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课件

《弟子规》课件

孩子1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清脆的“哎! ” 孩子11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等等!” 孩子21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干”啥!” 孩子31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我忙,没办法 !” 孩子41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老了还这么多 事!” 孩子51岁时,父母不喊他了,只是看着孩子说:“孩子, 你也老了!”
出必告,反必面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出家门了,做为儿女必须得向 父母禀告一声,说:「爸爸妈妈,我先走了。」 回家以后也必定向父母禀告一声:「我回来了。 」这些不仅是对父母的礼貌,而且是孝心的体现 ,为什么?因为这句话里头教导我们的是心里要 常常存着父母。心里存着父母,行为上自动就能 做出『出必告,反必面』的行为。 这句话可以引申多方面,不仅我们对父母要有这 种「出必告,反必面」的心态,在学校,跟老师 也得有这种心态。特别是请假问题,很多同学离 开学校或者在家有事经常不向老师请假,这也是 不对的。
父母命,行勿懒
这是讲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希望我们做什么事,这命令我 们,我们马上得做,不能懒。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重的人 ,我们报恩必须从父母开始。你看现在很多同学,父母让 他做点事情,他推辞很多,借口很多。总是会千推托万推 托,总是以学习忙为借口,把忙做为懒的借口,这种就是 一个不孝的行为了。 有的孩子听到父母让他写作业,立刻答应,马上进了书房 ,过了一二十分钟父母去看他,摊开的作业本一个字没写 ,还在那儿玩手机或在发呆…… 有的孩子听到大人吩咐他做一件事,也是答应的很痛快, 过一两天去问他干完没有,他倒一脸迷茫地问你:“你让 我干啥了?” “父母命,行无懒”并不只是儿童时代要做到,成人后, 父母吩咐的事,也要早些做完,给父母一个交代。
学会孝顺父母关键是要懂得活学活用。这「冬则 温,夏则清」,现在您大可不必要冬天睡在父母 的床上,用体温来温暖,夏天也不一定要搧扇子 。但是这种心是什么?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 比如以后你出来工作了,冬天给父母买一台暖气 机,或者是暖手炉,这就属于冬则温;在家里装 个空调,夏天好过,这是夏则凊。所以你应该就 处处想到给父母一些照顾,让父母生活能够多些 安稳。
第一部分 rù zé xiào 入 则 孝
孝者,上老下子也,孩子孝顺老者长辈。
教者,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要 从孝开始 。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 由孝行派生出来的”
古代二十四孝图文欣赏
孝感动天 亲尝汤药 啮指痛心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 鹿乳奉亲 戏彩娱亲 卖身葬父 刻木事亲 行佣供母 怀橘遗亲 埋儿奉母
居有常,业无变 。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要求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 搬家。『业无变』,就是我们事业、职业也不要老更换。 「居有常」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规律的 生活往往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早起早睡,不要那么 多夜生活。你看有些同学晚上上网,很晚睡觉,到早上也 不起床,这样子确实对学习和长身体没半点好处。 「业无变」,这是讲自己的职业、事业不要老变化。一旦 选择了固定的职业以后,就要业无变,因为真正想在自己 的事业上有所建树,真正要立家、立业,一定要持之以恒 。选的正当,加上持之以恒,这一生必定有成就。世间人 他的世间事业都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我们做学生的,持之 以恒的下去,在学习上一定能有重大的突破。老是三心两 意这样子就很难成就。
教材分析
《弟子规》是圣人孔子的教诲,是对做人道德和人们日 常行为规范的总结,里面包含待人处事的道理和具体的 方法。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优良性格养成的起点。 “少 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播下行为的种子,就收获 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 ,便收获命运。”一个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 文明,有礼貌才能成功。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 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 做人最主要的根本,从孝悌来入门。《弟子规》这一本 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第一章总叙是整 本书内容的概括,起一个统领全书的作用。这一章教导 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头 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我们学习《 弟子规》,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只要完全明了它的内 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
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中华文化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经 典
渡 头 中 学 荒 漠 之 绿
二 一 三 年 十 月
0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 李毓(yù )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 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 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 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 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 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 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 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关键在于让我们养成对父母照顾的心,当我们有 照顾父母的心,自然就能够懂得照顾别人。而一 个懂得照顾别人的人,他能够处处受欢迎,他处 处都能够得到大家的爱护,因为「爱人者人恒爱 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真正孝心养成了, 自己也得到别人爱敬的果报。
晨则省,昏则定。
这条也是在生活上的一个小事,早上起来必定要去父母床前问安,晚 上父母要歇息的时候,必定给父母铺床安枕,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 入睡,这都是对父母一种报答。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呱呱坠地 以后,什么人能够对我们日夜的照顾?什么人能够为我们晚上都不睡 觉?假如自己尿床,床铺湿了,父母把我们安放到干燥的地方,自己 还睡在湿的地方。从这些细节上,我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恩德 ,真的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正是我们回馈父 母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去尽这分心。 很多人忽略这些小事,认为说我对父母有这个孝心就行了,在事上, 大行不顾细节,小事不做也无所谓。但是要知道,如果小事都不能做 好,你怎么可能在大事上面能够尽心尽力?《道德经》老子给我们说 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起高楼大厦 ,都是要用这些土石慢慢累起来的,一沙一石都是九层高楼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怎么能够忽略它?千里之行,这远行你也得一步步走,不 可能一下跳过去。所以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就不做,「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对我责备,我要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承认错误, 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用这种态度对待父母的批评、责备,那就是 一种孝心的体现。假如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心里有不服,甚至还 要对父母有怀恨之心,这就跟孝完全是背道而驰了。如果说父母的 责备有偏差,不正确,我们还是要顺承。因为如果是父母讲得不对 ,我们知道父母讲错了,我们心里明白就行了,以后要注意防范, 不能够犯这种过失。既然我自己没有错误,怎么能够反倒对父母不 服,甚至怨恨父母?要知道,父母爱你,才会对你严厉的要求。 父母责,须顺承。那么老师责呢?有些同学在学校不听话,老师稍 微严厉批评一下,就满肚子怨气跑回家跟他父母告状,有些父母甚 至会到学校里去跟老师论理,还甚至说要告老师、威胁老师。
……
父母呼,应勿缓。
为什么要『应勿缓』?「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 叫到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吞吞,这样的话就没 有恭敬心。而孝一定要体现在一个敬字上,孝敬,你没有敬父母 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所以,应勿缓也是一种孝敬。
如果把「父母呼,应勿缓」,只限于父母叫我我才应勿缓,那是 学呆了。父母,广义的来看,一切的老人家都像我们的父母一样, 所以我们对待老人家、对待长辈,也应该像对父母那样的对待他 们。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我们家的老人、自己家 的父母这种心,扩展到对一切的父母、一切的老人。所以他们这 些长辈呼,我们也得应勿缓,他们有需要的,我们马上要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人有求于我的,我马上尽力的去帮助他们, 这也是应勿缓。这个「呼」不一定是语言上叫,才叫呼,心灵的 呼声也得应勿缓。老人家心里有需要的,不待他说出来,我们就 要去帮忙,就要去照顾,这就是应勿缓。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讲“入则孝”(感恩) 第二部分讲“出则悌”(友爱) 第三部分讲“谨”(规范) 第四部分讲“信”(诚信) 第五部分讲“泛爱众”(善待) 第六部分讲“亲仁”(善交) 第七部分讲“余力学文”(勤奋 )
总叙
dìzǐguī shângrãnxùn shǒuxiàotì cìjǐnxìn
父母教,须敬听
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 听取。父母都是年长我们几十年的人,一句俗话说「他 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他 们的教诲一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 我们应该虚心、恭敬的去听取,这样子往往可以少走很 多冤枉路,俗语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 母反对你的事情,一定有他们的道理,他们的人生阅历 广、见识多,我们听取父母的这些意见、建议是决定有 好处。对父母的这些教诲,他教得对的,我们更应该听 取;教得不对的,我们也得听,还得恭恭敬敬的听,这 是养自己的谦德。扩而展之,一切人他对我们哪怕是提 一点点意见,给我们一些建议,我们都要很好的去学习 、听取,这样子养成自己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弟子规 泛爱众
圣人训 而亲仁
首孝弟 有余力
次谨信
zãxuãwãn
fànàizhîng ãrqīnrãn yǒuyúlì
则学文
易解:《弟子规》所讲述的,是至圣先师孔子的训 导。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做事小心谨 慎,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好这些之后,还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其他六 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数 算法六种技艺 )等有益的学问。
冬则温,夏则凊 。
这字面上的意思就讲子女对父母尽孝,时时关心, 处处留意。你看冬天,古代没有暖气机,所以孝子 他会先在床铺上面躺着,用自己的体温把床铺温暖 起来,然后再请父母入被窝。夏天热,父母睡觉的 时候,小孩能够给父母搧扇子。这些都是生活的细 节,但是从这些细节当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孝子 的纯孝之心。这种纯孝之心是处处表现在细节生活 上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爱护。 汉朝时有一个小孩,叫黄香,他的母亲早死,九岁 的时候就对父亲奉事非常孝顺,他就能做到『冬则 温,夏则凊』,那真是纯孝之心自然流露。
相关主题