,

不论这目的是自然的,还是超自然的(亚里士多德,

5新约6和阿奎那);德性是一种在获得尘世的和天堂的成功方面公用性的品质(富兰克林)。0[10](P234)在

他看来,/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

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

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0[10](P241)

由此可见,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活动的

品质0,康德所谓的/意志的道德力量0和麦金太尔所

谓的/实践的内在利益0等等提法具有一定的内在逻

辑联系,而这种逻辑联系恰恰说明了人类德性的普

遍本质,即人的品质与其活动相关,并且取决于活动

本身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利益就有什么样的活动,而

这种活动通过人的持之以恒的/意志的道德力量0,

最终体现在人的品质的完善程度上。判断一个人的

德性之好坏,应当看其实现活动的选择,因为在活动

的选择问题上人与人之间始终存在着差异,有时这

种差异的性质完全不同。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人的

德行(道德德性)优先于德性(理智德性),要改变或

提高人的德性,首先必须要改变或提高其德行;有什

么样的德行,就有什么样的德性。因此,亚里士多德

说:/德性因何原因和手段而养成,也因何原因和手

段而毁丧。0[6](P36)这就是西方伦理思维方式的特

点。在这个思维方式当中,它强调的是人的德行活

动的性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我们是怎

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0[6](P37)在亚

里士多德看来,这种/实现活动的性质0主要是通过

人的道德活动本身来体现;就像/通过做公正的事成

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

成为勇敢的人0[6](P36)一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

西方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性0(理智德性)

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终极目的本身,/德行0(道德德

性)则只是完成这种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和

手段而已。但是在他们的具体论证方式当中,活动

手段比活动目的显得更重要。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

来,没有/在一生中0始终/积极地0、/出色地0完成的

道德活动,就不可能具备好的德性。因此,笔者认为

在西方伦理学中,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德

性问题的答案是从目的论转向义务论的。

在中国古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德0¹字,而且它

的使用同样非常频繁,尤其是在儒家和道家学说当

中/德0字的内涵几乎包括了现代伦理意义上的/德97萨#巴特尔 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性0或/德行0的全部涵义了。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中

国传统伦理文化当中,把/德0与/性0连用成一个独

立的概念是从5中庸6开始的。该文中说:/故君子尊

德性而道问学。0[11](P40)按照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

朱熹的解释,这里的/德性0具有/吾所受于天之正

理0[11](P40脚注8)的意思。由于在中国当时具有现

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及其相关学科尚未被完全分化

和独立,再加上中国伦理思维方式的缘故,后来的学

者们并没有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德性0这一概念,

因而它更没有像/德行0这个概念那样受到普遍重视

和推崇。/德行0一词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当中得到

广泛使用和非常推崇的概念,尽管它的使用率较低。

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从5周易6开始的,并且在该书中

好多处提到了/德行0这个概念。比如,在5周易6中

写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0[12](P273)/君子以制

数度,议德行。0[12](P540)孔子在5论语6中谈到国人

四大学科门类时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

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0[11](P140)

从四科的角度去考虑,这里的/德行0显然具有道德

学,即德行学的意义。孟子也说:/宰我、子贡,善为

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0[11](P262)这里

的/善言德行0在朱熹看来,是指/得于心而见于行事

者也。0[11](P263脚注1)5诗经6中说/示我显德行。0[14]

(P416脚注1)5周礼#地官#师氏6中说:/敏德以为行

本。0[14](P198)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把这句话比较经典

地注释为/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0

[15](P348)按照郑玄的理解,这里的/德0已具有/德

性0的意义,是指人的一种内在的品格、品质或品德,

所以郑玄说/在心为德0;/行0即/德行0,是指人的一

种外在的品行,因此郑玄说/施之为行0。汉朝的董

仲舒在其5春秋繁露6里面把/德行0作为一个重要概

念来多处使用,比如,在/为人者天0中他说到/人之

德行,化天理而义。0[16](P188)

¹ 韩水法翻译康德的5实践理性批判6中,始终区分/德性0与/德行0这两个概念不是没有道理的,而恰恰证明了二者的区别。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德行0问题上,郑玄与朱

熹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郑玄

与朱熹的理解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不谋而合。二

者都把/德行0解释成人的内在的/德0与外在的/行0

之间的一种统一体,认为人的德行(道德德性)优先于德性(理智德性);有什么样的德性,就有什么样的

德行,这就是中国伦理思维方式的特点。在这个思

维方式当中,它强调的是人的内心之/德0或/德性0。

因此,朱熹就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

也。0[11](P107脚注2)就是说在中国传统伦理学家的逻

辑里面,/德0或/德性0(理智德性)只是人及其实现

活动的一种过程或手段;而/德行0(道德德性)才是

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目的本身。康德在其5实践理性

批判6中区分/德性0与/德行0的基础上更明确地指

出:/人类(按照我们全部的洞见,每一个理性的创造

物)所立足的德性层次,乃是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

那个致力于使创造物遵守道德法则的意向就是:应

当出于职责,而不是出于自愿的爱慕,以及万不得已

时出于无需命令的、自己越乐意采取的努力来遵守

道德法则;他能够时时居于其中的道德状态,乃是德

行,亦即处于斗争之中的道德意向,而不是在臆想拥

有的意志意向的完全纯粹性之中的神圣性。0[17]

(P92)

二、德性可教,还是德行可教?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伦理思想

演变过程中,/德性0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

是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0的涵义更全面而清

晰了,它不仅包括人的理性及其完善活动上的/理智

德性0,而且还包括人的欲望及其实现活动上的/道

德德性0。在中国伦理思想演变过程中,/德0字,同

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先秦时期/德0字的

伦理和道德涵义已完全定型,不仅包括人的内在的

/德性0(理智德性),而且还包括人的外在的/德行0

(道德德性)。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伦理意义上

使用的内在的/德0基本属于人的理性活动的理智德

性;而在具体的道德活动方面使用的外在的/德0则

基本属于人的欲望及其实现活动的道德德行。由

此,我们可以断言在中西方伦理思想当中,既有通过/沉思0等最高理性活动才能掌握的/在心0的/德

性0,也有通过具体的道德活动/在一生中0始终/积

极地0、/出色地0/施之0,最终才能养成的/德行0。

因此,相对地区分伦理学理论中的/德性0与/德行0

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而

且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¹。那98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总第20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